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羊布鲁氏菌病(布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征,且山羊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对人布病传播风险较高,山羊布病综合防治以预防淘汰为主,不建议治疗。为全面掌握隆林县山羊布病分布范围和羊群发病情况,科学评估疫情风险,于2019—2021年间,对全县16个乡镇全覆盖,96个养殖场、户采集3,089份血清,通过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隆林县近年来不存在山羊布病感染,养殖大环境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互助县畜间包虫病流行范围与防治效果,科学指导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工作,本研究于2021-2022年对互助县南门峡、威远、林川等牛羊养殖量较大的乡镇开展了畜间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终末宿主犬采取剖检法,犬粪采用包虫抗原ELISA法检测,牛羊采取屠宰后观察脏器包囊判定,分别统计犬和牛羊包虫感染率。另外,为掌握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感染情况,采集其粪便进行了粪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犬粪样品1 860份,阳性率为0.97%,剖检犬20条,阳性率为0;检查牛脏器1 178份,阳性率为6.45%,其中自繁自育牛613份,阳性率为3.59%,贩运育肥牛565份,阳性率为9.56%;检查羊脏器2 055份,阳性率为8.71%,其中自繁自育羊1 115份,阳性率为5.92%,贩运育肥羊940份,阳性率为12.02%;检测野生动物粪便28份,阳性率为14.3%。本调查为全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和净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5年对互助县辖区内19个乡镇的奶牛进行了衣原体血清学检测,经检测,全县奶牛衣原体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6.31%。其中,奶牛散养户中阳性率为30.5%,奶牛养殖场中阳性率为19.35%,今年新引进奶牛阳性率为28.57%,从血清学检测结果看,衣原体在互助县奶牛中的感染较为普遍,经汇总分析,其感染率在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4.
采集青海省互助县3个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80份藏羊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小反刍兽疫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检测,结果显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率为0;小反刍兽疫阳性率为37.50%;羊巴氏杆菌病阳性率为1.25%。结果表明,上述3个养殖基地几种主要羊传染病的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会给家畜安全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为了解连江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对全县肉羊养殖户开展布病基线调查。共采集羊血清样品1 250份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1 250份均为阴性,阳性率0%。对调查结果 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本地区布病防控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山东省淄博市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2017—2019年每年从本市种羊场、商品代养殖场和散养户中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羊血清进行实验室检测。本调查采集8个区县592个养殖场、户共17 999份样品,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进行初筛,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诊。结果显示:2017—2019年本市羊布病群体阳性率分别为8.58%、3.17%和3.62%;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40%、0.26%和0.55%;场点类型情况分别是种羊场个体阳性率为0%,商品代养殖场个体阳性率为1.35%,散养户个体阳性率为1.05%。结果表明:近几年本市采取的布病防控措施积极有效,流行率有所降低,出现大规模流行的风险较小,但是个别区县,存在阳性场点和布病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持续进行监测,及时净化阳性动物,加强检疫监督,严格控制动物移动,减少扩散的风险,进一步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山东聊城东昌府区羊肠道病毒(CEV)的流行情况,本试验于东昌府区采集292份羊粪便样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CEV核酸检测和5′-UTR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并进行了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不同生长阶段的流行特点和混合感染分析。结果显示,292份样品共检测出CEV阳性样品12份,阳性率达4.11%;12份CEV阳性样品5′-UTR基因与G种CEV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3.3%~100%,与G种CEV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不同区域CEV阳性感染率介于0~10.53%;规模场、专业户和散养户CEV阳性率分别为0、4.07%和4.70%;羔羊、育肥羊、种羊和后备种羊CEV阳性率分别为8.05%、0、6.45%和2.22%;CEV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羊边界病毒(BDV)的混合感染率达41.67%。结果表明,东昌府区CEV呈散发性流行,养殖规模越大CEV阳性感染率越低,羔羊相对于育肥羊和后备种羊更容易感染CEV,CEV与BVDV、BDV的混合感染情况较严重,本试验结果将丰富我国CEV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完善CEV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西贺州市家畜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情况,2019—2022年对部分猪、牛、羊规模场开展布病血清学监测,并对阳性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场群布病阳性率为0,牛为1.00%(2/200),羊为3.86%(17/440);猪个体阳性率为0,牛为0.03%(8/24 030),羊为0.88%(156/17 732)。