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短日照与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生物量和碳分配以及夏季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为完善苗木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自然光照(ND)和10 h短日照(SD)2种光照处理,在7月初将苗木从温室移至户外大棚下进行为期3周的处理,即3种灌溉处理(育苗基质含水量分别降至饱和含水量的40%、60%、80%后再次灌溉至饱和),然后于7月23日进行夏季造林,调查苗木出圃时的形态与生理特征,以及造林2年后苗木田间成活率。【结果】自然光照下苗木的顶芽形成率为26%,短日照处理下可达66%,短日照处理显著促进了华北落叶松苗木的顶芽形成率;短日照处理略促进根系淀粉的贮藏(P=0.068); 40%灌溉处理显著促进苗木生物量向根系分配(P<0.001)。自然光照下,夏季造林当年生长季末成活率达82%,短日照处理下为92%。这表明10 h短日照处理提高了苗木顶芽形成率与根系淀粉浓度,提高了其抗机械破坏能力。综合来看,短日照处理结合40%或60%灌溉处理在造林第2年底保存率最高(达60%以上)。【结论】夏季7月初,采用3周10 h短日照处理结合饱和含水量40%~60%,...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短日照诱导的白花泡桐顶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其顶芽死亡的分子机制,为解决泡桐“冠大干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5℃恒温条件下,对白花泡桐1年生苗进行短日照(SD)处理,在高生长期(SDa)、高生长停止期(SDb)、顶芽死亡发生期(SDc)3个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11个差异基因的表达量,同时结合转录组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白花泡桐顶芽3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7.47 Gb数据,使用DESeq2软件进行3个时期样品间比较,共筛选出差异基因44 397条,其中注释到7大数据库(NR、NT、GO、EggNOG、KEGG、UniProt、Pfam)的基因为37 076条(83.51%)。3个时期的差异基因在KEGG上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对顶芽死亡发生的SDc时期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上差异基因的分析得出:脱落酸(ABA)激素信号的响应因子ABF下调表达,乙烯(ETH)激素信号的响应因子ERF1上调表达,油菜素内酯(BR)激素信号上编码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的TCH4和细胞周期特异蛋白基因CYCD3上调表达,这些基因与大多数植物芽休眠过...  相似文献   

3.
北欧、北美的许多地区在夏季造林前对云杉苗木进行2 ~ 3周的短日照处理,以促进苗木提前形成顶芽和进入休眠,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苗木抗机械损伤和抵御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通过抑制苗木的高生长,使碳水化合物更多地向根系分配,可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苗木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显著改善夏季造林苗木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造林效果。目前,应用短日照处理调控夏季造林苗木质量的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文中重点分析短日照处理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日照长度等主要技术参数对苗木木质化及其抗旱性和抗寒性的影响,并对短日照处理技术在我国夏季造林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施用N、P、K肥对杉木幼苗期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但需N、P、K肥配合施,单施N肥的效果较N、P、K配施的效果差,单施N肥和N、P、K肥配施的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差异。此试验最为合理的施肥配方是:N 1.5 g、P 5 g、K 1.5 g,苗高比对照高出38.8%,地径比对照高出46%,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表现最差的施肥配方是N 1.5 g,苗高比对照高出17.4%,地径比对照高出20.0%。  相似文献   

5.
