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对大理苍山东坡白腹锦鸡的种群变化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增长量为10.71只/km2;种群分布海拔范围是2300~3300m;对森林植被有选择性;种群性别中,雄雌比约为1∶2.5,成幼比约为5∶1;频繁的人为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灰孔雀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曼稿子保护区外,勐养、勐仑、勐腊、尚勇4个子保护区均有灰孔雀雉分布,潜在分布面积约222 825hm~2。春季种群密度为0. 004 60只/hm~2,种群数量为1 009只,冬季种群密度为0. 003 76只/hm~2,种群数量为858只,全年平均种群密度0. 004 18只/hm~2,种群数量平均值为931只,按照±5%的误差率来估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孔雀雉种群数量理论值为884-978只。灰孔雀雉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3种生境有选择偏好,分布在海拔624-1 750m的区域。针对灰孔雀雉种群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km×3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 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 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 2)^-1 ,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 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4.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5.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查阅长青自然保护区研料及野外巡护历史资料,在确有金猫分布的华阳保护站辖区利用红外相机及样方痕迹调查的对金猫的拍摄率与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经分析,调查区域金猫个体数量稀少,平均种群密度值为7.2~10.8只/100km2,拍摄率为0.43%,并对保护金猫资源提出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7.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黄腹角雉模式产地种群的个体参数、性别比、年龄结构和海拔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积极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区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分别采用3种调查方法:1)样线观察法。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研究区布设总长度约80 km的调查样线7条。2)繁殖季节前期套脚捕捉法。于2006年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捕捉标记黄腹角雉个体26只。3)红外相机照相法。2010年4月—2014年8月,选择82个地点安装红外线触发照相机,每个位点监测时间不少于8个月。【结果】1)黄腹角雉繁殖前期,雄性成年个体体质量为1 210~1 500 g(n=15)、体长470~600 mm(n=5),雌性体质量1030~1 384 g(n=7)、体长390~492 mm(n=5)。2)样线调查法性别比为雌∶雄=1∶1.26,该方法易将雄性亚成体误判为雌性;捕捉标记法雌∶雄=1∶2.25,由于繁殖季节雄性黄腹角雉防御性行为明显增强,可能导致雄性被捕获率高;红外相机照相法可以通过照片和视频仔细分辨来减少性别的误判,其雌∶雄=1∶1.60的结果应当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3)根据照片确认的131只黄腹角雉,其中雄性成体47只、亚成体20只,雌性成体29只、亚成体13只,幼鸟22只,结合黄腹角雉的性成熟年龄和预期寿命等因素,认为研究区的黄腹角雉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假设被拍摄个体占实际种群数量的1/4,则研究区黄腹角雉繁殖群应大于100对。4)红外相机监测显示,研究区海拔1600~1 800 m处的森林是黄腹角雉的核心分布区,这一区域拍摄到黄腹角雉的有效机位数占93.33%、个体数占总数的39.69%,海拔1 200~1 400 m、1 400~1 600 m和1 800~2 000 m范围的有效机位介于58.33%~69.23%之间,个体数分别占总数的12.98%、22.90%、16.03%,海拔800~1 000 m、1 000~1 200 m、2 000 m以上范围的3个海拔梯度有效机位数介于20%~40%之间,累计拍摄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8.40%,海拔800 m以下没有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结论】研究区内保存有国内目前已知最大的黄腹角雉种群。进一步加强种群的研究监测,对维护这一全球性濒危雉类的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2020年—2022年,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白鹇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分析,将49台红外相机布设在23个1km×1km网格中,海拔为216m~706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3439张。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在10:00~12:00间,呈单峰型,为明显昼行性鸟类。2月份与11月份为白鹇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海拔300m~400m为白鹇记录最多的区域。此次监测能有效反映白鹇在保护区的生存现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采用分层—样地—样带抽样统计法分别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所设置的15条样带进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资源调查,结合样带法、红外相机技术法以及分子标记法对九龙山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黑麂种群平均密度为7.93±0.75只/km2,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黑麂种群密度分别为10.27±1.17、7.58±0.26、4.89±1.28只/km2;通过方差分析,不同样地间黑麂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F=10.45F3,26=4.64,P0.01)。这表时,黑麂在九龙山保护区内广泛分布,而主要集中分布在上寮坑、岩坪一带,黄基坪等周边地带为黑麂的次要分布区,其余地区为一般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线法对新疆西昆仑地区野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运用Distance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密度为3.075头/km2,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为1.27头/km2。在设定的3个调查区域:矿区、公路区、低干扰区内,岩羊的种群密度依次为:2.55头/km2、3.17头/km2和4.38头/km2;北山羊在3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依次为:0头/km2、2.28头/km2、0.16头/km2。对动物群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公路的对动物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矿点分布对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国有及集体天然林所分布的北豚尾猴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北豚尾猴共有15~20个种群,约300~500只,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且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分布区,分布海拔为700~2 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4种。针对存在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非法猎杀等问题,提出保护栖息地、严肃查处非法猎杀行为、开展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北豚尾猴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法、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三门峡湿地青头潜鸭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青头潜鸭分布及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湿地监测到青头潜鸭栖息地3处;有不连续分布的记录和变动较大的种群,最大监测种群数量为16只、最小记录为1只;居...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清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2016年冬季布设了15个大样方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较少,种群密度为0.094只/km2,在中股流、暖泉河和园山三个林场呈分散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2012~2013年期间,在黑龙江省东北虎主要分布的5个林业局9个林场布设68台远红外自动相机对东北虎等兽类资源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拍摄到兽类5目10科19种,照片1166张。在3个林业局拍摄到东北虎影像,但由于拍摄到东北虎的次数少,不足以统计东北虎的种群数量。野外监测拍摄到东北虎、东北豹、原麝、梅花鹿、猞猁、黑熊等珍稀濒危物种,为确认其分布区提供了依据。自动相机监测结果也可以用于评估东北虎不同分布区有蹄类猎物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桓仁林蛙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桓仁林蛙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桓仁林蛙在辽宁省分布于抚顺市顺城区、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本溪市南芬区、桓仁县、本溪县;宽甸县和风城市;辽阳市辽阳县和灯塔市,分布区涉及4市11县(市、区).全省桓仁林蛙种群数量为1631500多只,平均分布密度为47.6只/km2.由于桓仁林蛙自身的原因和人类的破坏,桓仁林蛙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好栖息环境,大力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积极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规律,采用固定样线法、访谈法,结合红外相机观测,对2011—2016年期间曲宗贡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分布情况、海拔梯度、日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平均值为107±5.6只,存在一定的年间种群数量波动,同时种群的雌雄个体活动存在社群分...  相似文献   

18.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 500~2 500 m(尤其2 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布设了78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鸟类有效照片530张,鉴定鸟类34种,分属4目9科,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RAI)排名前五的鸟类分别是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在季节上,秋季的鸟类相对丰富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空间上,大多数鸟类偏好活动于常绿落阔混交林以及海拔2200—2700 m的生境。部分珍稀保护鸟类(如四川山鹧鸪、血雉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建议保护区针对这些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20.
白唇鹿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特有,分布海拔最高的鹿科动物。采用固定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显示,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分布于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和鱼儿红等4个区域15个小区,总面积1 388 km2,其中大雪山为新增分布区;种群数量由2008年的147头增加到2018年的337头,种群密度为0.38头/km2,年均增长17.27头;不同季节活动区域与生境、水源、植被、可食植物及气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期内,白唇鹿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区域均呈逐渐增加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