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2006—2015年甘肃省26 789个场点517 172头奶牛样品的血清学检测,发现甘肃省近十年间的平均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为0.26%(阳性样品1 319份),阳性数量和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养殖场点的阳性样品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散养户中的检出率较高;人和奶牛的布鲁氏菌病感染呈正相关。本文综合分析了甘肃省奶牛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和该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关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2.
2020年,以规模牛场为调查对象,对来自168个场群的9295头活牛进行牛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并按动物种类、存栏量规模和不同区域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河南省牛群结核病感染情况。试验结果显示:河南省牛群结核病平均场群阳性率为9.52%,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79%;肉牛群体中未检出结核阳性个体,奶牛群体中结核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0.74%和0.88%;存栏量≤500头的规模奶牛场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3.75%和1.30%,且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随存栏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豫西和豫北地区有结核阳性牛只检出,尤其是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较为严重,豫东、豫南和豫中地区无结核阳性个体检出。河南省牛群结核病感染具有明显的群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依据其流行特征,针对不同种群和区域采取相应的防控和净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2018年以全省规模奶牛场为研究对象,采用估计流行率的抽样策略,开展奶牛结核病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全年共对152个监测场点的12417头活牛进行牛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全省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为8.55%,个体阳性率为1.36%;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最高,达8.91%,豫南地区无阳性活牛检出,其他地区个体阳性率介于0.05%~0.21%之间;存栏量≤100头的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最高,存栏量>2000头的规模奶牛场无阳性检出。结果表明,河南省规模奶牛场存在一定程度的牛结核病感染,豫西地区奶牛场和小规模奶牛场流行情况尤为严重,因此需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场群,制定相应的防控、净化措施。本研究掌握了河南省奶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点,对于河南省奶牛结核病净化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03-2010年在浙江省瑞安市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连续8年累计对12245头(次)奶牛进行结核病感染情况的调查,期间共检出阳性奶牛893头,年均阳性率为7.29%。通过每年对阳性奶牛采取严格的处置和净化措施,使该市奶牛结核病的阳性率从2003年的14.99%(176/1174)逐年降低至2010年的1.40%(21/1496),年递减率为25.65%,流行趋势呈明显下降。同时,将2007-2010年间4个年度不同饲养规模奶牛场(户)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奶牛结核病阳性率以开放式小规模奶牛场(存栏≤20头、场均10.3头)最高,平均7.28%(104/1429),但随着饲养规模的适度增加,阳性率有呈现出稳定下降的趋势,并以较大规模奶牛场(存栏>150头、场均169头)最低,平均2.25%(19/845),两者相差2.24倍。  相似文献   

5.
柳州市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内注射结核提纯菌素方法,对柳州市2004~2007年的8304头(次)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监测,检出结核阳性病奶牛55头,占总检测牛数0.66%。从检疫情况分析,奶牛结核病呈波浪状,零星散发,老疫点出现反复发病,新疫点多为新建牛场的散养户。表明我市奶牛结核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充分了解本地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预防人畜共患病,采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996~2006年对武威市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1年间共检奶牛17 049头,检出阳性牛255头,平均阳性率为1.49%。该期间武威市奶牛结核病在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和凉州区均有发生。从奶牛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分析,11年间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注射发生变态反应,用4年时间对瑞安市7013头荷斯坦花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判断有无感染。结果共检出结核病阳性牛300头,年平均阳性率为4.28%。同时,通过对阳性奶牛采用严格的处置净化措施,使该市奶牛结核病的阳性率在4年间从7.13%下降至1.40%,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山东省家畜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在 “全国动物卫生监测平台——疫病监测系统”数据库中,下载2016—2020 年山东省各年度的布鲁氏菌血清感染抗体检测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0 年山东省共检测血清样品1 025 069份,检出阳性3 599份,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35%;共检测场点26 296个,检出阳性场点367个,平均场点阳性率为1.40%;各年份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70%、0.53%、0.24%、0.28%和0.19%,场点阳性率分别为2.07%、2.13%、1.04%、1.02%、0.86%,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年份差异不显著(P>0.05)。羊、奶牛和其他品种牛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43%、0.29%和0.07%,场点阳性率分别为1.75%、1.37%和0.42%,阳性水平较低,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种畜场、散养户和商品代场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63%、0.33%和0.31%,场点阳性率分别为2.50%、1.42%和1.20%,阳性水平也较低,场点间差异也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山东省布鲁氏菌病总体防控效果较好,发生大流行的风险较低,但仍存在疫情散发风险。结果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家畜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加大动物跨区域调运检疫以及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布鲁氏菌病防控能力,持续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从根本上遏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研究为山东省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净化策略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河西地区5市是牛羊布鲁氏菌病高发区,2015年检出阳性率高达1.87%。2015年以来通过采取以监测、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5市19个县(区、市)阳性率由2015年的1.87%下降到2017年的0.33%。