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探明泡桐顶芽枯死原因以及利用侧芽进行人工接干的理论基础 ,采用切枝水培法研究了毛白 33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 :①毛白 33泡桐的顶芽和侧芽 1不是因为早霜或寒冷冻害而死 ,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适应策略 ;②毛白 33泡桐侧芽 2、3、4发育成了冬休眠芽 ,能够抵御冬季寒冷而越冬 ,并利用冬季低温信号解除其休眠 ,使冬芽萌发可能温度范围向低温方向扩大 ;③毛白 33泡桐侧芽 2、3、4在春季可以同时萌发 ,但侧芽 3萌发率稍高些 ,而侧芽 5难于萌发 ;④在 2 5℃下上部侧芽的萌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部侧芽的萌发 ,但 15℃下不存在上部侧芽萌发抑制下部侧芽萌发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曾和生 《山东林业科技》2009,39(5):55-57,54
对5年生不同苗木马尾松幼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苗木以选择马尾松切根裸根苗为宜,不同施肥处理的幼林树高和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以施复合肥效果最好,树高和胸径增长率为40.79%和61.19%,单施P肥效果次之,树高和胸径增长率为31.41%和43.58%,单施K肥也有明显效果,而单施N肥则效果不显著,说明我省红壤严重缺磷肥,造林施肥宜选用磷肥为主,少量施钾肥,氮肥在马尾松幼林地上可不施用,或少量施用,尽量做到合理施肥,以提高林地施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全营养施肥对桉树组培容器苗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对桉树组培容器苗进行全营养施肥与传统单施N肥比较试验,分析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生长、生物量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营养施肥比单施N肥更有利于桉树苗木生长和营养平衡;在全营养施肥中,又以N50 mg.株-1处理优于N100 mg.株-1处理。在N50 mg.株-1基础上,实施全营养施肥是培育优质桉树苗的较佳施肥方案,可供桉树工厂化育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探究秋季施肥对苗木质量、养分贮存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明确苗木生长与养分回流的内在联系,确定最佳施肥水平,为苗木培育精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顶芽形成后进行秋季施肥,每周1次,连续6周平均施入(9月2日—10月7日)。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秋季施肥水平和1个对照,每株施肥0、5、10和20 g(水溶肥花多多1号:20%N+20%P2O5+20%K2O+TE),分析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养分贮存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以及造林后苗木成活、生长和养分回流等的影响。【结果】1)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促进苗木尤其是根系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茎、根氮浓度分别提高2.4%~12.0%和17.4%~48.1%,根淀粉浓度提高17.9%~34.5%;秋季同时施用氮、磷、钾肥,主要提高氮贮存而不影响磷、钾贮存,表现出氮元素利用偏好性; 2)翌年造林后,苗高、地径和茎体积生长量在施肥量每株10 g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0.0%、80.4%和85.3%),苗圃施肥效果得以充分体现;苗圃施肥量每株20 g的苗木造林后生长受抑,成活率最低(63.3%); 3)造林后苗木(施肥量每株10 g时)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氮回流效率(71%),降低落叶氮淋失(56.4%); 4)回流效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元素控制,而与叶片中多种元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氮回流效率与落叶氮、落叶钾浓度呈负相关,与绿叶磷、落叶磷浓度呈正相关;磷回流效率与绿叶氮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苗木氮贮存量、非结构性碳积累量、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是评价秋季施肥效果的主要指标,苗圃合理秋季施肥能够提高苗木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进而提高苗木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造林后,苗木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叶片氮回流效率,降低落叶氮淋失。秋季施肥是一种理想的养分加载方式,但合理秋季施肥量的确定尤为重要,施肥量每株10 g时最有利于苗木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贮存及造林后成活和生长,施肥量每株20 g时则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5年生不同苗木马尾松幼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苗木以选择马尾松切根裸根苗为宜,不同施肥处理的幼林树高和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以施复合肥效果最好,树高和胸径增长率为40.79%和61.19%,单纯P肥效果次之,树高和胸径增长率为31.41%和43.58%,单施K肥也有明显效果,而单施N肥则效果不显著,说明我省红壤严重缺磷肥,造林施肥宜选用磷肥为主,少量施钾肥,氮肥在马尾松幼林地上可不施用,或少量施用,尽量做到合理施肥,以提高林地施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为了在单位面积上多生产泡桐大苗、壮苗,1980年我们在泡桐育苗过程中应用根外追肥的办法,对促进苗木生长,提高出圃率,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大丰县大兴公社阜北八队,根外施肥的苗木平均高2.95米,最大3.2米,平均胸径3.8厘米,最大4.1厘米.根际加根外迫肥的苗木平均高3.55米,平均胸径4.5厘米,最大4.7厘米.具体方法介绍如下:在7月上旬到8月下旬,于泡桐苗木快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较迫切的阶段,采用1%草木灰浸提液、0.5%尿素和1%  相似文献   

11.
