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1. 灌溉用水省。滴灌仅湿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属局部灌溉形式,由于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因而不会形成径流使土壤板结。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少,且能够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覆盖地膜还能将较小的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具有节约用水,提高肥效,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棚内气温和地温,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正>滴灌技术由以色列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这种技术采用把水通过管路送到滴灌带(或毛管)中,在低压作用下水分通过滴灌带上的孔口或滴头向土壤缓慢滴水,灌溉效果好、节水明显。近年来,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引进推广滴灌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在滴灌带(或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形成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增效效果明显。1膜下滴灌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毛管不同铺设方式下,滴头流量对田间灌水均匀度、玉米出苗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头流量越小,灌水均匀度越好,作物出苗率越高,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有积极作用。一膜两管(滴灌带间距60cm)较一膜三管(滴灌带间距40 cm)可节约滴灌带材料30%以上。低压滴灌在适当滴头流量(2.0 L/h)及毛管铺设模式(毛管间距60 cm)下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净收入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新技术结合了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的优点,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在减少水分蒸发的同时,肥料通过滴灌管道直接作用于农作物根部。近年来,敦煌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方式逐渐从大水漫灌变为滴灌,有效缓解了农业  相似文献   

8.
鞠凤霞 《新农业》2014,(1):63-64
膜下滴灌技术是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与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灌溉带),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滴-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相似文献   

9.
棉花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在库尔勒市已开始大面积推广。目前,适合我市的节水滴灌技术主要有固定带压滴灌和首部设备移动式带压滴灌两种节水灌溉方式。这两种滴灌技术的铺设装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铺设到地膜下面的滴灌带与地膜紧挨在一起,由于黑色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容易吸热,从而与薄薄的地膜粘连在一起,不但导致地膜从中间裂开,也容易引起毛管上滴孔的堵塞。地膜从中问裂开后,滴灌带直接在裸露的土地上滴水,水肥均不能按原来的要求达到棉花根系,达不到预计的保墒保肥效果,也易使杂草滋生。  相似文献   

10.
杨少俊 《北京农业》2005,(10):38-39
膜上灌水技术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将过去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流水,水沿放苗孔、专门打在膜上的渗水孔或膜缝渗水,以浸润土壤的方法来满足作物需水,达到节水、增产的一种灌水技术。膜上灌的优点突出膜上灌可以将田面水通过放苗孔或专用渗水孔,只灌作物,类似滴灌,属局部  相似文献   

11.
滴灌是当今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是利用滴灌系统设备,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方法。一、膜下滴灌的工作原理简介压力水流经滴灌首部枢纽净化处理后,进入输配水管网,管网包括干管、支管、辅管、毛管(滴灌带或滴灌管),一  相似文献   

12.
1 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是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灌水技术,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与深化。它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将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滴一滴地向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仅在作物根系范围内进行局部灌溉,也可同时根据需要将化肥和农药等随水滴入作物根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地表灌溉、喷灌等技术相比,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最为节水、节能的灌水方式。由于膜下滴灌的配水设施埋设在地面以下,管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在玉米生产中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下滴灌是将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地膜的增温保墒,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当作物需要浇水时,开启水泵,加压水通过主管、支管,输送到毛管,通过毛管上的滴水器,变成细小水滴对在膜下向有限的土壤空间进行浸润。在浇水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把肥料和农药加入其中,施肥、灌溉、用药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4.
农业节水膜下滴灌,是地膜和滴灌联姻的产物,是 中国农业节水滴灌创出的世界奇迹,是西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绿色太阳。 一、膜下滴灌,我国农业节水的重大突破 塑料节水器材灌溉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滴灌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有半个世纪的光景。若论滴灌技术,以色列、美国、德国、瑞士、法国等国已领先一步,但要说起膜下滴灌,中国却技高一筹。 播种、铺设滴灌带、覆盖地膜,三道工序一次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滴灌布的布置方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法,分别选取3个灌水小区,以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滴灌系统中的滴头作为研究对象,各灌水小区内布设相同滴头设计流量下的两种不同滴灌布置方式.滴头设计流量分别为1.8、2.6和3.0 L/h;支管管径分别为75和90 mm,3种滴灌带的管径均为16 mm,滴头距均为30 cm.从毛管进口处开始依次为A、B、C、D、E分别计算出5点处的毛管水头,计算出管道系统压力,从而筛选出最适合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的最佳滴灌带布置方式.[结果]不同滴头设计流量和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下,毛管上的工作水头和系统工作压力存在明显差异.认为在设计条件下最佳模式应为1膜2管布置方式,滴头流量为2.6 L/h.[结论]在此种布置方式下棉花对水分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可以起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膜上灌节水栽培技术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将过去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流水,水沿放苗孔、专门打在膜上的渗水孔或膜缝渗水,进行浸润土壤的方法来满足作物需水,达到节水、增产的一种灌水技术。一、膜上灌的优点膜上灌可以将田面水通过放苗孔或专用渗水孔,只灌作物,类似滴灌,属局部灌溉,减少了沟灌的田面蒸发和局部深层渗漏。同时膜上灌与沟灌相比提  相似文献   

17.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试验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地膜栽培及滴灌技术的基础上,将滴水毛管铺设于膜下,不仅便于水滴直接渗入作物根部,而且进一步降低了棵间蒸发,改变了根系活动层的土壤温度、水分状况等因素,节水、增产效果极为显著。为此,我们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场、农八师总场、一二一团等地进行了棉花膜下滴灌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技术是把工程节水—滴灌技术与农艺节水—覆膜栽培两项技术集成的一项崭新的农业节水技术,既把滴灌带(毛管)铺于地膜之下,同时嫁接管道输水等其它先进技术,构成大田膜下滴灌系统工程。我们围绕膜下滴灌技术,配套以"二增四推",既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高产高糖型优良品种、纸筒育苗、机械化生产、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集成技术;推行"五统一",既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播期、统一防治病虫害的保障措  相似文献   

19.
膜下滴灌是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灌水技术,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与深化,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改变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是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0.
开鲁县玉米无膜浅埋滴灌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膜浅埋滴灌技术系直接将滴灌带(或毛管)铺在两垄作物之间并浅埋于地表1~3 cm,通过滴灌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的节水技术。无膜浅埋滴灌具有稳产、节水、节肥、节膜,提高水肥利用率、省工省时、减少地膜残留污染等优点。该技术以耐密高抗性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群体质量调控栽培为核心集成了精细整地增施农肥、精选高质量种子、精量播种、大小垄高密度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收穗或收粒、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