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在2012年进行林隙间伐(5 m×5 m、7 m×7 m、10 m×10 m),并于2013年和2014年选择0~10 cm、10~20 cm、20~40 cm的土层进行取样,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其结果表明:林隙间伐能够改善长白落叶松中龄林土壤的物理性质,林隙7 m×7 m的林分,改善了土壤的松散程度,使容重减小,提高土壤毛管孔隙度,持水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进行调查 ,分析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重要值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 ,将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种划分为 7种类型 :(1)只出现于林隙中 ;(2 )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 ;(3)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 ;(4 )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 ;(5 )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 ;(6 )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 ;(7)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不同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不同 ,山矾在林隙面积为 10 0m2 左右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木荷在林隙面积为 30 0~ 4 0 0m2 时 ,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其他几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 10 0~ 2 0 0m2 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初步研究了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50 m2占7%,50~100 m2占21%,100~150 m2占36%,150~200 m2占29%,>200 m2占7%.28.6%的林隙呈圆形,71.4%的林隙呈椭圆形.椭圆形林隙中55%为南-北方向,30%为东北-西南方向,15%为东南-西北方向.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密度和生长状况优于非林隙林分.在林隙形成初期,灌木幼苗在林隙更新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加,灌木将逐渐丧失其优势,乔木的优势则逐渐上升.除50~100 m2林隙外,乔木幼苗的平均高和平均基径均大于灌木,但都在100~200 m2林隙内最大.各大小级林隙内更新的主要乔木中阳性树种占大多数,但优势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中旬,以佳木斯孟家岗林场间伐8年后的34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均匀间伐、大林隙和小林隙的林下更新和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均匀间伐相比,林隙内出现了树高超过1.5m的胡桃楸、山杨和春榆等喜光阔叶树种,大林隙中出现树高超过2m的胡桃楸幼树;林隙内更新树种的个体密度、平均高和平均地径明显增加,大林隙尤为显著(P<0.05);林隙内木本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盖度均显著高于均匀间伐(P<0.05);与小林隙相比,大林隙内木本和草本植物盖度均显著增加(P<0.05);木本植物竞争种的重要值表现为大林隙>小林隙>均匀间伐,耐胁迫种的重要值相反(P<0.05);大林隙内1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显著高于小林隙和均匀间伐(P<0.05),多年生草本植物则相反(P<0.05);大林隙Grime'功能群中杂草种的重要值高于小林隙和均匀间伐,耐胁迫种则相反(P<0.05);小林隙与均匀间伐的草本植物不同生活型及Grime'功能群的组成差异不明显(P>0.05);林隙间伐结合均匀间伐可以将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改造成长白落叶松针阔混交异龄林,较单独实施均匀间伐更有利于林下更新和植物多样性的提高,间伐林隙应...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幼苗更新动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样线调查法,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50 m2的林隙占7%,50~100 m2的占21%,100~150 m2的占36%,150~200 m2的占29%,>200 m2的占7%;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但分布极不均匀;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均优于非林隙林分;色木槭、花楸、山槐等适合于在林隙内更新,而水曲柳、山荆等更适合于在郁闭林下更新;随着采伐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显著增加,生长状况也明显提高,相比于非林隙更新,林隙更新的优势更加突出;由于林隙内的光照、土壤养分和凋落物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位置的更新状况差异也较大,3龄林隙的西缘最好,中心及北部最差,9龄林隙内规律不明显;<50 m2林隙内的更新状况与非林隙林分相近,>200 m2林隙内的更新最差,100~150 m2林隙内更新状况最优,不但幼苗个体密度大,而且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也最好,这主要是由不同大小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光合有效辐射的强度差异较大造成的.100~150 m2是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林隙更新的最适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蒙古栎、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2个树种的林隙内及林冠下人工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地区15年生蒙古栎和9年生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大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和林冠下)内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进行生长、形态(枝系特征、叶片特征)调查,测定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并探讨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减小,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的树高、地径、冠长和冠幅均显著减小(P0.05);2个树种的1级枝长度和1级枝基径均显著减小(P0.05),1级枝密度均表现为增加趋势,1级枝分枝角度均增大;2个树种的叶片长、宽、单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蒙古栎幼树根冠比逐渐下降,水曲柳幼树根冠比则先下降后增加。