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点源污染是导致中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湿地是指位于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被认为是治理非点源污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湿地主要通过微生物反硝化、土壤吸附、沉淀以及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削减非点源污染物。运用于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湿地类型主要有工程湿地、湖滨带、河岸带湿地、氧化塘、生态沟渠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应当同点源污染的治理紧密结合,高效发挥湿地的净化功能和景观效应。在构建工程湿地时应保护好自然湿地并慎用外来物种,此外湿地的后续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多孔炭材料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和治理现状,较全面地概述了多孔炭材料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材料、技术和净化装置等方面探讨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相对于传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利用水生植物结合微生物处理技术,有成本低,处理面积大等特点,介绍了水生植物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理,提出了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联合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大。常用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由于污泥减量化效果差、消化周期长、甲烷产量低等缺点而无法得以普遍应用。超声波可以有效克服这些缺点,对污泥的减量效果较为显著。基于此,综述了超声在污泥减量化中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肥料是一类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肥料,也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微生物肥料的优点,并论述了其在林业中外来引种、育苗造林、病害防治、果树及观赏树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微藻生物质还可用于生产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淀粉、纤维、半饱和脂肪酸、色素、抗氧化物、药物、肥料、天然色素等副产品,各种各样的经生物提炼后的微藻生物质副产品正在形成各种不同的产业链。综述了微藻及其微藻生物质在农业资源再利用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微藻生物质非能源和能源的开发、微藻生物质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木材工业粉尘污染的控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捍东 《林产工业》2002,29(6):10-12
分析了我国木材加工和人造板工业生产性粉尘污染的控制现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当前国内外粉尘污染控制的技术进展和趋势,提出了实现清洁生产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多菌灵和青霉素在组培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消除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真菌和细菌污染 ,而又不杀伤植物组织 ,采用多菌灵和青霉素混合溶液浸泡污染的组培苗茎段的结果发现 ,多菌灵对真菌有杀灭作用 ,对细菌没有明显作用 ;青霉素只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继代后细菌污染照常存在 ;而对污染的组培苗采用 75 %乙醇和 0 .1% Hg Cl2 处理可彻底杀灭真菌和细菌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生物有效性是评估污染物迁移性和生态影响的关键参数,概括阐明了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对环境风险和场地修复有着重要意义,可为土壤特别是修复后土壤的管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探讨了案例式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针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为例,从工程案例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和实际工程综合训练3个方面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展案例式教学进行了探索。首先应利用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第三,利用综合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所学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满足了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要求,培养了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实践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对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林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林业资源的运营现状和存在问题,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工作人员可以规划林业配置,优化林业经营;制定林业专项图片,整合森林资源;监测林业资源,做好资源保护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更有效的进行林业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板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栗是世界重要经济林树种,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上研究板栗的遗传变异,从而对品种或无性系加以确切的鉴别。近年来,分子标记主要在板栗种属间特异性鉴定、品种遗传多样性、种间杂交系的同工酶基因与形态标记的遗传连锁关系、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研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起源与进化、品种(无性系)苗木分子标记鉴别等不同研究中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泥能否被有效地处理已经成为污水处理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污泥减量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近年来,超声波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泥减量化处理中,而且具有无污染和破解速率高的优点。总结了一些国内外超声破解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展望了超声波在污泥减量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等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廉价、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日益受到重视。木质素是总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高分子材料,是自然界中唯一能提供可再生芳基化合物的非石化资源,木质素及其分子结构研究备受关注。木质素主要由愈创木基(G)、紫丁香基(S)和对羟基苯基(H)3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其存在不仅能够增强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同时也能够防止微生物对细胞壁的侵害,使木质化的植物直立挺拔,不易腐朽。在植物细胞壁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共价键形式结合,构成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其与纤维素微纤丝交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被认为是植物细胞壁天然的抗降解屏障。在生物炼制过程中,木质素在木质纤维原料细胞壁中的分布特点直接影响生物质的转化效率,因此,在原位状态下研究植物细胞壁木质素分子结构、微区分布以及细胞壁水平的溶解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湿部化学中,定性或定量研究木质素分子结构普遍采用的是磨木木素和克拉森木素,这2种方法都需要对木质素样品进行物理或化学预处理,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木质素样品天然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尽管传统的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能够提供木质素的微区分布信息,但是样品通常需要染色处理,且制样过程繁琐。相比较而言,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因其无损、快速、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研究大分子结构、区域化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首先对G、S、H型木质素模型物拉曼光谱特征峰及这些结构单元在生物质原料中的特征峰进行归属,并简要介绍影响木质素拉曼光谱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综述该技术在植物细胞壁木质素微区分布和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溶解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技术在木质素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植物生理学和生物炼制研究领域,尤其是设计高效的生物质预处理工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拓宽该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近年来秋水仙素在木本植物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从影响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因素、鉴定方法进行了概述,对今后秋水仙素在其它木本植物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原则、方法应用于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评价当中。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原则、方法的应用使城市的园林规划更完整、更具系统性,使得城市的园林设计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使得在评价城市园林景观时更加科学。但是在城市园林保护方面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较少,为此应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使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时应充分考虑到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保护。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组织培养在林业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培养是林木苗木良种化、工厂化、短周期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林业生产由担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利器。现分别从林木育种、苗木快繁、二次代谢物的产生、基因工程、种质资源的保存等几个方面概述组织培养在林业中的应用情况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物遗传工程研究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首先,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林木育种和基因转移的有利工具,使森林遗传学和林木育种学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还为林木早期选择,提高选择效果,缩短选育周期提供了可能;其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通过植物遗传工程,克隆毒蛋白基因,并将抗虫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得到抗虫转基因植株,从而为林木的抗病育种提供一个划时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GIS在资源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管理和开发、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灾害防治3方面综述了GIS在资源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给出具有可测干扰系统后,结合预测函数控制,实现对锅炉汽包水位的参数预测控制.仿真实验表明,参数预测控制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相比,其控制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