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5年秋期溧阳丘陵地区25个乡镇桑螟严重为害,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在1986年作了桑螟世代、发生期调查,进行了全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情况整理如下。一、桑螟发生期调查收集越冬幼虫,置室内自然状态下观察越冬代螟蛾羽化盛期;用绿纱网封罩桑树,将越冬代羽化盛期的桑螟蛾放入其中,进行生活史调查。通过观察,越冬代桑螟蛾羽化盛期为5月21日(表1),从农户反映情况看,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观察了第5、6代桑螟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育变化,就不同环境条件的成活率,不同环境条件对化蛹羽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龄桑螟成活率总体大于4龄及以下虫龄;处理条件对桑螟发育具有干预影响,其中间隔30d的影响作用更大,化蛹率占存活桑螟的72.73%,羽化率占化蛹量的37.50%;在自然温度、光照条件下,5龄桑螟经过30d后也会有个体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3.
蜡螟 (包括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和小蜡螟Achroiagrisella)是危害养蜂业的主要害虫之一。若不有效地防治 ,会给养蜂业带来相当严重的物质和经济损失。除了采用有副作用的化学防治外 ,养蜂者还可以采用无残留、对蜜蜂无害的其它方法来防治蜡螟。赤眼蜂———一种新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 (trichogramma)是一类小型蜂 ,能寄生在大、小蜡螟的卵上。它可识别蜡螟的卵 ,并且将自己产下的卵寄生于蜡螟卵内。赤眼蜂的幼虫取食卵黄 ,化蛹 ,并引起寄主死亡。赤眼蜂曾经成功地用于防治玉米螟。用赤眼…  相似文献   

4.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5.
张建强 《蚕桑通报》1992,23(4):34-36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绒茧蜂属,系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被桑螟绒茧蜂寄生的桑螟幼虫,死于暴食期之前,故对减少当代桑螟的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桑螟是我国的主要桑树害  相似文献   

6.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PGRP)是生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但在寄主昆虫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目前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究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在响应混腔室茧蜂(Aulaco-centrum confusum)寄生时GpPGRP发挥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共鉴定得到3个短型GpPGRP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GpPGRP-S1、GpPGRP-S2和GpPGRP-S3.GpPGRP-S1和GpPGRP-S2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GpPGRP-S3在雌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与健康桑螟相比,3个GpPGRP的表达量在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不同时间差异显著,且均在被寄生桑螟的血淋巴中上调表达.重组GpPGRP-S2蛋白显著提高健康桑螟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表明桑螟GpPGRP可能通过增强血淋巴黑化反应响应混腔室茧蜂寄生.本研究为深入探究桑螟GpPGRP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揭示桑螟与寄生蜂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9.
寄生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为容性内寄生蜂,研究该寄生蜂对寄主桑螟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桑螟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测定混腔室茧蜂寄生后不同时间点桑螟幼虫的体质量及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同发育时间内,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桑螟幼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被寄生1 d时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比,被寄生后5 d的桑螟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相同发育时间内,未被寄生的健康桑螟与被寄生桑螟幼虫的血淋巴中上述营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主要受桑螟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基于容性内寄生蜂的特性及幼虫啮出后的取食行为,推测混腔室茧蜂是通过啮出后继续取食桑螟的身体组织而大量获取发育所需营养。  相似文献   

10.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1.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3.
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地控制桑螟对桑园的危害,筛选出2个专门用于防治桑螟的复配药剂配方。在残毒期为5 d的短残毒期配方中,80%敌敌畏、50%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 000;残毒期为11 d长残毒期配方中40%的灭多威、50%的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1∶1∶2 000。这2种复配农药的实验室及室外桑园小区防治试验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94.4%~96.7%,50 hm2桑园中试的校正防治效果达94.3%~96.1%。2种复配农药对红腹灯蛾、桑毛虫、桑尺蠖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青葙(Celosia argentea Linn.)提取物对槟榔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化蛹和羽化的影响,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青葙甲醇和乙醇提取物,对红脉穗螟蛹发育、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青葙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幼虫化蛹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经甲醇提取物处理后7天,化蛹率仅为66.3%,显著低于对照处理(91.70%);红脉穗螟老龄(5龄)幼虫取食经青葙提取物处理后的叶片,蛹重减轻,蛹长缩短;经青葙提取物处理预蛹后,红脉穗螟成虫羽化率降低,羽化时间明显延长,而且能诱导产生畸形个体。青葙提取物具有开发成红脉穗螟防控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螟越冬老熟幼虫控温试验和第6代桑螟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观察得知:桑螟越冬是休眼性越冬,在20℃、25℃和30℃下,越冬老熟幼虫可迅速恢复正常发育,化蛹和羽化,而且以25℃为最适发育温度;在条件适宜时第6代桑螟老熟幼虫可不越冬,继续发育,完成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当气温下降至16℃以下,未越冬的幼虫均停止生长发育而逐渐死亡,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越冬老熟幼虫结束休眠而化蛹。  相似文献   

16.
余虹  孙小峰 《蚕业科学》2005,31(1):26-30
对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存在部位、作用方式、热稳定性及其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刺激桑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幼虫、为害叶、粪便之中,热稳定性好,能被甲醇、二氯甲烷、氯仿所抽提。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桑螟绒茧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还能够提高对寄主幼虫的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螟发生状况及其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共收集桑螟成虫18 656头,桑螟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11%;调查分析后发现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与桑螟发生量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桑螟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分离获得2株新的桑螟微孢子虫(暂命名为DPM1和DPM2),测定出DPM1和DPM2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分别为2.83×10~6个/m L和9.50×10~6个/m L,说明2株桑螟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明显感染性。因此,桑螟微粒子病对家蚕具有明显交叉传染性,对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蚕业生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桑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的致死效果及对后续虫态发育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研究了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发育、存活,及存活幼虫化蛹、羽化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后,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蛹重、产卵期与对照差异显著;成虫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显著小于对照,产卵抑制率及卵孵化抑制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印楝素对初孵幼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老熟幼虫。  相似文献   

19.
若干因子对桑螟防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室外调查,不同的药剂,不同的浓度,不同的虫态,同一虫态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桑螟防治效果的影响不一样,药剂中以辛硫磷,桑虫清,乐桑,灭多威防治效果较好,虫态中以蛹期抗药性较差,在幼虫阶段以一到二龄抗药性较差。施药浓度以1000倍防治效果较好,施药方式以施药于桑叶背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刘乌南 《蚕桑通报》1994,25(1):55-56
(一)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地处浙西南低丘红壤上的龙游蚕种场,系我省七十年代中期新创办的生产一代杂交种的专业蚕种场.全场有专用桑园400余亩,年产普通种在10万盒左右.近年来,桑园遭受桑螟的为害时有发生,1992年的中秋期桑螟大暴发,亩虫量达1000多条,严重的桑园首虫量达2500/3000条.全场平均虫叶率达38.5%,其中有200余亩虫叶率达55%,严重地影响中秋期的养蚕制种生产.为确保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