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完善彭阳县冬小麦北移区栽培技术体系而进行的 2、4、6、8、10 cm5个播种深度试验结果表明 ,该区冬小麦适宜播深在 4~ 8cm,其中以 6 cm播深的冬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经济效益低、熟期、越冬等因素制约冬小麦发展问题,为生产中合理密植、播种深度提供依据,通过早熟冬小麦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简称播深)2项指标探讨越冬性、物质形成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深对生育期影响较大。密度D_4(750万株/hm~2)、播深H_3(7 cm)出苗率和成穗数最高,越冬率表现较好。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播深增加而降低;穗粒数、穗粒质量随密度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播深增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的增加与千粒质量最为密切。适宜的密度和播深促进干物质积累,密度过大、播种过深或过浅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低密度、浅播促进冬小麦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高密度、深播促进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增加。由此得出,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冬小麦较合理的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播种深度为7 cm。  相似文献   

3.
杨春 《油气储运》2010,(6):48-48
☆粮食类☆ 一、小麦 1.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 2.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 3.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4.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5.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 6.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晋南旱地6个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通径、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小麦胚芽鞘长度与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深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品种、播深、性状间均达到显著差异;在3 cm正常播深条件下,胚芽鞘长度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性状有最大正向间接通径效应,且在二者间存在最大偏相关;当播深加大到9 cm时,短胚芽鞘品种洛旱23产量下降19.86%,中胚芽鞘品种晋麦47下降19.66%,而长胚芽鞘品系临科6349产量仅下降4.11%,适当深播更具优势。胚芽鞘长度与产量有较高的正偏相关系数,可作为旱地小麦育种的一类快速鉴选指标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土壤剖面无机氮进行冬小麦氮肥基肥推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6水平氮肥肥料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播前0—20cm、0—40cm、0—60cm、0—80cm、0—100cm土层初始无机氮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以0-20cm土层无机氮量作为氮肥基肥推荐的可行性,得出了诊断推荐基肥模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刨埯、扎埯板法、滚动播种器、手提式播种器播深3 cm、4 cm、5 cm、1~6 cm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手提式播种器播深4 cm和3 cm的效果最好,玉米苗期保苗率高,整齐度好,玉米产量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6.78%~10.78%,产值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1 235~1 699.44元/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牡丹种子育苗效率,为牡丹种苗繁育提供技术支持。设置不同播期、播量和播深处理,研究其对牡丹种子萌发和苗体发育状况的影响。从2016年9月5日至12月4日,每隔7 d设置1个播期;播量分别设为125万、167万、250万、333万、500万粒/hm~2;播深分别设为2、4、6、8、10 cm。观测牡丹种子萌发状况,测定苗高、叶面积和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9月5日播种的牡丹幼苗出苗率和保苗率最高,分别为87. 0%和82. 1%,10月9日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牡丹种子出苗率迅速下降,11月6日后不能正常萌发出苗,牡丹种子播种的临界期为10月19日。在行距20 cm条件下,250万粒/hm~2播量播种的牡丹幼苗苗高和总生物量显著提高。播深在4、6 cm时,牡丹种子播种出苗率、苗高和生物量较高;播深为2 cm、10 cm时,出苗率、苗高、茎粗、根粗均显著降低。在本试验生态条件下,建议牡丹种子育苗的最适播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最适播量为250万粒/hm~2,最适播深为4~6 cm。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及生物产量与块茎淀粉的积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播种深度对试管薯植株生长发育、生物产量及块茎淀粉等因素的影响。试验以0.22~0.27 g的‘陇薯3号’试管薯为材料,以4、5、6、7 cm 4个水平的播种深度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与干旱区进行大田直播试验,结果表明:(1)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出苗率在92.2%以上,高寒阴湿区要适当浅播(播深5 cm),干旱地区适当深播(播深7 cm)。(2)播种深度对株高无显著影响,在相同播深下高寒阴湿区株高显著高于干旱区株高,茎粗在不同播种深度之间以6 cm播深茎粗显著高于其他播深;(3)单株结薯个数在不同种植区及播深下无显著变化,试管薯块茎产量积累量在高寒阴湿区随播深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干旱地区随播深增加呈增长趋势,且高寒阴湿区块茎产量积累量高于干旱区;(4)在同一生育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干旱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高于干旱区。  相似文献   

9.
