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草珊瑚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技术,详述了草珊瑚的林下套种载培技术,并对其林下套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认为林下套种草珊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环境对草珊瑚生长的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室内盆栽和林下套种草珊瑚2种不同种植方式,进行了其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套种草珊瑚其叶片叶绿素为3.1mg/g、丙二醛含量为9.1μmol/g、脯氨酸含量为5.8μg/g,明显高于室内盆栽草珊瑚的含量;而室内盆栽草珊瑚的α-萘胺为1.8μg/g、鲜重/干重平均比值为4.7,均高于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值。说明林下套种草珊瑚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更有利于其快速生长和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益林下套种草珊瑚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顺昌县生态公益林下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不同栽培环境对草珊瑚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因子的影响最为显著,坡位次之,林下套种草珊瑚应优先选择坡向,郁闭度0.7为宜。  相似文献   

4.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郁闭度、不同坡位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3种郁闭条件的杉木人工林下,草珊瑚的生物量、地径、高度各不相同,中郁闭度的林分更有利草珊瑚生长;在不同的坡位上,下坡位草珊瑚生产量高于上坡位。在林业生产中,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郁闭度适中,水分充足的林分套种草珊瑚。  相似文献   

5.
对毛竹林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当年成活率、枝高生长、萌发的枝条数及种植第三年草珊瑚保存率、枝高生长和生物量(植株鲜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植珊瑚当年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当年草珊瑚枝高生长、萌发的枝条数影响极显著;种植第三年草珊瑚保存率、枝高生长及生物量(植株鲜重)影响极显著。另外,在毛竹林郁闭度0.6~0.7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好、保存率最高、生物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6.
草珊瑚林下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草珊瑚林下栽培研究的系统回顾,综述了草珊瑚人工育苗、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林下套种草珊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福建三明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采取“山上种树、林下种药、山下办产业”的林下套种草珊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强化‘‘科技、品牌和产业”三大支撑.借智、借力、借势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珊瑚产业。  相似文献   

8.
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法,探讨不同桉树林郁闭度、不同种植坡向及不同追肥种类对林下草珊瑚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郁闭度是影响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关键因素,郁闭度0.7最适宜草珊瑚生长发育,且产量最高;种植坡向对草珊瑚的高生长影响较明显,而对产量影响不大,南坡最适宜草珊瑚种植;种植后的追肥种类对林下套种草珊瑚影响不大,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最好是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施用,以达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马尾松中龄林(处理1)、近熟林(处理2)及杉木中龄林(处理3)、近熟林(处理4)等四种林分林下套种的5年生草珊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平均株高、地径以及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处理3 <处理1 <处理4 <处理2,且在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平均株高、地径分别达到了1.26 m、9.17 mm,分别高于杉木中龄林分的43.18%、37.07%;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单珠鲜重与干重分别达到了580.92 g、255.36 g,比杉木中龄林分的311.61 g、155.31 g分别高出86.43%、64.42%,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综合生长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在油茶林幼林时期的增产增收模式,通过套种技术,以短养长,解决油茶等木本食用油前期投入问题提供新途径,推广林下经济油粮间作新技术,促进林场本木油料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从而为周边区域开展林下种植提供参考。此次套种山稻在9月份成熟后未及时收割,出现不同程度倒伏,且未施农药化肥,最终山稻5号亩产127 kg、旱优73号亩产93 kg。山稻栽培技术作为现代林业技术体系中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等优势,但同时因为是套种,因此产量低。为此,提出了今后油茶林下套种山稻还需要注意除杂草、预防倒伏等,以不断提升油茶林下套种山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河岭村杭坑自然村寨子窠22年生的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套种大果红花油茶(Camellia magnocarpa(Hu et Huang)chang)试验,对大果红花油茶纯林与林下套种的生长差异、锥栗产量、林下植被种类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锥栗林下适宜套种大果红花油茶;2锥栗林下套种大果红花油茶对锥栗产量有促进作用;3套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比锥栗纯林更丰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阶段,林下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本文从地理环境、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揭示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优势,从动植物养殖及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方面阐述了当前黑龙江省林下产业的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对林下经济产品的需求,提出了重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 SWOT-AHP 的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它转变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符合林区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林业经济中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对未来林业发展举足轻重,应用前景十分可观。本文以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调查,运用SWOT—AHP分析方法,从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4个方面设置了16个指标,对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可持续的林下经济发展是SO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山阳县核桃板栗林下套种魔芋现状和条件基础上,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核桃板栗林下套种魔芋模式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7月1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横县、广西林科院调研。他强调,要着力提高桉树种植管理水平和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加快广西优良树种的繁育及推广应用,推进树种结构调整,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在横县马岭镇中草药示范基地的桉树林下,密密麻麻分布着一畦畦绿油油的草珊瑚幼苗。危朝安副书记向种植户卢挺平详细了解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育苗、灌溉、销售等情况。他指出,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草药收入,桉树林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是一条绿色发展增  相似文献   

16.
以细叶巴戟天2年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油茶种植带面与种植带间2种套种位置,打穴、开沟、全垦+开沟共3种整地方式,在郁闭度为0.1~0.3、0.3~0.5、0.5~0.7的油茶林下套种,研究套种位置、整地方式及油茶林郁闭度对油茶林下套种的巴戟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林的种植带间套种效果最好;以全垦+开沟整地方式下的套...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效林业、林下经济等发展迅猛。蚕桑产业走复合经营之路,通过套种特色蔬菜,能使蚕桑业拓展增产空间,促进蚕农增收。一、套种蔬菜品种主要有榨菜、雪菜、荠菜、药芹和豌豆等。榨菜、雪菜。套种时间是9月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下旬晚秋蚕结束后进行小苗移栽,次年3月份收获。荠菜。  相似文献   

18.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和林业生态县创建,迅速增加了濮阳市的林地规模,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空间。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促进了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平原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显著成效为切入点,总结了通过林下经济促进林业发展的实际成效,据此概括了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濮阳市的实践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有效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沙敏  马骏  尹江  王飞  李艳 《绿色科技》2021,(1):140-141
指出了随着农业不断发展,一些农民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盲目追求增产、增收,不断复种耕地,甚至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污染,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为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引发的环境污染对蔬菜品质影响,部分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林下套种蔬菜.基于此,主要围绕林下套种蔬菜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林下套种蔬菜种植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20.
金华市婺城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华市婺城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从用材幼林+套种(玉米、红薯)、竹林或油茶林或香榧+套种三叶青、茶叶+套种山核桃、落叶苗木或幼林+套种(蔬菜、红薯)、杉木林+铁皮石斛、竹林或阔叶林+林下养鸡、竹林或苗木+林下培育食用菌、竹林+竹酒等8种主要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其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