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在小白菜栽培中,施用百菌清、敌敌畏、氧化乐果和抗蚜威农药残留及用自来水、臭氧水溶液25℃、次氯酸钙0.03%和白猫牌清洁精3 000倍液溶液洗涤4种方法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祛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白猫牌清洁精3 000倍液对百菌清、敌敌畏和氧化乐果祛除效果最好,臭氧水溶液25℃对抗蚜威祛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建立完善了小白菜和土壤中痕量NP的检测方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开展了模拟田间施药情况下,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壬基酚浓度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可以满足壬基酚残留检测的最低要求。整个试验期间,除壬基酚水溶液处理外,其他处理NP含量最终都在0.05mg/kg左右,可能提示NP的降解具有一定的阈值。同时,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后的时间变化以近似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规律变化,消解规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为23~100d。  相似文献   

3.
几种农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露地黄瓜栽培中。喷施毒死蜱、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吡虫啉、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王铜等农药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黄瓜果实中的残留量和降解速度有很大差异。在杀虫剂中.甲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大,其后的降解速度较快;毒死蜱残留量位居第二,其降解速度比较稳定;氯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超过标准.但第3d以后就检测不到其残留:吡虫啉在施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低,降解速度也比较稳定。在杀菌剂中.甲基硫菌灵的降解速度较快,百菌清和王铜的降解速度较慢。无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施药后在黄瓜上的残留量随喷药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嘧菌酯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重要杀菌剂,明确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残留规律是一项亟待开展的课题.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了大豆种植体系中茎、叶、籽粒及土壤中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定量限达0.005 mg/kg.在田间试验点基础上,明确了安徽、山东和吉林3个试验点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沉积与降解...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明伟  叶非 《植物保护》2010,36(3):26-29
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分离构建一种由天然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将其应用于被污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化学农药在茶树上多种降解因子定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实验室模拟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光照、温度、水分和茶树生长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在茶树上降解的影响及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同种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农药在茶树上降解作用的差异很大。茶树新梢的生长稀释对田间残留期长的氯氰菊酯的降解起主导作用,可占田间总降解的60%;而挥发和热分解对残留期较短、蒸气压较高的马拉硫磷的降解起主导作用,在复季可占田间降解的50%。光解和水解对这两种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也起着一定作用。此外,降雨、风和生物代谢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  相似文献   

