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化一放蚕区柞蚕杂交种呼伦贝尔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分离和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主要为高寒地区)放养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伦贝尔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千粒茧重11.24 kg,茧层量1.28 g,平均每把产茧量1461.12 kg,分别比对照种提高8.91%、16.67%和39.87%;茧丝长1246.42 m,解舒丝长656.46 m,分别比对照种增长165.21 m和177.70 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鲁山县秋柞蚕放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鲁山柞蚕主产区一年放养一季春蚕的生产现状,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技术试验,科学总结了秋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和成功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3.
二化一放地区柞蚕大型白茧新品种大白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柞蚕纯种"青黄一号"群体中分离出的浅色茧个体为基础材料,以茧白色为表型标记,采用系统分离和定向选择的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二化一放地区(主要为高寒地区)放养的柞蚕大型白茧新品种大白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第一对照种扎兰屯1号和第二对照种白茧8344,其中千粒茧重11.68 kg,茧层量1.42 g,平均每把产茧量1 562.50 kg,分别比第一对照种提高18.70%、22.34%和37.27%,比第二对照种提高38.22%、29.41%和53.38%;茧丝长1 248.42 m,解舒丝长744.93 m,分别比第一对照种增长167.21 m和273.31 m,分别比第二对照种增长216.98 m和271.91 m;生丝白度为54.8%,比第二对照种高2.9个百分点。该品种具有茧型大而白、强健好养、高产稳产、茧丝质优良、5龄幼虫能抵御突变的低温(3~8℃)和杂交性能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5.
柞蚕一化性品种选育与应用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柞蚕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不同化性及其变化现象,我国东北地区多为二化性,河南、四川等省多表现为一化性,也有像山东省一、二化相同的地区,而且倘若将一、二化性柞蚕相互移地,则有出现所谓移地变性现象,给生产造成一定障碍。笔者汲取多年来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成果,结合东北地区目前的柞蚕生产现状,认为如将这些论述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春育夏秋用种,北育南用,则东北地区的一化性品种将会在生产中呈现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分析了鲁山县蚕区的气候条件、鸟虫害以及粗放管理对“一化二放”秋柞蚕单产水平的影响,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技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内蒙古自治区“二化一放”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柞蚕区为"二化一放"地区,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蚕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的柞蚕良种繁育技术。主要从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关健技术4个方面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河南柞蚕一化二放生产用种的制种方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广柞蚕杂交种、选育地方性二化品种、开展柞蚕蛹解除滞育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2015年开始,对在南宁饲养成绩表现较好柞蚕103和104品种进行低温以解除春茧滞育,进行一化二放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相同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解除滞育率越高。103品种滞育解除率随低温处理的温度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0℃、5.5℃、8.0℃这3个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则解除滞育率越高。相反,104品种表现为在2.0℃和5.5℃低温处理下,分别均处理51d、60d,在处理时间相同时,滞育解除率在5.5℃反而比2.0℃低。从制种和茧质成绩看,103、104品种均表现为单蛾产卵量多,遗腹卵少,孵化率均在90%以上,全茧量在9.0g以上,茧层率都在10.0%以上,表现较好(104品种雌性除外,其茧层率未达到10.0%)。本文的试验结果为柞蚕低温解除滞育提供了参考,为今后在南宁地区示范、推广、普及秋柞蚕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解除滞育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的羽化率,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不同光照时间、感光日数、照距、感光部位、阶段采取黑暗保护等对解除滞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竹箔排放蛹茧并将有茧蒂的一端朝上,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为100cm,每天光照时间17h的条件下,感光至20d时,再进行连续36h黑暗保护,然后继续每天感光17h至制种,可提高羽化率和羽化集中度,实用羽化率可达85%以上;试验结果解决了柞蚕“一化二放”秋季制种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柞蚕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有利于柞蚕新品种选育过程的优良亲本选配及性状改良。在对辽宁蚕区保存的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的7项数量性状连续5年进行统一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明确其遗传多样性。除实用孵化率和克卵粒数2项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5项性状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其中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11.29%、13.87%和11.86%,并且各项性状的分布频率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除实用孵化率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克卵粒数、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明这些性状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以最短距离法对距阵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9份柞蚕品种资源分成6个类群,其中4个从国外引进的改良品种聚为一大类群,印证了柞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有关。上述结果显示供试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7项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等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可应用于品种改良;而实用孵化率的遗传潜力小,育种过程不易进行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的主要技术。40w萤光灯,100cm照距,每日连续感光17h,试验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羽化发蛾率可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高寒地区(主要为二化一放地区)放养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杂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千粒茧质量11.24kg,茧层量1.28g,平均每把产茧量1461.25kg,分剐比对照种提高8.91%、18.52%和39.87%;茧丝长1246.42m,解舒丝长656.46m,分别比对照种长165.21m和177.70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5龄幼虫能抵御突变低温(3~8℃)等特点。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杂一号2008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