阳性率明显下降。散养户检出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和其他场点,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发病具有相关性。本文综合分析了河西5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上升原因和风险因素,提出综合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达州市各地猪伪狂犬病的野毒流行情况,采用g E-ELISA方法随机抽检来自8个县122个场点的540份猪血清样本,共检出5个阳性县,30份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阳性血清,阳性率为5.56%;检出14个阳性场,场点阳性率为11.48%,其中散养户场点阳性率最高,为15.15%。结果显示,达州市内大部分地区以及不同抽样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提示应该进一步加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2016—2018年根据贵州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采样方案,采集全省9个市(州)和3个直管县3 346个场次227 539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并就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年共检出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 679份,个体总阳性率为2.50%(5 679/227 539),群体总阳性率为9.06%(303/3 346);2016—2018年个体阳性率从3.19%下降至1.81%,群体阳性率从11.22%下降至4.4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贵州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不同类别场点来看,散养户群体阳性率(12.81%)>种畜场(7.53%)>商品代饲养场户(6.76%),说明散养户是布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重点控制;商品代饲养场户个体阳性率偏高,种畜场阳性率无明显下降,说明此类场点的布病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本研究为贵州省羊群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奶牛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可  李桐  张勇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7):133-135
为了解奶牛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随机对规模养殖场、中小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共1 000头奶牛进行布鲁菌病初检和确诊.结果表明,被检奶牛血清16份呈布鲁菌阳性,阳性率为1.6%,其中散养户、中小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饲养奶牛血清阳性数分别为6份、5份、5份,阳性率分别为2.67%、1.52%...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5—2014年甘肃省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近10年来甘肃省平均羊布鲁氏菌阳性率为1.12%,近5年的检出阳性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且以散养户检出的数量最多;人间病例数量与畜间病例数量呈正相关。本文分析了甘肃省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总结2018年辽宁省布病监测情况,并与前四年的布病监测情况对比,从三间分布和动物种类分别分析,结论是各市牛羊均有布病感染抗体阳性检出,商品代场的群体阳性率高于种场和散养户,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下降态势,奶牛布病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总结研究布病分析流行规律和范围,指导布病防控。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甘肃省永靖县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感染菌种和类型,2013—2017年对永靖县8月龄以上奶牛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监测,对2016年检出的3份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奶牛的脾脏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2013—2014年检测奶牛444头,未检出阳性;2015—2016年检测奶牛706头,检出阳性63头,个体阳性率为8.92%;3份脾脏样本均为布鲁氏菌PCR检测阳性,细菌分离培养15 d,只有1份生长菌落;将分离菌株用AMOS-PCR进行检测,获得流产布鲁氏菌特征的扩增条带,且分离菌株的omp25基因测序结果与流产布鲁氏菌高度吻合。本监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为该地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青海省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确保供应城镇奶源的安全,于2009—2014年对青海地区23个县的634 904头奶牛及牦牛进行了调查,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监测牛175 707头,抽检率为27.67%,检出阳性牛106头,平均阳性率为0.06%。奶牛阳性率为0.06%(103/170 203),牦牛阳性率为0.05%(3/5 504)。采集了屠宰及病死牛、羊组织样品1 960份,使用PCR方法检测牛结核病抗原,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青海地区奶牛及牦牛结核病感染率低,2009—2014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福建省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9个地区的6个非免疫牛场和15个散养户采集的共计21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规模场检出阳性血清147份,平均阳性率为92.5%,其中有3个规模场的血清阳性率高达100%;从散养户中检出阳性血清7份,平均阳性率为12.3%.另外,奶牛血清阳性率为88.8%,肉牛/黄牛血清阳性率为29.8%.调查表明,福建省规模牛场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猪衣原体病流行情况,采用ELISA试验对采自淮安区部分规模猪场及散养户的900份育肥猪血清,进行猪衣原体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阳性血清49份,阳性率为5.44%。其中,采自规模猪场的450份样品,阳性29份,阳性率为6.44%;散养户450份样品,阳性20份,阳性率为4.44%。各规模猪场之间的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异,最高为13.33%,个别猪场未检出阳性猪。散养户多数是阴性,散养户的平均阳性率低于规模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临床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方法诊断和监测牛结核病,通过近5年各市的临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牛结核病重点防控区域在辽南和辽西地区,近5年牛结核病感染抗体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有5个市(沈阳、抚顺、本溪、锦州和葫芦岛)连续5年未监测到感染抗体阳性。其中,商品代场和散养户感染抗体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多年来的监测净化效果显著,但是个别阳性区域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净化力度,进而达到辽宁省牛结核病的净化。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奶牛布病现状调查,全省共发病313头,发病数由4头上升到177头;检疫奶牛417 418头,阳性311头,阳性率0.075%,阳性率由0.01%上升到0.17%.结果表明:发病数量与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局部疫情回升明显,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对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布病流行与防控工作的关系,提出了综合性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