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8):F0002-F0002
<正>产业创新日新月异,实用技术层出不穷。《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一直致力于报道农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期以下4篇值得关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军博士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曰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SPSS软件分祈了粒重与粒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的粒重差异,以2年都能检测  相似文献   

2.
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 SPSS软件分析了粒重与粒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粒重的差异,以2年都能检测到的显著差异位点作为稳定表达的 QTL。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粒厚相关性不显著;以 P≤0.001为阈值,2年都能检测到的千粒重相关 QTL 19个,分布在除第10、12染色体以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10个QTL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0.49~2.74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00%~11.05%;9个 QTL加性效应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0.60~2.35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40%~9.48%。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相应 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粒重与粒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粒重的差异,以2年都能检测到的显著差异位点作为稳定表达的QTL。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粒厚相关性不显著;以P≤0.001为阈值,2年都能检测到的千粒重相关QTL 19个,分布在除第10、12染色体以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10个QTL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0.49~2.74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00%~11.05%;9个QTL加性效应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0.60~2.35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40%~9.48%。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相应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一套以日本晴为轮回亲本、广陆矮4号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代换片段总长度334.3 Mb,覆盖整个基因组的89.8%。利用此代换系群体,在3个环境中共鉴定出11个株高QTL,分别位于水稻第1、3、5、6、7和9染色体上。这些研究结果为株型性状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85个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研究材料,利用SPSS软件对水稻低温发芽率QTL进行鉴定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P≤0.000 1为阈值共检测到20个低温发芽率QTL,分布在除第4、7、8和10染色体的其余8条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9.00%~26.00%,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6.47%~76.47%;运用代换作图法对其中11个低温发芽率QTL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研究水稻数量性状遗传机制的材料平台,同时对优良水稻品种华粳籼74进行进一步遗传改良,以华粳籼74为受体,以来源广泛的11个水稻品种为供体,通过高代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水稻的一个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59个单片段代换系组成,每个单片段代换系只含有来自一个供体的一个染色体代换片段,而遗传背景与华粳籼74相同。这些单片段代换系的代换片段分布在除12号染色体之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上,59个代换片段的长度在0.4~58.5cM,大多数代换片段的长度为0.4~30cM。  相似文献   

7.
【背景】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水稻产量由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等性状构成,其中,粒重与籽粒形状、充实程度等密切相关。但这些性状都是由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将这些复杂性状的QTL较准确地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研究,且与育种工作紧密衔接,因而是理想的遗传研究和育种材料。【目的】前期以4代换片段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81精细定位了一个易落粒基因SH6,但Z481与受体日本晴间还存在多个显著差异的穗部性状。明晰控制这些差异性状的QTL在代换片段上如何分布,并分解为单片段代换系,对目标QTL的图位克隆及应用于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有重要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受体亲本日本晴与Z481杂交构建的次级F2分离群体以SAS9.3统计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法进行穗部性状QTL定位(P<0.05),然后,根据基因型和表型,从F2选择42个单株在F3株系利用MAS法培育单片段及双片段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07-02-03-01(W11-09-02-,Rf3Rf3/Rf4Rf4)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分别与WA-CMS和DA-CMS不育系组配,根据其BC3F2植株的花粉和小穗的育性,研究这2种不育细胞质的遗传关系、恢复基因Rf3和Rf4的遗传效应及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对这2种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模式。【方法】选用WA-CMS、DA-CMS 2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博白A(BoA)和协青早A(XqA)为母本,以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为父本,采用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连续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2个具有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遗传背景的BC3F2群体,在这2个BC3F2群体中,筛选鉴定出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单株,并对其花粉和小穗的育性进行考察,最后利用201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在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遗传背景下,WA-CMS的遗传效应大于DA-CMS,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4的遗传效应大于Rf3,而且这2个基因表现出累积效应。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对WA-CMS和DA-CMS均表现出质量性状的遗传。【结论】DA-CMS的可恢复性优于WA-CMS,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4的遗传效应大于Rf3,这2个恢复基因对WA-CMS和DA-CMS表现出质量性状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抽穗期QTL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抽穗期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抽穗期QTL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遗传效应在水稻育种中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利用以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的52个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通过t测验比较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了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鉴定出20个抽穗期QTL,这些QTL分布于水稻的10条染色体。QTL加性效应值为-5.9~1.1,加性效应百分率为-7.4%~1.4%。有8个QTL被定位在小于10.0 cM的区段内。利用1个单片段代换系与华粳籼74杂交发展的F2群体对qHD-3-1进行了定位。在作图群体中,早抽穗和迟抽穗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早抽穗表现为显性。利用微卫星标记将qHD-3-1定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PSM304和RM569分别位于其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4 cM和5.1 cM。  相似文献   