【结论】大林隙能显著促进蒙古栎、水曲柳幼树生长,小林隙和林冠下则抑制其生长;林隙对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时间持续存在,因而用较长时间的林隙内幼树生长效果评价林隙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更可靠;林隙大小对人工更新蒙古栎幼树生长的影响高于对水曲柳的影响,人工更新时,蒙古栎适宜较大林隙,水曲柳则适宜较小林隙。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隙大小在100m^2左右,最适合于苗高2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超过100m^2,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林隙大小在300m^2左右,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30a左右,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而小径木数量有限,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对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9年生至16年生幼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在小陇山麻沿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幼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设置1 000m×30m样带,在样带内随机布置了12个20 m×20 m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15%、25%、35%)间伐强度,0.0%为对照,3次重复;运用SVMS软件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特征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3种强度间伐后,油松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下降,一些阔叶更新树种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漆树分布株数是对照的2.5倍,3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锐齿栎分布株数是对照的3.5倍;除1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高于对照外,25%和3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低于对照,间伐后上层分布树种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多;1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没有发生变化,25%和3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从随机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状态;3种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68%、31.86%和58.10%,表示林木个体竞争大小的大小比数分别为0.497 8、0.4914、0.490 0,比对照(0.498 5)减小了,表示林木生长空间大小的开敞度分别是0.323 0、0.327 0、0.367 0,高于对照(0.2730);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混交度增加,从零度混交变为弱度混交,林木个体间竞争减弱,林木生长空间扩大,从不足到基本充足。间伐1a后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分别是对照的6.0、12.5、13.1倍,间伐增加了天然更新能力,增强了林分活力。3种间伐强度中,15%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证明,小陇山林区中幼龄期的油松人工林宜采用25%到35%间伐强度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增加林分活力;通过多次合理间伐强度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为油松中幼龄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脉西部蛟河林场32hm2原始红松阔叶林中77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红松阔叶林中13个主要乔木树种对林隙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树种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反应,除沙松、紫椴和花楷槭在林隙面积为40~60m2时更新密度最大外,其它10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树种更新密度对林隙发育阶段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变化不明显3种反应类型。所有树种在林隙内的更新密度都大于其在非林隙林分下的密度。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不同树种在同一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根据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分为生态位幅度宽、中等、较小和狭小4类;根据树种在不同年龄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分为对林隙时间生态资源利用充分、利用较充分、利用不充分和利用很少的4类树种。不同的树种或树种组对不同大小和年龄阶段林隙生态资源利用的不一致性,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树种的林隙大小级生态位和林隙时间段生态位是相对分离的。分析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是属于低密度、狭生态位的树种。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大量低密度、狭生态位树种的存在表明热带山地雨林是一种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12.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林下更新树种情况等方面探讨了森林抚育措施(封山育林和间伐)对马尾松林分及林下植物更新的影响,并比较了各林分间伐1年后、5年后和7年后林下植物更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抚育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更新层有明显影响,不同经营措施所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同一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下林下植物更新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嫩江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樟子松天然更新苗龄分布、苗高分布、更新苗密度及更新分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以上的樟子松人工林更新幼苗(树)苗龄主要分布在1~10年;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5年生以前生长较缓慢,6年生开始加快生长。在樟子松林墙外缘5~23m范围内,樟子松更新幼苗(树)密度每10m2为10~72株,并且生长较好;林窗更新每10m2为45~350株。在距樟子松母树9~34m杨树林内,樟子松更新稠密,小黑杨林内每10m2达27株,银中杨林内每10m2达到19株。在杨树林内樟子松更新密集区幼苗(树)密度每10m2为11~14株,稀疏区更新幼苗(树)密度每10m2为4~7株。银中杨、小黑杨林内樟子松更新苗密集区最远边界分别达58m、71m,稀疏区最远边界分别为99m、110m。  相似文献   

15.