对杉木幼苗进行N、P、K配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单施N肥的效果较N、P、K配合施肥的效果差;施肥对杉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单施N肥的处理与N、P、K配合施肥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最适合的配方是N1.5 g/株、P5 g/株、K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38.8%,地径比对照高46%;效果最差的配方是N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17.4%,地径比对照高20.0%。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宜昌楠苗木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宜昌楠2 a生的苗木为试材,采用N、P、K、NP、NK、PK、NPK和CK 8种施肥配方处理,研究其在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下形态特征和叶片光合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1)NPK平衡施用具有明显促进宜昌楠生长的作用.N肥能使叶色变的深绿,叶面积增大;P肥能促使地下和地上部加快生长;K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作物抗逆、抗病能力.K能促进N肥的吸收和利用.(2)施用NPK、NP、P、NK、PK肥宜昌楠苗木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施用NPK、P、NK、N、NP、PK肥宜昌楠苗木的蒸腾速率较高;施用NPK、NK、N、P肥使宜昌楠苗木的气孔导度上升;施用K、P、NK肥对宜昌楠苗木的胞间CO2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以1 a生爪哇木棉营养袋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25(5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爪哇木棉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爪哇木棉苗木高生长最优肥料配比组合为N3P5K2,地径生长最优组合为N2P4K5,主根长最高为N2P4K5,而I级侧根数最高为N3P5K2;通过4个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及标准化计算,确定最优施肥组合为N2P5K1,即尿素肥10.87 g/m2+过磷酸钙肥388.89 g/m2+硫酸钾肥0 g/m2.苗期施肥有利于幼苗的生长,能够有效促进侧根伸长和数量的增加,从促进苗木质量及经济价值考虑,爪哇木棉苗期施肥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国外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蒋乐  史文辉 《林业科学》2012,48(8):135-142
近年来,由于造林重点由宜林地向困难立地转移,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外容器苗的质量调控技术及其对于我国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意义,从指数施肥、秋季施肥、底部灌溉、短日照处理和夏季造林、修根技术、容器规格、冻藏和解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总结.指数施肥的每次施肥量与植物生长节律和养分需求同步,施肥效果较优.秋季施肥能避免苗木的养分稀释效应,已被应用于很多树种.实施底部灌溉的植物生长不亚于上部灌溉的植物,而底部灌溉用水量少,氮肥淋溶小.夏季造林时,将正处于速生期的苗木进行短日照处理,诱导顶芽形成,促进根系发育,能提高苗木抗性和造林效果.苗木冻藏可使空气中自由态的水凝固成结晶态的冰,苗木感染病菌几率降低,因此冻藏成为针叶树种贮藏的标准方法.在当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论文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的影响,明确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主控因子和幼虫敏感龄期,为深入研究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奠定基础。【方法】设置4个温度(21、23、25和27℃)和7个光周期(L8∶D16、L10∶D14、L12∶D12、L13∶D11、L14∶D10、L15∶D9和L16∶D8),统计和比较2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阐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和临界光周期的影响; 23℃条件下,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长光照(L16∶D8)和短光照(L10∶D14)交替饲养处理,统计和比较32种不同处理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明确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敏感龄期。【结果】在21、23、25和27℃条件下,光照时间小于13 h,可导致美国白蛾滞育发生,光照时间达到16 h,美国白蛾个体继续发育而无滞育发生,光照时间在13~16 h之间时,滞育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且滞育率随光周期增长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21、23、25和27℃条件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4 h 58 min∶9 h 02 min(L∶D)、14 h 45 min∶9 h 15 min(L∶D)、14 h35 min∶9 h 25 min(L∶D)和14 h 24 min∶9 h 36 min(L∶D),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短光照对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具有累积效应,美国白蛾幼虫3龄、4龄和5龄对光周期诱导滞育最为敏感。【结论】美国白蛾属典型的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光周期在美国白蛾滞育诱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温度伴随光周期发挥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利于滞育发生;临界光周期受温度调控,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累积效应,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阶段为幼虫3~5龄。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苗木的心止病,是一种生理性的病害,多发生于落叶松播种苗及移植苗,出圃造林幼树亦有发生。它的症状是:落叶松苗在生长期间,发病后针叶由绿变深绿,生长点停止生长,顶芽四周长出多层鳞片,形成饱满近似球状的顶芽。播种苗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种植苗在7月下旬,顶芽发病后,一直到秋季起苗时也不再突破萌发了。灌溉、施肥是培育落叶松苗极重要的环节,对其管理不周,常会引起幼苗心止病发生,致使育苗失败。