7.
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药在人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草害等诸方面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残留的五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的降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久效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5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经油炸后,除久效磷未降解外,其余农药降解率在37.6%~85.1%之间。油炸时间的长短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炸5 min时降解率为37.6%,7 min 时降解率为65.2%;油炸时间长短对其余农药的降解均无显著影响。炒的过程中5种农药的降解率在7.6%~56.5%之间;蒸的过程中降解率为23.0%~63.4%;未盖锅盖煮的条件下降解率为39.5%~81.7%,盖锅盖煮后降解率为42.0%~86.4%。在加盖煮10 min后的汤中,各种农药的残留量在0.03~0.50 mg/L 之间。炒过的菜豆再经微波加热2 min后, 5种农药残留量比炒过之后又降解了21.0%~41.5%。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研究了啶氧菌酯等4种农药在保护地及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别。结果表明,4种目标农药在保护地残留量均高于露地。推断光强和降雨是造成在保护地和露地土壤中残留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食用菌培养液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活性,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LC-MS/MS) 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附带二级阵列管检测器 (UPLC-PDA) 技术,测定了乐果、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多菌灵4种农药在糙皮侧耳液体培养基中的降解动态及随漆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培养液中残留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多菌灵、乐果和啶虫脒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93、4.38、11.83和14.01 d,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效氯氟氰菊酯 > 多菌灵 > 乐果 > 啶虫脒。灭菌后培养液中漆酶活性消失,农药降解速率降低。在1 h和4 h时,粗酶液浓度越高,农药降解率越大,4种农药的降解率与漆酶活性符合ExpDec1型函数关系。本研究证实了糙皮侧耳培养液对4种农药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初步揭示了漆酶具有降解农药的活性,为糙皮侧耳降解农药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验的4种杀虫剂对菜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2%微乳剂、丙溴磷40%乳油、虫螨腈5%微浮剂同时具有良好的持效性。药后7d,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2%微乳剂1.65g/hm2、丙溴磷40%乳油420g/hm2、虫螨腈5%微乳剂45g/hm2对菜蛾的防效均在89%以上,苦参碱0.5%水剂5.40g/hm2的防效达72.63%。4种杀虫剂均可作为防治菜蛾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在灌浆成熟过程中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特征特性变化,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12号和09鉴8为材料,分析冬油菜在终花后10、20、30、40、45 d的植株、角果、籽粒形态和干鲜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灌浆成熟,植株和角果颜色呈墨绿—青绿—黄绿—蜡黄—肤白色变化。角果中籽粒大小呈小—大—小变化,种子颜色呈绿色—褐绿相间—褐色—紫色—黑色变化。植株、角果、籽粒鲜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曲线,基本呈抛物线状,且分别在终花后20、30、40 d鲜重达到最大,而植株、角果、籽粒干重呈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变化趋势。同时千粒重、单株产量、经济系数也呈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S型增长曲线,且在终花后30 d达到最大,之后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时间长短与籽粒鲜重、千粒重、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62、0.968(P0.01);与单株产量、含油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940(P0.05);与蛋白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6(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打分,各处理的综合得分排名为40 d45 d30 d20 d10 d,因此,籽粒灌浆天数对白菜型冬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综合评价得出,蜡黄期(约终花后40 d)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达到最佳,是收获的最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3.
Severe rot was found at the base of leaves and stems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subsp. pekinensis) in Ibaraki Prefecture every year in early September from 2002 through 2004. The causal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atrick.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 aphanidermatum on Chinese cabbage. A similar disease of Chinese cabbage caused by P. ultimum Trow var. ultimum is known as Pythium rot. We propose adding P. aphanidermatum as a new pathogen of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两种生物农药防治菜心黄曲条跳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 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大害虫?本文研究了种子丸粒化包衣?拌土撒施和叶面喷雾3种施药方式下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G033A和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对为害菜心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s 的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采用苏云金杆菌G033A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进行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的菜心, 叶片受害指数分别为6.71和9.93, 显著低于对照(31.79); 拌土撒施处理的菜心, 叶片受害指数分别为19.34和24.17, 显著低于对照(65.53); 〖JP+1〗叶面喷雾处理后第3?5?7天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58.95%/52.37%?69.56%/64.04%和81.12%/70.09%?本研究探索了菜心生产中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研究结果将为菜心生产过程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软腐病是大白菜生产上主要发生病害之一,其病原菌通常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从北京房山区大白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一株菌株KC20,其在LB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边缘整齐,在半选择性培养基CVP上产生典型的杯状凹陷。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侵染引发的大白菜软腐症状与田间大白菜软腐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利用果胶杆菌属特异引物Y1/Y2可扩增出预期大小为434 bp的目的片段;ITS-PCR和ITS-PCR-RFLP结果发现,KC20与P.carotovorum菌株带型均不相同。KC20的16S rDNA基因完整序列与已报道的标准菌株P.aroidearum SCRI 109T(JN600323)的相应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该序列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KC20与已报道的P.aroidearum菌株聚集,并形成了明显的P.aroidearum类群,基于pmrA基因序列和基于果胶杆菌8个看家基因(acnA、icd、gapA、mdh、mtlD、pgi、proA和rpoS)的MLSA-多位点序列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以上结果表明,引发北京地区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株KC20为果胶杆菌P.aroidearum。人工接种条件下,KC20还可侵染马蹄莲、虎眼万年青、马铃薯、鳄梨、西葫芦、胡萝卜、生菜和芹菜等植物;该菌株具备在37℃以及含有7%Na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液化明胶;可利用棉籽糖、纤维素二糖、蜜二糖,不能利用异麦芽酮糖、D-麦芽糖、D-阿拉伯糖、D-山梨醇、菊糖等。大白菜软腐病新病原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该病害的了解,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1种产于我国的木蓼属植物和1种哈萨克斯坦特有的穆氏木蓼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木蓼属花粉为圆球形或长球形,(13.5—32.5)×(10—30)微米3孔沟;条纹状纹饰、木蓼属花粉在形状、大小、萌发器官类型、外壁纹饰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有沙木家(A.bracteata)花粉纹饰比较特殊,为条纹─—网状纹饰,我们推测沙木蓼是一个残遗种。  相似文献   

17.
以眼子菜为受体,研究大叶芥菜水浸提液对眼子菜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浓度分别为0.500 0、0.250 0、0.125 0、0.085 0、0.062 5、0.050 0、0.033 5、0.008 5 g/m L的大叶芥菜水浸提液对眼子菜种子的萌发抑制效应以0.500 0 g/m L最高,平均抑制率为100.00%;低浓度(0.008 5 g/m L)处理对眼子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3.89%。此外研究发现,大叶芥菜水浸提液对眼子菜叶片数量及鲜质量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鲜质量积累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00%、74.68%、65.19%、55.70%、47.79%、46.20%、35.13%和8.23%;对眼子菜种子萌发和鲜质量的化感综合效应(SE)分别为100.00%、74.84%、57.59%、47.29%、43.34%、36.99%、34.23%和11.06%。结果表明,大叶芥菜对眼子菜有很强的化感潜力,能为眼子菜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6.9%精嚼唑禾草灵水乳剂(骠马)能有效的防除小麦田里的阔叶杂草,但在枣麦、核桃麦间作田里能否安全应用,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对6.9%骠马水乳剂在3种浓度处理下对核桃苗及枣树叶片内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生长量等的测定.研究了骠马对核桃苗及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核桃苗圃地或核桃一小麦间作地使用骠马,应于萌芽前后5d施用,但浓度不应高于4mL/L;在枣粮间作地,骠马在1、2mL/L浓度下方可使用。  相似文献   

19.
Severe rot was found at the base of leaves and stems of chingensai (Brassica campestris L. chinensis group) in Okayama Prefecture in 2000. The causal fungi were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s Pythium ultimum Trow var. ultimum and P.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atrick.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rot caused by Pythium species on chingensai. We named this disease Pythium rot of chingens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