播种深度对谷子出苗率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谷子的适宜播种深度,观察不同谷子品种对不同播种深度的耐深播差异。笔者调查了在2cm、5cm、8cm三种播种深度,对晋谷21号、长谷1501和长生07号三个品种出苗率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深度增加各品种的出苗率均呈下降趋势;在8cm播深时,长谷1501比较其他两个品种出苗率高。三个谷子品种,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慢-快-慢”的模式,其高峰期均在灌浆期;8cm播深时干物质量都要比在2cm和5cm时的要低,但在此播深时长谷1501比较其他两个品种干物质积累量较好,且8cm播深时长谷1501经济系数更有优势。从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的结果可推测得知:谷子最适宜种植深度在2-5cm之间,长谷1501较其他两个品种更耐深播;播种深度对出苗率及干物质积累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选品种 章丘葱、长白巨葱、泰山巨葱等. 2.育苗 2.1 播种期适宜播期为8月20日左右,于9月初出苗为宜. 2.2 播种播前施足底肥,每亩施入农家肥5000kg,每亩用种量3kg左右.播种方法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条播:畦内按15~20cm行距,开6~8cm宽.3~4cm深的浅沟.开沟后,踩底格子,将种子播于沟中,搂平再踩格子,播后6~10天即可出苗.撒播:播前先浇底水,然后均匀撒播,覆土厚1.5~2.0cm.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种子的吸胀特性及其大田的适宜播种深度,选用小、中小、大籽三类品种,先在室内进行25℃条件下0~10 h的清水浸种试验,测定种子吸水能力;然后在夏初正常气候条件下进行2、4、6、8 cm (SD2、SD4、SD6、SD8)4个播种深度试验,研究其对播种出苗期田间小气候、种际土壤温湿度、出苗率及幼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籽品种吸水量最多,是中小籽、小籽的1.12~1.55倍,但吸水速度最慢,小籽吸水最快,这是大籽花生应适当深播而小籽花生可适当浅播的水分生理基础。(2)播深对种际生境有重大影响。外界气温及其有效积温与种际土温及其有效积温相差较大,但两个环境温度间高度正相关。播种出苗期15 d内三类品种各播深的平均种际土温比日均气温高1.93~2.20℃,有效积温高28.5~32.5℃。随着播深增加,各品种种际有效积温呈现出由少到多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即SD2、SD4有效积温少于SD6、SD8。各品种种际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SD8、SD2>SD4>SD6,即播种最深、最浅处的土壤湿度大于播深中等的湿度。(3)播深对出苗率与幼苗素质有重要影响,中小籽、大籽品种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辽宁地区不同播深下清棵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辽宁花生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花生品种农花5号为供试材料,在密度为30万株/hm2条件下设置3种播种深度(3、5、7 cm),每个播种深度设有清棵和不清棵(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播深下清棵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大气、土壤、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完全一致的条件下,株高、叶面积指数、第1和第2对侧枝的果针数和荚果数、地上部干物质重、荚果重等指标表现为:3 cm播深下清棵处理低于不清棵对照,5、7 cm播深下清棵处理均高于不清棵对照;3种播深下清棵表现为:5 cm播深最大,7 cm播深次之,3 cm播深最小.在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方面,5 cm播深下清棵处理的百仁重、百果重、单株饱果数表现最突出.荚果产量表现为:3 cm播深下清棵低于对照,即在3 cm播深下清棵会造成减产;而5、7cm播深下均呈增产趋势,其中5 cm播深下清棵产量较高,迭4 071.0 kg/hm2,比不清棵对照增产21.6%,其次是7 cm播深下清棵处理产量为3 494.2 kg/hm2,比不清棵对照增产3.3%,二者产量差异显著.[结论]5 cm播深下清棵处理产量较高,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3.