现对此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止办法,谈谈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常用农用肥料,探讨不同肥料及不同施肥量处理下湿地松的生长效益差异,并且估算不同成本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讨论合理的湿地松中林龄施肥方案,以期为湿地松高效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在2个立地条件不同的湿地松林分中设置施肥试验样地,每个样地总共设计8种施肥处理,每个处理小区5株,重复3次。【结果】施肥对促进湿地松树高、胸径生长效果显著,其中P肥对促进湿地松树高生长效果显著,N肥对促进湿地松胸径生长效果显著,而K肥对湿地松生长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当硫酸钾复合肥用量达到300~400 g时对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但再进一步提高复合肥用量时湿地松生长量没有显著提升。与不施肥的对照组相比,四纪红壤的湿地松林分施肥后胸径、树高净增长量更高。而在板页岩红壤湿地松林分施用复合肥,达到相同的增长效果需要消耗更多的肥料。但板页岩红壤湿地松林分施肥效益率更高,说明在板页岩红壤林分中,湿地松施肥后相对不施肥对照组的增益百分比要相对更高。【结论】施肥能够为湿地松培育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考虑施肥成本和效益率,在四纪红壤湿地松林分经济效益最好的施肥处理方案为处理5,即每株湿地松施用300 g硫酸钾复合肥,每年能够提升大约13%的经济收益;而在板页岩红壤湿地松林分经济效益最好的施肥处理方案为处理6,即每株湿地松施用400 g硫酸钾复合肥,每年能够提升大约16%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盐碱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期探索AM真菌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机制,为菌根化沙枣苗木在盐碱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盐碱度下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影响,并对沙枣苗木的光合特性、Na+和K+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种AM真菌均能与沙枣苗木建立共生关系,且GI处理对苗木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处理,但随着土壤中盐浓度增加,沙枣苗木菌根侵染率有所降低。在同一盐碱度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促进沙枣幼苗的生长,在中度盐碱胁迫下(含盐量1.56%,p H 9.52),接种GI和GM的沙枣苗木株高分别较未接种AM真菌植株增加了20.07%,9.68%,植株干生物量显著增加;AM真菌可显著提高盐碱胁迫下沙枣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显著高于未接种AM真菌处理的幼苗(P0.05)。接种GI和GM处理植株叶片组织内SOD,CAT和P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但根系及叶片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植株,而其脯氨酸含量却都表现出显著提高。接种AM真菌沙枣根系和叶片中Na+含量较未接种处理植株显著下降,K+含量和K+/Na+比值显著提高。【结论】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能力。接种根内球囊霉的沙枣苗木的生长及抗盐碱胁迫能力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处理的苗木,表明根内球囊霉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子叶切除强度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种子叶切除强度(E1/3、E1/2、E2/3)和不切除对照(E0)设置,同时2种苗圃施肥处理(N0、N100),施入相同量的磷钾肥和微量肥料,调查分析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以及造林1年后苗木形态、养分积累和光合特性。【结果】苗圃不施肥条件下,子叶切除处理均降低造林苗木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苗圃施肥条件下,E1/3、E1/2处理苗木造林1年后主根生物量较对照(E0)分别增加21.9%、31.7%,侧根生物量分别增加41.4%、45.2%;E1/3、E1/2处理还提高造林苗木根系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促进苗木对光能的利用与碳同化;E1/2处理对单株生物量和养分含量也有显著促进,对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比E1/3更佳;而E2/3处理苗木造林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苗圃施肥并未起到缓解作用,表明子叶自身养分对于苗木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苗圃施肥效果有赖于子叶养分丢失程度。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评价子叶切除效应更为可靠;在子叶切除对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评价过程中,苗木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养分含量同等反映苗木生长状况,是评价子叶切除效应的有效、便捷指标。【结论】适度切除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有利于提高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切除1/2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每株100 mg N)培育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油茶品种的推广及南北引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温室培养的‘华硕’油茶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光周期处理(8 h/16 h、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组(CK)。在花芽分化期、现蕾期、初花期及盛花期对各处理组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BA、IAA、GA3及CTK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处理组油茶的株高、花期时间及花朵数量进行统计。【结果】与CK处理相比,在长日照条件下(14 h/10 h、16 h/8 h)油茶株高显著增加,开花时间提前,花朵数量增加;在短日照条件下(8 h/16 h、10 h/14 h)油茶株高降低,开花时间推迟,花朵数量减少。在长日照条件下,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在短日照条件下,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少。长日照处理下,油茶叶片中的ABA、IAA含量显著增加,GA3、CTK含量显著降低,且ω(IAA)/ω(GA3)、ω(ABA)/ω(CTK)、ω(ABA)/ω(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