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海南冬瓜种植基地发现的冬瓜新病害病原菌种类,将从澄迈县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为冬瓜褐斑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鉴定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序列比对结果与多主棒孢同源性为100%,且与不同地区的多主棒孢均属于同一分支,确定病原菌为多主棒孢。  相似文献   

2.
黄露  安星宇  熊鑫  姚令  何海永  吴石平 《中国果树》2023,(5):84-87+97+142
为明确贵州省红阳猕猴桃叶片上一种病害的病原菌,对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6株病菌,通过ITS、EF-1α、β-tubulin基因进行多基因分子鉴定,6株病菌均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M.A.Curtis) C.T. Wei。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其中45%咪鲜胺微乳剂、20%咪鲜·嘧菌酯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50%唑醚·喹啉铜水分散粒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52、0.88、2.56、2.94、4.80、4.90 mg/L。同时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咪鲜·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0倍液、50%唑醚·喹啉铜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45%咪鲜胺微乳剂1 500倍液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80.86%、79.54%、76.86%、76.17%,可用于田间防治由多主棒孢霉引起的猕猴桃棒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3.
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火龙果溃疡病,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对火龙果溃疡病病菌进行鉴定及抑菌药剂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P1与新暗色柱节孢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株就是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13种药剂中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烯唑醇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50 7、0.131 7、0.183 2和0.173 1mg/L。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 %戊唑醇悬浮剂和33.5 %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在武汉黄陂发现黄瓜靶斑病,对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并对病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武汉地区黄瓜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这是多主棒孢霉在武汉引起黄瓜靶斑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宜p H值为6~9;病原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瓜菜》2019,(10):11-17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重要的瓜类经济作物,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甜瓜靶斑病是近年新突发病害,通常引起叶部靶斑症状,对甜瓜生产造成重要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控甜瓜靶斑病,系统研究了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广西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深入探讨了该菌的最适产孢,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KNO_3,最适温度是27℃,最适pH是6~9,最适产孢培养基是寄主干叶培养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最适pH是5~8。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 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LS2对多主棒孢菌致病的影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2基因敲除菌株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显著减少。多主棒孢菌G蛋白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7125、A1402、A0835、A8311和A2529)在CcTLS2敲除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2可能通过G蛋白相关途径影响多主棒孢菌的产孢机制、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调查病原菌对其危害状况,对采集的10份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纯化法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和分子法鉴定病原种类,以期明确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危害病原。结果表明: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病株率高达69.6%,5个采样点共分离得到15个菌株,其中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厚坦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和间座壳属中一种(Diaporthe bohemiae)共4类病原菌出现频率最高,是优势种,分离率分别为55.6%、52.4%、49.8%和50.1%。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优势菌株对猕猴桃茎杆的致病性,进一步明确了引起大理州猕猴桃茎杆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
22种杀菌剂对甜瓜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的高效杀菌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2种杀菌剂对甜瓜多主棒孢SY和GX分离株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SY和GX菌株的EC_(50)都最小,病菌对它的敏感性最高,抑菌效果最好;30%苯醚甲环唑SC、40%氟硅唑EC和80%福美双WG对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GX分离株的EC_(50)均小于5μg·mL~(-1),抑菌效果较好,但在SY菌株上抑菌效果减弱。在试验浓度下,2个多主棒孢供试菌株对25%嘧菌酯SC、75%百菌清WP和90%多菌灵WG都非常不敏感,说明这3种杀菌剂对甜瓜靶斑病的防控不能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邵阳地区柑桔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以及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筛选,对2021年9月采自湖南邵阳的柑桔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切片方法观察其侵染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GAPDH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 g/L吡唑醚菌酯抑菌乳油的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值为0.756 mg/L,有柑桔炭疽病防治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与棒孢属下女贞棒孢(Corynesporalieustri)、威尔士棒孢(Corynespora cambrensis)和其他常见病原真菌Actin 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多主棒孢的特异性引物Caa5F/Caa5R,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PCR 检测方法,可对引起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扩增出160 bp 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性为4 pg · μL-1 DNA,并可从接种后发病的黄瓜叶片总DNA中检测到特异条带。该引物的PCR 检测方法灵敏性较高,可直接检测植株总DNA,无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适用于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特异快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致病菌种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集烂果进行病原分离与致病性测定,得到一株致病能力较强的真菌,结合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测定,最终确定该致病菌种为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gracili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复配剂(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40%嘧菌酯悬浮剂按1∶1混合)、40%氟硅唑乳油等3种杀菌剂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68、0.220和2.187mg/L,可选为该病害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3.
番木瓜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棒孢霉叶斑病叶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et Curt.)Wei。它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分别为7~10和5~9。9种碳源中,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较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木糖较有利于孢子萌发;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其菌丝生长,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与完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4.
柿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柿树炭疽病菌Colleltrichum horri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产孢温度为28℃,适合菌丝生长的pH值为4.0~6.0,最适产孢pH值为4.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16种常用杀菌剂中,33.5%喹啉铜悬浮剂、25%溴菌腈乳油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抑制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治柿树炭疽病的优选药剂,其次为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g·L~(-1)氟硅唑乳油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可作为备选药剂。该研究结果可为柿树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樱桃流胶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常用药剂的室内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丁香假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为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其次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其EC50值分别为23.763、80.776μg/mL;对葡萄座腔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为43%戊唑醇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其EC50值依次为0.052、0.096、0.854、0.962μg/mL。田间试验表明,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等4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2.6%、66.1%、65.9%和63.7%。因此,在樱桃流胶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等药剂,可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16.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250 g/L丙环唑乳油等6种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初步筛选防控药剂。结果表明,分离鉴定海南省澄迈县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供试6种药剂中,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337 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0.474 9 mg/L和0.7 172 mg/L。分生孢子萌发试验中,450 g/L咪鲜胺水乳剂浓度为9 mg/L时相对抑制率最高,为74.78%,其4.5 mg/L的相对抑制率次之,为61.44%;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400 mg/L和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0 mg/L相对抑制率较大,分别为58.89%和33.67%;30%噁霉灵水剂效果最差,37.5~600 mg/L相对抑制率为0。  相似文献   

17.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菌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香蕉叶斑病是香蕉产区的主要叶斑病之一。为筛选对该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7种杀菌剂对其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环唑效果较好,EC_(50)4.247 mg/L,其次为多抗霉素和苯甲·丙环唑,EC_(50)分别为4.722和5.999mg/L,这3种杀菌剂对多主棒孢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的柑桔黄斑落叶病的防治药剂,2014年通过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及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几种药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25%咪鲜胺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菌丝生长,25%咪鲜胺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孢子萌发。在田间,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或175mg/L单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mg/L与99%矿物油乳油(2 973或4 950mg/L)混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mg/L的表现较好,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分离获得的菌株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藤仓镰刀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0 20 mg/L;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03 60、1.751 97 mg/L。综上,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为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且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敏感。本研究结果为百香果果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