10.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抽穗期QTL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获得理想产量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带有晚抽穗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为供体,华粳籼74为受体亲本,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通过t测验比较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同时对代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鉴定。以P≤10-6为阈值鉴定出抽穗期QTL,此QTL位于水稻的第6染色体。调查记录F2次级分离群体单株抽穗期,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卡方(χ2)测验。结果显示,F1代单株表现为早抽穗,F2代早抽穗和迟抽穗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早抽穗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将来自不同原始广亲和品种(02428、Dular)的水稻广亲和基因S^ns导入典型籼稻品种南京11号和典型粳稻品种巴利拉中,获得4组近等基因系。利用分子标记,对这4组近等基因系的代换片段长度进行了检测。在代换片段长度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选育经过竹广29和竹广23,是1973年以早籼大粒品种竹莲矮为母本,与早籼高产良种广陆矮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在广德、福建和海南一年多代选育而成的。这一组合早期世代(F_2-F_4)的特点是,植株矮壮、熟期较早、穗型中等、熟期转色好,尤其是粒重较高,千粒重一般为28—33克,介于双亲之间(母本33克,父本25克)。1974年在福建秋繁,从分离的F_2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7,(5):699-702
以玉米自交系C7-2为供体、lx9801为受体所构建的一批含有杂种优势位点的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为材料,利用供体染色体片段(C7-2)两端的纯合分子标记对单片段代换系与轮回亲本lx9801构建的BC_7F_2分离群体的单粒胚乳进行分析,筛选含有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交换单株,主要目的是对控制穗粗杂种优势的位点进行定位。通过对不同交换单株与自交系郑58的杂交组合、对照杂交种鲁单9002的穗粗表型进行鉴定,最终将控制穗粗杂种优势位点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2.04 bin。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省正大力推广二九青、华矮15号、广陆矮4号、691和农垦58等优良稻种,为了掌握这些品种的发芽特性,为浸种、催芽、育秧技术提供一些依据,我们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发芽的初步试验。试验分两批进行,第一批采用二九青、广陆矮4号、华粳2号、农垦58等品种,于1973年12月9日开始试验;第二批采用二九青、7055、华矮15号、广陆矮4号、691等品种,于1973年12月15日开始试验。温度处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抽穗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以一个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评价,发现单片段代换系W06-26-35-1-5-2带有极晚抽穗期基因,在山东种植,抽穗期稳定且表现为晚抽穗。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PSM152-PSM154-PSM155-RM25-RM547-RM72-RM404,在第8染色体上带有抽穗期基因qHD8-1。对该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的F2分离群体的单株进行抽穗期鉴定,发现晚抽穗和早抽穗单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晚抽穗为一个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常用玉米自交系T32为供体,J51为受体,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23个玉米第8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采用自然接种法对该群体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并选用在两亲本间均具明显多态性差异的65对SSR标记进行代换系的跟踪检测,通过第8染色体上的29个SSR标记对代换系供体片段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个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文库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评价,发现单片段代换系W 23-03-08-9-1带有极早抽穗期基因,在山东和海南种植,抽穗期稳定且表现早抽穗。该代换系代换区间为PSM306-PSM305-PSM304-RM3894-RM3372-RM569-RM231-RM489-RM545-RM251-RM282,在第3染色体上,带有抽穗期基因qHD3-1。利用该代换系与受体华粳籼74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对分离群体单株进行抽穗期鉴定,发现早抽穗单株数对晚抽穗单株数的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早抽穗基因为一个显性基因控制,且属于基本营养生长型的抽穗期基因。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我们结合开门办学,在十月公社党委、十月大队党支部的关怀与支持下,与红二、红四生产队干部、贫下中农相结合,共试种了7.4亩广陆矮4号早稻高产试验田。主要探索广陆矮4号高产长势长相与看苗诊断技术。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广陆矮4号、珍珠矮11号、IR—24三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在不同的光照强度(35,000、40,000、45,000、50,000勒克斯)和30℃,35℃,40℃三个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变化情况。在三个温度下测得三个品种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均在45,000勒克斯左右。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的综合条件下,三个品种的光合强度变化情况不同:广陆矮4号的光合作用在35℃下最强,在四个光强下均是如此;IR—24的光合作用则在30℃下最强,在四个光强也是如此;珍珠矮11号的光合作用在三个温度下变化不大。在饱和光强和不同温度下,各品种的相对光合强度也不同。在30℃下广陆矮4号的光合作用比其他二个品种稍弱,但在35℃下则相反,其光合作用强于其他二品种。在最适光、温条件下,广陆矮4号、珍矮11号和IR—24的光合强度分别为26.7、21.9、21.8mgCO_2/dm~2/小时。三个品种的光呼珠吸均以在35℃为最强,其中以广陆矮的光呼吸最弱,二氧化碳补偿点亦较低。本文对光、温条件与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系,以及各品种对光、温条件的不同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选育水稻野败型和夜公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较强恢复系和分析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采用5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3和4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4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配制了11个杂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这11个杂交组合的F2和F3群体中筛选鉴定6个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的双片段聚合系和5个携带Rf3(Rf4)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结果表明,对于野败型不育细胞质,这些双片段聚合系具有不同的恢复性。其中,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4Rf4-4的DSPL04-01/23-10P1、DSPL04-01/23-10P2和DSPL04-01/23-10P3的恢复性最强,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2Rf4-2的DSPL11-01/14-10P和DSPL22-01/14-10P的恢复性最弱,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3Rf4-3的DSPL22-01/27-10P的恢复性居中。5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代换片段的总长度为133.9 cM,长度分布范围为24.1~28.5 cM,平均长度为26.8 cM。利用恢复性最强的DSPL04-01/23-10P1及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和夜公型不育系‘Y华农A’杂交,通过考察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研究DSPL04-01/23-10P1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DSPL04-01/23-10P1较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能够提高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选育的双片段聚合系中所聚合的来自不同供体的恢复基因Rf3和Rf4之间没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