为弄清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内环境因子,进而对落叶松林内天然更新的影响,在辽东山区对4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5种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分别为0%、10%、20%、30%和40%)。间伐后,对环境因子和更新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林冠开阔度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间伐后其林冠下光量子数量、地表平均温度、不同层次土壤平均含水量与空隙度大小成线形关系;落叶松人工林间伐一年内,更新树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变化,而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都明显增加(p<0.05)。更新树种数量增加与树种特性有关,增长幅度为阳性树种>耐荫树种。所有的更新树种中,对林冠开阔度变化响应最大的是黄波罗(Phellodendronamurense)。实验结果证实了辽东地区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更新数量变化与周围保留的树种分布、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有关。图9表2参43。  相似文献   

16.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幼苗库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内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以及林隙年龄和林隙面积对树种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树种组成十分复杂 ,数量分布极不均匀 ,种间差异较大 ,2 7个林隙中共有乔木 116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 10个种的个体数量占到总个体数量的 4 7 0 3% ,而个体数量较少的 5 8个种的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林隙面积大小对树种幼苗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影响 ,幼苗种密度和个体密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变化不大。成熟林隙明显比早期林隙和中等年龄林隙有较大的幼苗个体密度和种密度 ,不同年龄林隙内幼树和成树的个体密度变化也不大。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在大林隙和成熟林隙内明显高于小林隙和幼龄林隙。依据林隙树木幼苗数量变化的差异 ,可将林隙填充者分为 4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线法调查研究区内林隙分布,共获得36个林隙,大小不同林隙内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大林隙(300~400m2)乔木树种18种,灌木、草本植物28种;小林隙(<100m2)乔木树种13种,中林隙(100~200m2)11种,两者灌木及草本植物均21种。大、中林隙内乔木树种以江南桤木居多,小林隙中暖木和甜槠占优势;3个林隙中灌木均以青栲幼苗占绝对优势,表明青栲将有可能进入林冠层而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林隙内乔木树种种数、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非林隙,均匀度小于非林隙;灌木、草本植物具有同样规律。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以大林隙最高、中林隙最低;不同面积林隙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生态优势度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灌木、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指数表现出300~400m2面积的大林隙内达最大值,并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最大值也出现在大林隙中;生态优势度指数中林隙最大,小林隙最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冀北山地退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分的林隙特征和实施封禁后林隙开敞度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研究区域林隙分布广泛,且大多数林隙的开敞度较小。封禁3年后,天然更新密度显著提高,树种多样性增加;但更新密度仍然很低,更新群落主要由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组成。总体上,封禁后林隙内更新密度高于林冠下,在开敞度为0.5~0.6的林隙内更新密度最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分别在开敞度0.4~0.5和0.7~0.8的林隙内生长状况最好。人工栽植的油松和樟子松分别在开敞度0.4~0.6的林隙中央和开敞度0.6~0.8的林隙边缘生长最好。随时间延长林隙和林隙内位置对人工更新高生长的存进作用趋于明显。单纯封禁促进了天然更新,但作用有限,因此人工更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大小采伐林隙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非林隙林分中种子库储量远高于林隙,但多样性比林隙低;不同大小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差异显著,其中50~100 m2大小的林隙内种子库储量最大;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减少,但多样性有所增加;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的种子库储量变化较大,且丰富度大小同个体密度大小的变化不一致;种子库中优势种突出,水曲柳、紫椴、山槐与色木槭4个树种的种子数量占种子总量的74.3%以上;地表凋落物层对种子落入土壤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在林隙形成初期,种子库的组成及数量主要由腐殖质层种子库决定,但随时间的推移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对整个种子库的贡献越来越大;林隙内土壤种子库同地上更新幼苗相似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湖北太子山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太子山树种林种结构,进行了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苗木截干后栽植,设置了株行距为3 m×3 m和2 m×3 m的初植密度试验。经当年平茬及第3年间伐强度为40%和第5年隔行间伐的透光伐,对不同密度的兰考泡桐6年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考泡桐在试验区引种栽培初步成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达到2.09 m、3.28 cm和0.024 0 m3,明显优于当地杉木二代林的生长量,表现出速生丰产的特点;栽植密度对兰考泡桐的胸径和材积生长有显著影响,以3 m×3 m或密度更大的林分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