2019—2021年未见牛布病阳性,2022年检出牛布病阳性,呈低流行率;羊布病阳性在2021年出现一次小高峰,2022年有所降低。羊只买卖、交换种公羊和混饲是导致布病阳性的主要因素。未整群扑杀阳性场的一次复阳率为33.33%,二次复阳率达50.00%。结果表明:贺州市家畜布病以牛羊感染为主,猪群布病流行风险较低,未整群扑杀场群存在复阳风险。建议积极推进牛羊布病净化场建设,坚持监测和阳性场整群扑杀的防控策略,强化流通检疫监管和生物安全管理,防控布病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情况,2018—2022年采用血清检测、现场调查、“知信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市羊养殖场户及交易市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长沙市羊布病平均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42%和0.30%;布病主要传播风险因素是违规调运引进病羊和引入后不隔离饲养立即混群;被调查场户对布病知晓率较高(85.71%),且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对布病的自身防护。结果表明:长沙市羊布病流行率较低,防控效果较好,部分县(市、区)已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但布病病原已定殖,部分场户仍有传播布病的高危行为,疫情零星散发风险及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羊只调运的检疫监管,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布病防控意识,持续推进布病净化,逐步消灭布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生、流行状况,统计分析了2018—2021年兽医系统实验室的牛羊布病检测数据。结果显示:4年累计检测样品31 050份,检出阳性样品49份,平均阳性率为0.15%。2018—2021年,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39%、0.12%、0、0.08%,整体呈下降趋势;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40%、0.81%、0、3.88%。奶牛个体阳性率和场点阳性率均高于黑山羊,奶牛规模场个体阳性率高于散户,黑山羊散户个体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分析表明,当前金堂县牛羊布病总体呈低流行水平,但奶牛规模养殖场污染较重。提示该地区的布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应加强家畜调运检疫监管,提高农户防疫意识,强化综合防控与监测,切实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华南地区舍饲情况下川中黑山羊与雷州山羊的生产养殖情况。本研究于2016年5月—2018年1月对广东某规模化舍饲种羊场存栏的680只川中黑山羊及385只雷州山羊(均为2~3岁,1~3胎次)的生产繁殖性能与1313只山羊的死亡状况进行跟踪测定,收集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华南地区舍饲条件下川中黑山羊与雷州山羊羔羊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3.13 kg与2.11 kg,平均断奶重分别为9.84 kg与8.54 kg;川中黑山羊与雷州山羊母羊的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24只与1.76只;肠炎、肺炎与体弱是导致2种山羊死亡的主要原因,0~20日龄阶段是主要的死亡区间,该阶段羔羊因肠炎与体弱的死亡率高达90%。本研究表明,川中黑山羊的生产繁殖性能高于雷州山羊,在舍饲条件下对初生羔羊肠炎及体弱的防控是饲养管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雷山县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4种主要蠕虫的感染情况,为相关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2019年对万城屠宰场中来自雷山县境内的羊采用解剖观察、粪便检查及粪便恒温培养后再检查、血清学ELISA检测方法进行调查。结果:(1)4种寄生虫在全县羊群中常年均有感染,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5.11%、31.47%、27.27%、18.18%。绦虫感染率最高,与其他3种虫体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2)乡镇间和乡镇内4种寄生虫总体感染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3)规模场和散养户感染率比较,散养户感染率较高,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其中:散养户的单一感染率和混合感染率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散养户混合感染较严重。规模场和散养户的单一感染率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规模场单一感染较严重。结论: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在雷山县养殖羊群中感染率均较高,其中散养户的感染率显著高于规模场;4种寄生虫呈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择新疆福海县下辖的6个乡镇作为调查点,于2019~2021年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进行初筛,并进一步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测的方法,对福海县牛羊的布鲁氏菌病发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采集牛血清8 455份,阳性血清104份,阳性率为1.23%;采集羊血清5 625份,阳性血清60份,阳性率为1.07%。各年份的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各乡镇的感染率略有不同;牛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为0.76%~1.96%,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为0.77%~1.42%;福海镇牛羊感染率均最低;2~6岁感染率较高,应在后期加强监测。研究表明,福海县各乡镇牛羊均存在布鲁氏菌病,后期工作中应加强检疫扑杀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奶牛群3 631头奶牛的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规模场、养殖小区和散养户的布病阳性率分别为:5.3%、4.7%、0,且相同奶牛养殖模式下布病阳性率差异较大。