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建立生态廊道是生态网络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遴选出10块核心区域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通过中介中心性分析进一步得出生态廊道重要性,采用添加踏脚石和生态廊道,对构建的城市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前研究区西北部的网络密度和生态源地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在网络连接度和闭合度方面有较大改善。本文研究结果综合多种方法,为城市生态网络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大姚县城近、中、远期的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进行规划,并用景观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斑块破碎度、斑块密度、廊道密度6个指标对该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到规划期末,县城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增大,优势度降低,均匀度增加,破碎度提高,斑块密度降低,廊道密度上升,景观格局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网络理论构建理论依据与原则对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网络进行构建;通过对源斑块的选取、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生态廊道并对景观斑块阻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适宜研究区的重要源斑块与重要廊道、潜在廊道,最终构建成一套完整的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并从重要生态斑块、暂栖地、生态廊道下垫面生境质量、生态网络控制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价值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绿道宽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河流绿道作为河流廊道在城市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设置合理的绿道宽度能使河流绿道的生态价值更加凸显,是城市河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从保土控污、生物保护和改善微气候3方面就绿道宽度对河流生态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城市河流绿道在城市生态环境层面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边缘效应是绿道宽度设计的关键因素,对边缘效应特征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绿道宽度的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总结边缘效应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边缘结构多样性、作为过滤层、绿道曲折度和宽度特殊性的特征;分析边缘效应影响绿道宽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物种、相邻景观适宜性以及斑块大小与形状等因素;参考"系统人为切割和移动滑块"理论探讨边缘效应定量评价相关技术和方法,认为边缘效应定量评价需要充分考虑斑块生境生态因子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城市湿地休闲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湿地已成为城市生态保障的重要资源条件。依托城市湿地来开发生态休闲对城市品质提升的作用日益明显。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理论在城市休闲的规划开发、网络构建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湿地斑块规划休闲活动聚集地,依托湿地廊道建设休闲旅游线路,通过斑块与廊道有机结合来实现休闲景点与休闲线路的连接,构建良性发展的城市湿地休闲旅游网络。以眉山市城市湿地休闲规划开发为例进行了实地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眉山市城市湿地以河流水系为主体,其休闲开发重点为岷江水上休闲带、通济堰古堰文化休闲走廊以及四大城市湿地休闲公园构成的湿地休闲网络,通过构建"源"、"汇"景观格局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来实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7.
董文君  任鹏  胡丽香 《绿色科技》2019,(16):109-111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中的景观格局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根据河流的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景观空间格局特质等,分析得出了河流的景观格局。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黑河治理河段CAD地形图、谷歌卫星图等,结合现有资料进行了景观分类与制图。基于Fragstats对大黑河的斑块指数和现状廊道格局指数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大黑河的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建立其生态格局和过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段的景观生态结构与规划布局,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大黑河生态修复规划。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高原寒地特殊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下,生态红线斑块连接度低、生态保护压力大等现实问题,以西藏索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提取生态保护红线斑块连通性特征;基于电路理论构建景观电阻面,识别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同时对生态改善区域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索县境内共有128个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形成318条生态廊道与39条潜在廊道;红线源地及廊道多分布于县域西部及南部,而东部及北部存在明显断层现象,应增设踏脚石提高分散斑块连通性;基于现状条件与发展愿景,划定了两级生态改善区,并构建了“三片、两带、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生物栖息地丧失、生境斑块破碎、孤岛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能有效促进斑块源地之间的生态流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以漳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运用MSPA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选取生态源地,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基于重力模型判别廊道等级,结合生态关键点构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出79条生态廊道,其中25条为重要廊道,景观构成要素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越靠近东部地区,斑块破碎化程度越高。针对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廊道过长,障碍点阻碍生态功能等问题,提出在今后的建设中可通过新增生态源地,保护夹点,设置踏脚石和修复障碍点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促进区域内的生态流动和物种迁徙。  相似文献   

10.
