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地名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地名名称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行政村地名是乡村典型的地名景观,挖掘其文化特征对地名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对皖西大别山地区1264个行政村自然景观类地名的类型、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观地名中山貌类地名和水文类地名最为突出,占84%,主要分布在微坡、地势低平、阳坡且距离水源近的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存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标识。未来在地名命名更名中,应总体保持稳定性并挖掘自然地名景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广东省的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采用数理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地图法、GIS等较为科学严谨的方法归类分析了其地名的情况,由研究可知:这些地名是地形、水文、方位、动植物、寓意、经济和建筑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指出了地名研究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将地名按科学方法归类为自然类和人文类两大类,再具体细分以便研究地名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地名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能够反映地区的自然地理、民俗文化、社会经济等特征。以哈尔滨市域的9751个自然村落名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的空间分析,探究了自然村落地名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看人文类村落名称比自然类多,其中人文类以姓名、意愿为主,自然类以方位、地形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自然类村落名称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区域,人文类命名的村落集中于南部,两类命名规律在南部区域有所重合,这与人口空间分布相符。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省台州市自然地理类地名进行了研究与分类,分别采用分类统计法、归纳法、分析法(定性,定量)、综合法、历史文献法、地理制图法等多种方法对自然地理类的地名做了一些分析,从这些分析结果中探究了浙江省台州市行政村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与传承浙江省特殊的地名文化。其中尤其以地形类、方位类、水文类最为突出。行政村名作为地名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为识别周围的地理环境要素与周围其它地区而对居住地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符号。行政村名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湘潭市的1843个行政村级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分类法、统计法、综合分析法、地图法等研究方法,从地理学的视角将行政村地名分为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和其他类型地名三类。通过对湘潭市1843个行政村级地名的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在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下湖南省湘潭市行政村地名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认识湘潭市的村级地名的类型与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名称,地名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充分显示出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质。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归纳分析法、文献法,从地理角度对湖南省常德市的自然类行政村名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究了常德市行政村名与各个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更充分地认识常德市的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空间不同地理实体的文化符号。其产生和演变既被自然环境制约,又为接触的文化所左右。分析了大同市的自然村名,运用统计、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结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探究了其形成的结果及对人们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同市的村名受到了大同处于的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宗教文化与悠久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通过对大同市村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地名受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影响,了解大同市村名的命名方式,能够更好地为大同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名的修改与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文章收集了四川省宜宾市境内乡村竹文化地名,分析了其命名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宜宾市与竹相关的乡村地名有215处,这些地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与竹的关系,且在空间分布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反映了历史时期宜宾地区竹林分布的广泛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性。保护利用好这些地名文化遗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巴蜀文化内涵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可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以山西省乡宁县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对自然村名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分析了乡宁县自然村名的命名规律。以期为人们认识了解自然村名的内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地名文化景观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为探寻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当前研究现状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对地名及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不同阶段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及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情况,能够反映出其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类法、统计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制图法等对浙江省的乡级地名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图、表等详细地说明问题,总结出了浙江省乡级地名的命名规律,得出了浙江省的乡级地名大部分是以自然要素命名的,通过对浙江省乡级地名的研究,有助于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理环境因素对浙江省乡级地名的影响,加深人们对浙江省乡级地名的了解,为浙江省以后的经济发展、区域内的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地名学角度入手,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地名资料收集和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化方法和GIS等现代技术,分析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因素以及地名与水系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地名密度的增大,地名分布由中部向西南和东北方向移动,地名分布的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从低密度向高密度逐渐过渡。将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密度图与水系类型图叠加后发现,地名分布趋向河湖密集的地方,即地名密度较高的地方,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此外,出现了空留其名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减少的趋势,且不同地区减少比例不相同。水域地名演变主要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气候等方面作了研究,发现地名的演变和命名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王峥  张云 《绿色科技》2022,(2):196-201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能综合反映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本文基于云南省玉溪市村落地名数据,利用GIS中的分析方法,从地理区域角度分析了玉溪市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部为自然景观类及人文景观类两大类地名点的主要集中区,是因为该区密集的人口分布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南部、西部为少数民族语言类地名点的主要集...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地名作为表征地点的文化符号,被人类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地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地域性和社会性,对某一地区的自然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的研究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山西省永济市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统计分类法和GIS技术对永济市405个自然村名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剖晰了永济市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它对风景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意义和概括功能。在充分认识惠州城市地名特色的基础上,从地名学理论、历史和山水地名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地名对风景园林的作用,提出几个主要风景游览区的科学命名意见,并指出地名文化对风景资源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大理鹤庆新华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文化旅游区,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寸氏庄园是其中的重要景点之一,集白族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俗文化之精华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白族文化研究价值。从建筑、铺装、装饰艺术、植物4方面对寸式庄园白族文化景观进行了分析,以展现白族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其运用民族生态理念,传承民族技艺的精神,进而将其融入现代庄园景观空间的塑造和景观的建设当中,并增强民族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然而随着传统村落现代旅游的不断升温,村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更多地是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业态的要求,而缺少对文化空间的主动保护、规划和引导。文中选取宏村、西递、碧山、南屏、屏山、卢村等6个皖南乡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特征,探讨如何以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为依托,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耦合提供载体和支撑,提出了民宿文化提升模式、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3种空间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村落发展层面上看,应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保护;从现代居住舒适性层面上看,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只有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更新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历史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对景迈山传统村落进行现场调查,摸清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与利用两方面提出可提高居住舒适性的修缮保护措施,并提出做好整体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等村落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