调查表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奶牛,建立"检、免、杀、消、管"等综合防控措施是本地目前防控布病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试管凝集反应方法,对采自祁连县默勒等五个乡镇和采自海西州天峻县织合玛等四个乡镇的牦牛、藏羊血清,进行了布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监测。祁连县监测结果:在1028份牦牛血清中,检出布病阳性血清77份,检出率为7.49%;2044份藏羊血清中,检出布病阳性血清26只,阳性率为1.27%。天峻县监测结果:在1028份牦牛血清中,检出布病阳性血清135份,检出率为13.13%;2042份藏羊血清中,检出布病阳性血清62只,阳性率为3.04%。同时对该地区布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以上两县县域的主要畜种牦牛、藏羊均存在较高的布病感染率,需引起相关业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云南省建水县近3年猪、牛、羊0型口蹄疫的免疫效果,分别对2017—2019年采集的268份猪血清、200份牛血清、268份羊血清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建水地区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9.48%、93%、76.12%。规模化场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64%、87.96%、85.45%;散养户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42%、75%、73.71%。2017年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6%、100%、80.6%;2018年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3.13%、72%、71.64%;2019年猪牛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58%、100%、71.64%。2017—2019年猪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6%、73.13%、83.58%;2017—2019年牛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72%、100%;2017—2019年羊0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6%、71.64%、71.64%。这些数据可为云南省建水地区猪牛羊口蹄疫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规模场、养殖小区、散养户)奶牛群3 631头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试验,布病阳性率分别为:5.3%、4.7%、0%,同一奶牛养殖模式布病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应围绕布病防控"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奶牛",建立"检、免、杀、消、管"等综合防控措施成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实时掌握新疆哈密市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净化效果,2017—2019年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复核的方法,对伊州区牛羊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测,并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全区牛平均阳性率为0.77%,羊为1.22%;牛阳性率极显著降低(P<0.01),羊阳性率呈波动状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除个别年份外,散养户阳性率整体高于规模场。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采取的人为干预活动对该区布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净化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疫情反弹风险,尤其是羊布病,需继续加强防控,尽快实现布病净化目标。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常见传染病。为了解黑龙江省牲畜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对黑龙江省2012—2013年12个规模养殖场12个农村散养户和养殖的牲畜采集血清样品共5 170份进行监测诊断。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12—2013年牲畜布病平均感染率为2.21%,其中规模场平均感染率为1.91%,散养户平均感染率为3.12%;不同牲畜布病感染率为:羊5.44%、肉牛2.44%、奶牛1.13%、猪0.18%。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PCR阳性样品33份,其中规模场14份,散养户19份。通过牲畜布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黑龙江省牲畜布病流行状况,为制订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的适应性,本试验以外省引进的川中黑山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华南地区舍饲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和疾病发生等情况,为川中黑山羊在华南地区饲养的可行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撑。2014~2017年收集华南某舍饲场川中黑山羊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疾病发生等数据,利用Excel和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川中黑山羊初产母羊的产羔率为181%,经产母羊的产羔率为200%,群体总活羔率及断奶成活率分别为87.2%和83.8%;公羔、母羔平均初生重分别为2.85和2.75 kg,平均断奶重分别为10.15和9.64 kg;母羊平均年产胎次在1.5胎左右;在华南地区大规模舍饲条件下,川中黑山羊繁殖性能较原产地略有下降,但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及饲养技术的改进,有逐渐恢复的趋势。在规模舍饲环境下,羊群易患肺炎,母羊妊娠后期易因患病而流产,羔羊死亡率随羔羊出生数增加而上升。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虽然引进的川中黑山羊饲养时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的适应性问题,但在科学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引进后的川中黑山羊仍可保持优良的繁殖性能和较强的抗病力。因此,川中黑山羊可在华南地区进行大规模集约化舍饲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