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刈割次数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再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刈割后植株再生速度、茎叶比、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品种第一次与第二次刈割的再生植株株高均按直线增长,再生速度大小因品种而异,并随着苜蓿的生长发育进程推进,品种之间的差异愈加显著;品种间分枝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第二次刈割后朝阳苜蓿分枝数增长速度最快,敖汉苜蓿分枝数增长最慢;两次刈割后,Vector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为57.42 g/株,第二次刈割时Runer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为31.97g/株;从再生速度、分枝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综合评价,在呼和浩特地区,8个供试品种中以Vector、Runer和朝阳苜蓿生育性状表现较好。皇后B和Hagrazer在两次刈割中均能获得较高产量,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2年生紫花苜蓿阿尔贡奎因(MedicagosativaL .Algonquin)为试材,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草产量以3次刈割最高,粗蛋白质产量以 4次刈割最高,营养品质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提高;根干重以3次刈割最高、5次刈割最低,根中粗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均以5次刈割最低。综合考虑 ,试验地区在水浇地条件种植紫花苜蓿以1年刈割3~4次为宜  相似文献   

3.
3个饲用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石大1号、甘农2号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刈割次数下,对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在济源地区1次刈割鲜草产量抽穗期最高,干草产量乳熟期最高;抽穗期前1次刈割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均大于刈割2次,乳熟期前1次刈割干草产量高于2次刈割、3次刈割,鲜草产量低于2次刈割、3次刈割,乳熟期前2次刈割、3次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刈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8个不同类型牧草品种在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刈割期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其鲜、干草产量最高;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是盛花期. 8个牧草品种在盛花期刈割鲜草年产量显著高于现蕾期.苜蓿品种年鲜、干草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粗蛋白年产量,苜蓿以现蕾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盛花期刈割最高.粗脂肪年产量,苜蓿以例花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则以盛花期刈割时较高.同期相比,苜蓿的蛋白和脂肪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认为,紫花苜蓿FGC-301、FGE-201及无芒雀麦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高频次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频次对苜蓿的物候期有影响,高频次的灌溉处理(8 d/次)物候期比低频次灌溉处理(15 d/次)延后2~3天;进入花期以后,苜蓿株高增长速度减缓;随着苜蓿刈割时间的推迟,各处理茎叶比呈增加的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刈割处理茎叶比分别达到2.67和2.81,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初花期刈割可以得到最大的苜蓿干草产量(18220.5 kg/hm~2),但牧草品质较蕾期有所下降;现蕾期刈割的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3702.2 kg/hm~2),干草产量为17563.5 kg/hm~2。  相似文献   

6.
甘薯茎叶刈割高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薯茎叶不同刈割草与间隔时间组合的比较试验,明确了在一定生长期内多次刈割能显著提高甘薯茎叶产量,地上地下部生物总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隔周刈割2/4的处理获是最高生物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和21.7%,其次为隔3周刈割3/4处理。  相似文献   

7.
草用燕麦品种适宜刈割期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3个草用裸燕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物产量进行了测定,对干、鲜物重积累动态和干、鲜草比以及品种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草用燕麦的适宜刈割期.  相似文献   

