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追肥量与种植密度的搭配;不同播种期试验;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试验;不同育秧方式以及旱育浅不同叶龄试验等对粳稻新品种毕粳37号的丰产栽培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毕粳37号应适时早播、旱育浅植;4-4.5叶龄移栽,在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田块上,密度2.1万窝/亩,追肥量7.5公斤尿素/亩是种植密度与追肥量的最佳搭配,在总施氮量上有机氮与无机氮应双重并重。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浅植施硅试验初报徐先骥(贵州省贵定县农技站)水稻旱育秧由于秧苗吸硅较少,易感稻瘟病,为探索旱秧施硅防病增产效果,我站1994年进行了水稻旱育浅植硅肥施用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设三个处理:①亩施硅肥50kg;②亩施硅肥100kg;③不...  相似文献   

3.
在低热地区推广水稻旱育浅植,以适时早播早插为好,移栽叶龄3.1-4.1叶为宜,早播早插时宜稀,迟播迟插时宜密。肥力中上等稻田,在3月5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3.1叶,亩插1.3万穴;在3月20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4.1-5.1叶,亩插1.5万穴,在4月4日左右播种、移栽叶龄为3.1-4.1叶,亩插1.7万穴。本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播期>叶龄>密度,即播期是影响低热地区水稻旱育浅植产量的主要因素。故适时早播早插,合理密植,可提高水稻旱育浅植产量。  相似文献   

4.
我县自1993年进行水稻旱育浅植试验成功以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随之持续增长,尤其在700一850米以上的高海拨稻作区的冬闲田增产表现突出,这对提高我县水稻产量,解决和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350-650米的低中海拨稻作区,由于该类地区前作均是小季作物、不能按旱育浅植适龄移栽,移栽叶龄一般要推迟到6一7叶,推迟后的叶龄.农民群众普遍认为比温室两段和湿润育秧生育期推迟,会影响秋季作物播期,分蘖弱,抗性差,产量低,很不适合小季田栽培。所以育秧方式仍然是以温室两段育秧为主,湿润育秧…  相似文献   

5.
一、产量构成据近几年在苏州、无锡两市大面积示范结果,机插水稻一般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基本同手插大苗持平。高产单位及丰产方亩产550~600公斤,高产田块达656.5公斤。又从11组对比试验田块考种核产表明,机插水稻较常规水稻亩穗数增9.7%,每穗粒数减少8.3%,增穗所得略大于穗形减少所失,平均亩产增5.7%。从蓉南村及换新村近百块典型田块及试验的产量和穗粒结构资料分析表明,机插水稻高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低热区地推广水稻旱育浅植,以适时早播早插为好,移栽叶龄3.1-4.1叶为宜,早播早插时宜稀,迟播迟插时宜密,肥力中上等稻田,在3月5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的3.1叶。亩插1.3万穴;在3月20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4.1-5.1叶,亩插1.5万穴,在4月4日左右播种,移栽叶龄为3.1-4.1叶,亩插1.7万穴,本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播期〉叶龄〉密度,即播期是影响低热地区水稻旱育浅植产量的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针对延边地区的生态特点与生产水平,主要探讨本地区水稻亩产600~700公斤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了万亩示范田,阐明了本地区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为:亩有效穗数40~45万穗,穗总粒数为80~9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5克以上。高产栽培措施是:选用秆较矮、穗较大的中熟高产良种;旱育大苗和营养钵育秧;栽插4穴正条式;采用碳素型施肥法及结实期根外喷施尿素及磷酸二氢钾等综合技术。本文提出了品种、育秧、施肥、密度等系列配套技术。为寒冷稻作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独清 《耕作与栽培》1995,(3):18-19,24
水稻旱育浅植不同移栽叶龄试验初报杨独清(贵州省凤冈县农技站)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秧、省膜架、省工、省肥、增产显著等特点,但目前还仅限于在冬闲田上推广应用。为探索在大面积的稻油、稻麦两熟田上应用旱育浅植的配套技术,推动水稻栽培技术改革,我站...  相似文献   

9.
稻种用旱育保姆包衣增产又省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保姆是一种新型稻种包衣剂,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制。扬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郧西县2005年分别在低山沿河区的河夹、土门、涧池,二高山区的湖北口等四个乡镇40户80亩进行示范,收获时分户进行产量验收,用旱育保姆包衣的平均亩产达690kg,比普通旱育秧亩增95kg,增幅达15.9%。该项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成为水稻增产的又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入土浅,分蘖强,不误农事季节,能省工节能地获得较高产量,在我国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全国农业部把此项技术列入“九五”期间的重点推广项目。为我县推广抛秧提供可靠的经验和科学的数据特安排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1.1.1种子汕优631.1.2500穴塑料秧盘1.2试验处理抛秧试验设三个处理:①抛秧;②旱育浅植;③两段育秧(ck)。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小区长6.67m,宽sin,面积33.35m2(0.05亩)。1.3试验经过试验地选择在燎原镇花园村农户苏慎全的责任田中,海拔900m,土壤为冲积土,nH值6.7,肥力中…  相似文献   

