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13年生杉木生态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固碳功能、生产力4个方面功能共16个指标,建立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指标体系,并对其多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经营评价的4个准则层指标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0.547 8)、物种多样性(0.199 7)、固碳功能(0.183 2)、生产力(0.069 3)。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等级为差的样地比重占83.3%;中等等级的样地只占16.7%;无优、良等级的样地。杉木生态公益林整体多功能水平偏低。影响其多功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为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盖度低、林分生物量低。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福寿国有林场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功能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固碳、生产力4个方面功能共16个指标,对4种林分类型进行多功能效益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龄组的杉木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物种多样性功能最低,中龄林与近熟林无显著性差异,幼龄林与中龄林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近熟龄最高,固碳功能和生产力功能均随林龄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物种丰富度低,林分结构单一,生物量低下。以近自然可持续经营为指导,对林分进行结构优化,定期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补植苦槠、深山含笑等当地乡土阔叶树种,实现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虑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分年龄,基于混合效应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为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内设置的512块杉木样地数据为基础,基于基础线性模型,利用数量化方法Ⅰ、k-means聚类和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建模方法,构建基于混...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北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等6种典型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方,获取每木检尺、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选择准则层指标为林分质量、生态功能、地力维持,并根据权重筛选出对应措施层指标,形成粤北杉木生态公益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林分质量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乐昌含笑”林和“杉木×火力楠”林,生态功能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火力楠”林、“杉木×枫香”林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地力维持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木荷”林和“杉木×火力楠”林。由此可见,以“杉木×火力楠”、“杉木×红锥”和“杉木×乐昌含笑”等3类林分综合评分较高,具有较高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面尚未深入探索。【方法】通过分析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特点,从结构和功能指标出发,以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指标主体,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构建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彭州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参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调查样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2)在一级指标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权重值为0.365 7,物种多样性为0.326 6,林分结构为0.307 7。3)在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214 4)、林分密度(权重为0.216 0)、土壤动物丰富度(权重为0.190 5)、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权重为0.182 7)和凋落物重量(权重为0.198 2)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能均衡考虑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可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杉木密度间伐试验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进行多次间伐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只要人工林立地条件相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林分断面积最终趋于一致,与是否间伐无关;(2)随间伐次数增加,获得的木材径阶也逐渐增大,未被间伐的保留木则多为大径材;(3)对于立地指数大于16的杉木宜林地,宜采用高密度造林、多次间伐的经营模式,以生产不同规格用材满足木材市场需求,还可提高林分累积断面积的生长量;对于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应该采用稀植造林,以生产小、中径材为主;(4)应在立地条件好、低密度造林条件下培育大径材林木;(5)在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间伐在促进林分断面积生长方面的贡献并不明显,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资料查询、专家咨询获取各种模式林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华容县5种当地典型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共设置20块样地,对相应指标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洲滩人工林复合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5种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种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评价优劣排序为林-菜模式(0.631 3)林-菌模式(0.611 8)林-药模式(0.488 3)林-草模式(0.475 2)纯林模式(0.456 7)。无论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还是从综合效益来看,研究区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都优于纯林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66块具有代表性的杉木人工林标准地,并测定样地的常规立地因子。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建立了杉木优势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个立地因子与优势高数量化拟合的复相关系数为0.639;海拔、腐殖层厚度和坡位这3个立地因子对优势高的贡献率达84.99%,且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海拔、腐殖层厚度和坡位3个因子构建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立地类型,共划分为22类;按照优、良、中、差4个评价等级对166块样地所属的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得出湖北省杉木人工林在中海拔、土壤湿润、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立地条件下生产力较高,研究区立地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内24年生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胸径加权Voronoi图确定各中心木的邻近木,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聚集指数、林层指数和开敞度5个空间结构指数,全面分析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1,为弱度混交,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2)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8,林分胸径大小分化不太明显,处于中等竞争状态;3)林分平均聚集指数为1.06,林木总体上处于由均匀分布向随机分布演替的过渡阶段;4)林分平均林层指数为0.24,林木在垂直空间上配置较为简单;5)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23,林木生长空间不足。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6,(6):31-36
根据会内会外法、头脑风暴法和Del Phi法相结合的方法从补植树种的造林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功能4个方面构建补植树种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补植树种评价指标体系。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为例,根据研究区21种主要乡土树种的数据资料,结合专家意见,采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21种乡土树种进行评分,确定出21种备选补植树种的评分顺序。结果表明,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深山含笑(Michelia figo)、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檫木(Sassafras tzumu)等树种是研究区杉木生态公益林适宜的补植树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北京九龙山森林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下,从立地条件、土壤状况、生产力、群落结构、抵抗力及恢复力6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九龙山森林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标准,最后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3块样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3块样地中,功能较好的共6个,功能中等的共10个,功能较差的共7个,说明研究区的森林功能不高,急需通过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来提高森林功能等级,改善森林状况,以实现研究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实际效果来看,改进的TOPSIS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北京地区森林功能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武夷桦杉木混交效应,在试验基地布设不同混交比例的样地,采集胸径、树高、郁闭度等林分测树因子,检测不同混交比例下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N(杉木)︰N(武夷桦)分别为1︰1、3︰7、2︰8等3种混交比例下,N(杉木)︰N(武夷桦)=2︰8的林分林木生长整体较好,林分林木结构优于其他比例,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也较好,但与N(杉木)︰N(武夷桦)=3︰7的差异较不显著。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的角度考虑,研究认为按3︰7的比例配置杉木和武夷桦混交比重可在生产实践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不仅具有木材生产功能,还肩负起固碳的生态功能。认知林分蓄积和生态系统碳的生长规律,对人工林的多目标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杉木人工林为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应用建立的杉木蓄积和生态系统碳生长模型,探讨了林分蓄积与生态系统碳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分蓄积成熟龄为18~27 a,随立地指数的增加而提高,随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生态系统碳成熟龄为16~35 a,随立地指数和保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和生态系统碳数量成熟龄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在立地指数较低时,生态系统碳比林分蓄积晚成熟约15 a,而立地指数较高时,恰好相反。今后,为达到人工林的多功能经营目标,应根据立地条件,综合评估各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成熟龄。  相似文献   

14.