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的生理指标及主要农艺性状对深松与冬小麦收获后留茬的响应。于2017年设置滴灌条件下翻耕(T)、深松50 cm留茬(S1)、深松50cm灭茬(S1P)、深松30 cm留茬(S2)与深松30 cm灭茬(S2P)5种土壤耕作处理,分析了上述5种不同耕作处理对北疆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翻耕或深松30 cm而言,深松50 cm可以有效促进群体叶面积指数,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进而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大豆增产。深松50 cm留茬,植株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进一步有效得到提升,且获得较多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并保持较高的粒重,其产量比深松50 cm灭茬、翻耕、深松30 cm留茬与深松30 cm灭茬处理的分别高出9.92%、17.14%、23.96%和39.05%(P0.05)。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深松耕作方式宜采用深松50 cm留茬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刈剪高度对高羊茅草地早熟禾混播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剪高度 (2cm、4cm、6cm、8cm)对混播高羊茅 /草地早熟禾绿地草坪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羊茅 /草地早熟禾混播的绿地草坪在春 (3、4、5月 )、秋 (9、1 0、1 1月 )两季以中刈剪 (4cm、6cm)能促进分蘖、密度增加、覆盖度提高 ,叶色好、草坪质量好 ;夏季 (6、7、8月 )以 8cm高度刈剪能得到高覆盖度、质量好的草坪 ;冬季 (1 2、1、2月 )以 4cm刈剪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蓖麻产量的效应。[方法]采用L18(6×36)正交表安排正交试验,研究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不同播期、播深、种植密度、种子处理方法与蓖麻品种产量的关系。[结果]播期、播深、种植密度、种子处理方法对6个蓖麻品种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蓖麻产量因子的主次顺序为:蓖麻品种〉株行距〉播期〉种子处理〉播深。经综合对比,确定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区蓖麻最佳栽培技术方案是:法国杂交种CSR24.181;播期为5月2日;种子处理为冷水浸种;播深8cm;株行距60cm×60cm。在该农艺措施下,蓖麻植株生产情况较佳,产量较高。[结论]为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蓖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晚播期限,本文以冀中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开展了4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播期不敏感的品种,它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9日至20日;对播期敏感的小麦品种,它的适宜的播期是10月5日至10日;中间型的小麦品种适宜的播期是10月8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17.
2020-2021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设置3个深松深度和2个深翻深度,研究了不同深度的机械深松、深翻对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深层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播前深翻30 cm和深松30 cm处理80~200 cm各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较对照分别高1.27%和1.64%,冬前、返青期和收获期3个深松深度和2个深翻深度处理80~200 cm各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较对照提高0.13%~3.98%。在深松3个处理中30 cm深度处理产量最高为8 257.5 kg/hm2,较CK增产6.0%,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在深翻2个处理中25 cm深度处理产量最高为8 017.5 kg/hm2,较CK增产3.0%,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深翻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处理深度密切相关,深松以30 cm深度处理,深翻以25 cm深度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干旱盐碱区耕作方式改变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模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析了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旋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深松措施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上层土壤容重降低0.5 g/cm3,孔隙度增加5.0%,饱和导水率增加几个数量级;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6.7%,利于作物吸收利用,上层土壤含盐量随含水量的增减相应地变化,并没有出现增加趋势,不存在次生盐渍化的潜在为害;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增产24%和52%,显著提升了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9.
赤峰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播深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冬小麦适宜播期,播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赤峰地区种植冬小麦,播期以9月11 ̄19日为宜;播深因品种而定,抗寒性强,分蘖多的品种以3 ̄4cm为宜,抗寒性强,分蘖较少的品种以4 ̄5cm为宜。  相似文献   

20.
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物质积累、水分利用的影响,设置行距为12、20、30cm 3个处理,分析不同行距处理的群体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水分消耗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晚播限水灌溉条件下,适当缩小行距(12cm)可以增加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物质积累和花后物质积累比例;与30cm行距相比,12cm行距能充分利用40~120cm土体内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9.8~20.4kg/(hm2·mm))。适当缩小行距至12cm可能是提高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