8.
白三叶不同草层高刈割对其产草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三叶(Tritoliam repensl.)又名白车轴草,是牺畜喜食的一种优质牧草,其草质柔嫩、粗纤维素低,慑食率高、营养丰富,干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4.7%。消化率达75~80%,有顶替精饲料的效能。白三叶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如何更有效地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大麦、小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明确适宜刈割次数,以具代表性的2个饲用大麦(95033、盐丰1号)与2个小麦(扬麦18、1331)品种(系)为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1、2、3次),比较不同大麦、小麦品种(系)饲草产量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大麦饲草产量高于小麦,其中盐丰1号鲜重、干重最高,分别为5.68、1.37kg/m~2;1次刈割的饲草产量最高,鲜重、干重分别为5.49、1.52kg/m~2,显著高于2、3次刈割。除粗蛋白、钙含量变化因品种(系)而异,其他饲草品质指标在品种(系)间无明显差异。扬麦1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9.23%),95033的钙含量最高(1.13%);大麦粗蛋白产量高于小麦,1次刈割高于2、3次刈割。不同茬次饲草品质存在差异,再生茬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钙含量显著下降,磷含量以2茬次饲草最高,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说明多次刈割后饲草品质下降。结果显示,大麦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均高于小麦,更适宜用作饲草,以乳熟末期1次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小黑麦在黑龙江省可再生并获得较高草产量的适宜刈割期和播种密度,选用饲用型小黑麦东农530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小黑麦株高、产量及再生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农5305早期刈割下,再生植株可达到正常植株的高度;在分蘖盛期刈割、密度600万株/hm2时获较高饲用产量;残茬和根内的可溶性糖和氮素含量从刈割当天开始迅速下降,随后逐渐升高,残茬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氮素含量变化速率大于根中.表明在黑龙江省小黑麦可以再生,早期刈割再生性良好;小黑麦残茬和根内的可利用氮素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对再生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600万株/hm2、分蘖盛期刈割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次数、不同浓度硼肥,研究其对缺硼土壤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及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探讨苜蓿吸收硼的规律及高产施硼技术。结果表明,从返青期开始,连续在分枝期和现蕾初期累计喷施1次、2次或3次5个浓度的硼砂,均不同程度影响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可溶性糖源库间的运转。喷施3次0.3%(W/W)的硼砂对提高叶片中硼(B)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Chl)作用最显著,较对照提高幅度分别为75%、39%、30%和70%,喷施3次0.2%(W/W)的硼砂对增大叶面积效果最佳,较对照增加37%,并可有效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50%);一次或多次喷施0.5%(W/W)的硼砂会导致硼中毒现象,抑制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2.
红花蕾期不同叶位叶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官玲亮  吴卫  郑有良  王涛 《作物学报》2007,33(8):1352-1359
测定了3个红花品种(系)不同叶位叶在蕾期的光合作用特性,并对来自7个国家的16个红花品种(系)在该时期上位叶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及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叶位间最大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以及表观量子效率(AQY)均为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光响应曲线显示,除PI 401470和川红1号的上位叶外,其余叶片在高光强下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在低光强下,各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较小,当光量子通量密度(PFD )超过400 µmol m-2s-1时,上位叶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中、下位叶。光合作用日进程中,不同品种(系)及叶位间表现出不同的峰型,且到达峰值和低谷的时间和大小也不相同。蕾期上位叶光合速率与红花单株花产量、百粒重和顶果球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光效育种是红花增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调查了12个国外引进苜蓿品种头茬单株干重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侧枝数及主、侧枝节间数是构成苜蓿单株产量性状的第1主成分,占总方差的58.05%,其中侧枝数(r = 0.689)、侧枝节间数(r = 0.526)与单株干重显著相关(P<0.05),可作为苜蓿高产品种选育主要目标性状;苜蓿株高与单株干重不相关,与主枝数(r = –0.650)、主枝节间数(r = –0.637)显著负相关(P<0.05),栽培管理中适当限制植株高度有利于产草量的提高;依单株干重聚类的I类苜蓿(Pondus、WL-414)头茬年均侧枝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类苜蓿,年均侧枝节间数与II类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III类(P<0.05)。I类苜蓿年均叶茎比分别比II类、III类提高了6.05%和10.91%,且与III类苜蓿差异显著(P<0.05),是具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在弱光照下 ,气孔的限制作用是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而在正常光照下 ,非气孔限制因素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单倍体植株在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较低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羧化效率较低 ;光补偿点和细胞间隙CO2 补偿点较高等均是单倍体植株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水稻开花后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对9个日本栽培水稻品种盆栽植株开花后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的研究表明,水稻开花后叶片全氮含量(TNC)、净光合速率(Pn)和氮的光合效率(Pn/N,即Pn与TNC的比值)呈持续性下降。增施氮肥的植株叶片TNC增加,并延缓Pn和Pn/N的下降。增施氮肥对早熟品种叶片TNC和Pn的促进作用大于中熟品种。水稻品种间叶片TNC的变化较小,Pn和Pn/N的变化较大。随着测定时期的推移,品种间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与光合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武玉叶  李德全 《作物学报》1999,25(6):752-758
在土壤水分胁迫过程中,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昌乐5号、北农2号与抗旱性弱的品种济南13,鲁麦5号相比,渗透调节能力高0.41Mpa~0.604Mpa;相对含水量少降7%~8%;叶片水势少降0.40Mpa~0.41MPa。水分胁迫使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抗早性强的品种与抗早性弱的品种相比,其下降的平均百分数为;光合速率前者比后者少降17%~22%;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几种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陇东(耐旱)、BL-02-329(不耐旱)2种抗旱性强弱差异较大的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2种紫花苜蓿叶片中ABA,IAA,GA3,ZR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陇东、BL-02-329两种紫花苜蓿叶片ABA,IA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GA3和ZR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4种内源激素之间的协调总趋势是向着气孔关闭、促进根系发展的方向进行。重度干旱时,苜蓿叶片中4种内源激素之间的协调趋势反映出抗旱性强的陇东苜蓿通过减缓生长速率来保证生存方面的调节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避免缺水伤害。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下钙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改善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根平  高向阳 《作物学报》1995,21(6):711-716
本工作采用控制营养液中的钙量和叶片喷钙的方法来提高植株的钙水平,研究了钙对水分胁迫大豆光合作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经高钙处理(14mmol/L Ca^2+)大豆叶片保持高的光合速率;中钙(5mmol/L Ca^2+)处理次之;低钙(营养液中不加Ca(NO3)2,而以NaNO3代之)处理一周叶片光合作用速率最低,相对变化最大,在同样程度的水分胁迫下,高钙处理叶片具有较高的CO2羧化效率,  相似文献   

19.
烟草光合作用对低温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易建华  孙在军 《作物学报》2004,30(6):582-588
研究了低温对烟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用CIRAS-1光合系统测定了各项光合指标,结果表明:(1)在16℃,8℃,3℃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RuBP最大再生能力随温度的降低显著下降,在8℃,3℃条件下发生了低温光抑制现象;低光强下,温度对Pn的影响小,温度对Pn的效应随光强的增大而增大,当光  相似文献   

20.
Zn和EDTA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提高紫花苜蓿的抗锌能力,以3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材,采用土培法,研究Zn胁迫(250μg/kg)下,EDTA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叶片锌富集量、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d时,紫花苜蓿叶片Zn的含量均显著增高,Zn+EDTA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对锌的吸收;大叶苜蓿品种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高于对照,大叶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EDTA处理可提高大叶苜蓿初始荧光值、可变荧光、最大荧光值、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水平。结果显示,EDTA促进大叶苜蓿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有效降低锌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PSⅡ的伤害,提高大叶苜蓿的抗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