秦岭中段华山松林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秦岭中段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在秦岭中段的火地塘林区,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设置26块20 m×20 m的标准样地,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依据,从活力、组织结构、土壤因素、抵抗力4个方面22个指标入手,对秦岭中段华山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秦岭中段的华山松林整体活力指标较低,大部分都处在20~35年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广东西江林场杉木萌更纯林和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的结构、生长、生物量、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等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资料用对比的方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林分结构差,林木分布疏密不均,致使林分生长不佳,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量低;(2)湿地松同萌更杉木混交,对杉木萌条高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湿地松的高径生长和平均木生物量均优于杉木萌条,说明立地条件较适应湿地松生长;(3)9年生杉木萌条和8年生湿地松的树高和直径连年生长量均已急剧下降,平均生长量亦开始平缓下降,且下降时间相近似;(4)杉木为浅根密集型根系,湿地松为深根疏散型根系,两者混交,存在若争夺水分、养分的矛盾;(5)杉木萌更纯林与杉、湿混交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大都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树种林分造林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3个不同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3个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进行了分析讨论,接着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收益成本比、土地期望值和净效益投资比等动态经济指标对3个林分的造林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3个林分中,杉木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和经济材出材量最高,杉木林的NPV、IRR、LEV、B/C、N/K最大。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中优势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313 3、0.412 5、0.502 1和0.527 4,木材基本密度因树种种源、种系、立地条件、林龄、林分密度等因子的不同而不同。(2)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08 9、1.265 4、1.423 3和1.391 3,根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169 4、0.177 2、0.239 1和0.263 5。(3)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冠比随林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估算森林生物量时应按具体的森林类型进行估算,同时还应考虑林龄、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等林分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达到持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目标林分进行近自然状态分析是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活动的前提。以豫西山区4种典型林分(栎类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PCo 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坐标分析法对林分之间的相异关系和林分近自然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林分上层结构特征、林分下层结构特征和林分地表根系结构特征3方面构建的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反映林分之间的差异信息;PCo A坐标排序轴前2轴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94.79%;排序图显示,松栎混交林与阔杂林较接近,阔杂林与栎类纯林较接近,而栎类纯林与油松纯林较接近。将研究区油松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和栎类纯林4个30年生的中龄林分近自然状态分别划分为人工、天然、近天然和半天然,对各林分类型从林木竞争、林分结构、林分生长、林下更新能力和地表根系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近自然林森林经营策略。林分近自然状态评价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林木胸径、树高和冠幅作为综合权重,改进Voronoi图确定林木的邻近木,进而计算各空间结构指数,分析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木空间结构以1株中心木与5株邻近木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最为常见,林木空间影响范围随综合权重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龄杉木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均较低,幼龄林全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34,属于中度混交,中龄林和近熟林全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17和0.23,为弱度混交;3种不同林龄的优势树种杉木的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均为0.50左右,表明林分处于中等竞争状态;各样地平均角尺度均小于0.475,表明不同林龄杉木林林木均处于均匀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20.
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受冰冻雪灾较为严莺的江西省大岗山林区杉木近成熟林分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与杉木受损类型及灾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冰冻雪压造成大岗山林区杉木受害株数比例达66.84%,受灾相当严重,杉木林分受害类型可分为弯梢、断梢、斜干、断干、倒地及翻蔸等6种,其中断干和断梢为最主要的2种受害类型.2)杉木林分结构对冰冻雪压危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灾害主要发生于径阶相对较小的林木,林分内径阶越大的林木其受害程度明显越轻;林分密度与受害强度具极显著正相关,密度越高,林分受损株数愈多,且密度主要影响断干、翻蔸这2种不可逆的受损类型,合理的密度调控至关重要.3)杉木林分的立地条件与受害程度紧密相关,高海拔、高坡位、陡坡处的林分更易受到冰冻雪压的危害,较高的立地指数有利于杉木在遭受冰冻雪压灾害时减轻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