基于Fragstats的邯郸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4年遥感影像Landsat8为基础,利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波段组合、融合、裁剪、增强等预处理,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邯郸市三区的绿地信息进行提取。对提取结果进行绿地分类,利用Fragstats景观处理软件,选取景观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分析,进行景观格局定量评价,以此探讨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并为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从而在提高城市绿化率的基础上,优化绿地景观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生态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外生态景观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充分考虑杨凌示范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下,指出当前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的不足。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基石,从绿地生态系统、生态绿色廊道和生态斑块优化体系三方面展开论述,涵盖绿地系统、河流水渠、交通路网、公园绿地、城市森林、城乡结合部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探讨了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构建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食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必要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境稳定性和提高景观连通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途径。以吕梁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定量评估生态斑块重要性,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构建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中核心区、桥接区、孤岛为林地和水域要素主要构成;沿吕梁山脉带状分布的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较大,西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小且斑块重要性相对较低;"两纵,多横"的生态廊道布局和战略点布设,有效提高了市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市域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重力模型定量评估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28条有效潜在生态廊道组成;结合重力模型提取出7条一级生态廊道、10条二级生态廊道和11条一般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核密度值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生态流动性整体偏弱;通过增设生态源地、识别生态节点及生态断裂点、分析廊道适宜修建宽度来优化生态网络,并提出生态空间网络框架布局对策。该研究可为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能够增加景观格局连通度,是应对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各类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福州市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度分析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域GI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廊道,构建并优化了GI网络。结果表明:福州市景观类型整体上较为丰富,以林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的GI源地间缺乏连接,潜在生态廊道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接度,并通过适当增设源地的方法对GI网络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廊道过长、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能为后续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平利  王红扬 《辽宁林业科技》2006,(2):8-11,27,F0003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文章首先对大连市域自然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然后有针对地综述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总结斑块、生态廊道的设计原理及总体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生态边缘效应原理、生态网络原理,提出了大连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模式,并提出实现该格局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6.
山地城市的地貌特征、生态格局、交通结构等方面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差异,对绿道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不同需求。以泸州市中心城区绿道规划为例,基于其山水风貌、慢行交通需求以及人文景观特色等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的绿道规划策略。将泸州中心城区绿道划分为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进行建设,优化生态格局,凸显山水风貌。通过优化快慢交通接驳、完善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引导居民绿色出行。串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展现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绿道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与智慧体验,构筑智慧城市新生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景观,并对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斑块密度为2 001个/km2,廊道密度为37.661km/km2,聚集度指数为0.619,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整体规划设计符合生态景观的基本要求。廊道景观的产生是景观破碎化的前提与动因。    相似文献   

18.
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国家级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并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源地间的生态廊道,提出沣东新城GI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沣东新城的生态环境在10年间不断恶化: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核心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匀,重要和一般生态源地分布分散;现有连接廊道连通性差,未形成完整的网络连接,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针对问题,在研究区内增补13个生态源地、44个小场地以及56条连接廊道,优化GI网络,提高其完整性,为高度破碎化的城市新区GI网络修复和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林业》2021,(1):84-88
文章以四川乐山市2010年地表覆盖数据和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图为数据来源,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其城市绿地信息并分类;而后利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对斑块平均面积、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以总结乐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现行规划下,中心城区斑块数量多,但绿地面积和斑块分布十分不平衡,各类型绿地差异较大;绿地斑块破碎度大,景观多样性较低;各绿地斑块差异性明显,绿地系统结构不完善。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从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手法3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背景下,科学评价和分析道路的生态影响对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和交通数据,结合MSPA法、景观连通性指数和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通过道路网络模型量化道路综合影响值,再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图论法和核密度分析法,点线面结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51.37%,斑块间连通性良好,但在道路网络影响下生态源地数量增加56.00%,总面积减少了14 640.21 km2;(2)生态网络布局发生变化,重要廊道的长度降幅高达45.80%,α、β、γ指数分别下降76.67%、38.86%和40.54%;生态关键点的数量减少了17.80%,生态干扰点的高密度分布区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双核”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道路出现导致研究区约51.41%的生境丧失,其中道路沿线景观和优势景观的景观连接度受到严重影响,整体呈现生态格局破碎化、景观分布均衡化的趋势;生态源地的连接水平与网络连通率降低使得生态网络中的环路数量偏少,重要廊道长度减少了1 890.43 km,生态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