11.
复县万家岭乡,地处大连市北部高寒山区,常年降雨量平均600多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由于土壤瘠薄,春旱严重,水稻亩产仅150~200公斤左右,为此,万家岭乡技术站,1982年在刘沟搞了1亩水稻旱种地膜覆盖栽培品种对比试验,亩产370.1公斤,比未覆膜的水稻增产125%。1984年推广230亩,平均亩产415公斤,其中谢英金的3亩旱种覆;技术站;  相似文献   

12.
吕明春 《作物杂志》1991,7(4):23-23
从1986年开始我们在博兴县进行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1988年全县11.1万亩夏大豆平均亩产157.3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55.9公斤,其中3.12万亩高产田平均亩产198.1公斤;1989年又夺得了15.3万亩夏大豆,平均亩产148.3公斤的丰收,其中有4.15万亩高产田平均亩产194.3公斤。其栽培技术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肖厚定 《耕作与栽培》2001,(3):F004-F004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不同复膜方式育秧技术。提高试验研究科学水平和摸索经验。指导全县水稻旱育浅植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为探索水稻旱育秧的最佳覆膜方式 ,按省农技总站方案 ,1995年进行旱育秧不同覆膜方式试验。1 1 试点与品种品种为汕优 6 3,试点安排在沿河中界乡 ,海拔 5 5 0m ,苗床土壤大田前作油菜 ,土壤肥力中高。1 2 试验设计试验设 5个处理 :1 拱膜育秧。 2 拱膜加绿肥育秧。3 平铺膜育秧。 4 平铺膜加绿肥育秧。 5 打孔膜加绿肥育秧。苗床小区面积 4m2 ,大田 2 0m2 ,3次重复 ,…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湖南省黔阳县春季制种V_(64)1261.6亩,总产杂交种子26.055万公斤,平均亩产206.52公斤。比1985年1222亩,亩产189.5公斤增产17.02公斤。据统计,平均亩产过225公斤的高产材4个,过250公斤的高产村民小组14个,跨300公斤以上的农户23户。龙田乡胜利村47亩,亩平244.75公斤,其中段运生制种1.9亩,亩平362.35公斤,创全县杂交水稻制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育秧苗质及养分积累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水稻旱育秧的研究,人们已获得了不少试验结果,然而对于旱育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的苗质差异及养分积累效应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于1997年在合肥地区通过中稻旱育秧与湿润育秧对比试验,采用8个水稻品种(组合)研究了上述问题,为旱育秧的品种选择和苗床培肥...  相似文献   

16.
“90-1”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河南浚县农科所合作育成的一个坚叶大穗型高产优质多抗的黄粒玉米单交种。1992年被农业部定为“八五”国家重点扩繁品种。1990-1991年在河南省玉米区试直播组,平均亩产529.5公斤,比对照种橡玉1、5号亩增产687公斤,为14.9%,居首位。在全国北方夏玉米区试中。1991年早熟组预试平均亩产581.8公斤,比掖单2号亩增产105.8公斤,为22.2%,居首位;1992-1993中熟区试中,晋、鲁、豫、皖、苏5省平均亩产516.9公斤,比掖单2号增产68.8公斤,为15.4%,居首位。1993年在河南省玉米生产示范试验平均亩…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是"九五"期间被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增产措施.水稻免盘旱育抛秧是我县的科技人员在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技术和塑盘育秧抛秧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夏播玉米制种产量几点措施钱向明,栗勤学(河北省赞皇县种子公司051230)1992年我县5400亩紧凑型夏播玉米制种平均亩产302.5公斤,千根村1200亩太合1号制种,平均亩产382公斤。1993年千根村1400亩掖单12制种,亩产421公斤,...  相似文献   

19.
水稻模式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是以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含括技术措施、社会管理的农业系统工程。它以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水稻叶龄模式的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综合试验研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进优,结合多年多点大面积监测田的反馈信息,运筹决策出本地区一定产量指标的优化技术整体方案。经1987、1988年实践,推广面积达20596亩,平均亩产533.4公斤,比前几年平均亩产增长15.9%。总增稻谷149.5万公斤。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扬中县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10万亩稻茬小麦创高产丰收计划项目,全县稻茬麦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356公斤,其中参加丰收计划的10.02万亩连片高产区,平均亩产达到377公斤,比未实施丰收计划的1987年,平均亩增产56公斤,增产17.4%。比1986年全省亩产最高县亩增20.5公斤,增产5.6%。亩成本下降10.8%,亩收益提高3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