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勉  邓凤妮 《中国饲料》2023,1(6):141-144
“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饲料出口贸易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加强沿线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贸易往来。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的正式生效,给我国带来更多饲料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红利”。本文在“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的背景下,分析我国饲料出口贸易整体形势,提出饲料出口贸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层面的多重困境,重构饲料出口贸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制。 [关键词]饲料|一带一路|出口贸易|机制  相似文献   

2.
吴景华 《蚕桑通报》2002,33(4):56-57
含山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作为钱三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蚕文化发祥地,她历尽了近5000年的沧桑,而今更是继承了先人丰厚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张扬着古老而年轻的文化神力。 古代劳动人民既成就了造福人类的蚕桑事业,又孕育了江南蚕丝文化的深厚底蕴。“蚕花情结”就是含山一带先民们最独特和  相似文献   

3.
从"一带一路"的思想起源及产生背景谈起,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战略框架下,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及华夏文化代表的蚕丝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所承担的满足、整合、导向和教化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承和弘扬蚕丝文化、做强做大蚕桑产业、加强蚕丝文化的对外交流等建议,以期让古老的蚕丝文化更好地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引起蚕桑人的思考与共勉。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发现,蚕丝文化在滇东汉族移民孤岛(云南省曲靖、宣威地区)民众生活的物质、精神和礼仪制度3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并且对周围民族形成了辐射效应。蚕丝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明代汉族移植于滇东地区,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进行不断的变通,从而形成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孤岛蚕丝文化”。由此不仅为更全面地了解滇东汉族孤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蚕丝文化在滇东地区的传播运用也为展示儒家文化如何世俗化、生活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尤其是蚕桑丝绸行业专业硕士留学生的实践教学探讨,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也有助于推动“政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是高等教育应对国际化挑战、加强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和研究蚕桑学科硕士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针对性对策,探讨了进一步丰富蚕桑学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国际留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中国饲料》2023,1(2):125-128
饲料企业与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物流成本作为饲料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饲料价格。在“一带一路”倡导下,我国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东欧、西欧等地区的商贸联系越来越紧密,以中亚、东欧、西欧为代表的地区的畜牧业发达,对饲料的需求十分旺盛,为我国饲料企业加大出口,提高企业效益带来了机遇。文章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思及意义出发,针对我国饲料企业物流成本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得出我国饲料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我国饲料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物流发展的建议,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正在跨越历史和国度;科技情报当与丝路文化共同助力一带一路拓梦;中国在国际科技关键领域引领变革的曙光初现;科技情报供给侧改革要找准关键领域创新短板,建设科技情报系统的联合舰队,瞄准制约发展的瓶颈,打赢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引爆革命性变革之役。  相似文献   

8.
赵明娜 《中国饲料》2021,1(11):139-142
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领域,国际间农业的贸易备受瞩目,饲料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对我国饲料进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为饲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深入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饲料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征与趋势,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饲料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饲料|“一带一路”|进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9.
赵振臻 《中国饲料》2024,(6):141-14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得到有效提高,给饲料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契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饲料企业能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并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但国际市场对外贸人才的要求较高,饲料企业要想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就必须从人才培养角度入手,以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助力饲料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环境。为此,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外贸的发展前景,并就饲料外贸人才的技能分析及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19,(7):14-14
中国“5·20世界蜜蜂日”系列主题活动,传播蜜蜂文化,弘扬蜜蜂精神,是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是作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作为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作为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促进蜂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并称“一带一路”。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传统农耕社会,海陆丝绸之路是我们与世界进行贸易的主要途径;在当今文明社会,“一带一路”为现代中国与世界合作提供了更宽广的机遇与平台。  相似文献   

12.
栽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华夏民族对外交流的历史文化名片。时至今日,虽然蚕桑产业已从往昔的繁盛弱化为一个小产业,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借助前人的研究,从夏商时期的古籍看蚕丝业的源远流长,在《诗经》里了解蚕丝业在春秋时期的普及,再通过汉典、唐诗和明清小说《红楼梦》与《镜花缘》分析蚕丝业兴衰的因由和特有的风情。希望这些从浩海的古籍文典中拾取的小片段,可以充盈蚕桑丝绸业曾经的辉煌史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是未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重点,本文将就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清代绵州地方官员在促进蚕桑发展过程中以及推动东西部区域蚕桑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提出应当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借鉴经验,寻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渠道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蚕丝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蚕丝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湖州师范学院、《中国蚕业》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蚕丝绸文化桐乡论坛于2022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桐乡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和文学书写、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进一步形成更为专业而广泛的蚕丝绸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增强蚕丝绸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的在地普及传播,增强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研究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根据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结合季羡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李发与向仲怀先生对中国蚕丝文化的定义和阐释,构建南充蚕桑丝绸文化体系,梳理其表现形态和元素,并针对在地文化普及传播提出了可行性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准确而又普遍适用的定义。蚕丝文化也是如此。综合各种资料可以大致定义为:蚕丝文化是指跟蚕和丝有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养蚕发明于我国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蚕丝拥有纤维皇后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高贵的象征,即便是在化学纤维充斥市场的今天,丝绸制品仍以其天然、环保和健康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李芳 《中国蚕业》2005,26(4):69-72
蚕丝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是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明纳入到了世界的文明体系,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经考古证实,在我国养蚕业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养蚕业已经相当发达,到春秋战国时代蚕桑生产已经遍及全国.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以"男耕女织"、"农桑并举"为特点,所以蚕丝业也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到了近代就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说中国的蚕丝业是随着中国的整个发展进程而起伏跌荡前进发展的.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蚕丝业的发展情况,以期能够对我国今后蚕丝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蚕丝业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并创造过灿烂辉煌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目前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唯一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中,中西部许多省(区)已把发展蚕丝业作为实施秀美山川工程的首选项目。根据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结合近十年来蚕丝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蚕丝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积极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1 蚕丝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模式   1.1 蚕丝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契约、合同、入股等形式,把蚕丝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提高蚕丝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并制定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蚕茧)到最终商品(丝绸服装等)的生产——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的利润分配制度。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在“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广产业化经营。发展蚕丝业产业化经营,是蚕丝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蚕丝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蚕丝业产业化是传统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养蚕地区蚕丝业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必然选择,是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的蚕丝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是加快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蚕丝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2 蚕丝业产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晓宁 《中国饲料》2021,1(16):133-136
“一带一路” 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 “一带一路” 沿线的重要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贸易中受到了很大的关注,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国,我国饲料产品贸易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我国饲料产品的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技术突破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同时在贸易渠道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但于此同时,机遇中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利影响,扩大的贸易区域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大量的贸易往来使得我国饲料市场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生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发展秩序。基于此,本文对我国饲料产品贸易在 “一带一路” 发展中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理性阐述,同时基于目前饲料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最后深入分析了 “一带一路” 对我国饲料产品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饲料产品|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