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磷过程中水样不同保存条件、不同的浊度消除方法、各显色温度下不同显色时间、比色皿清洁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般地表水的分析应在24 h内完成;浊度-色度补偿法和中性定性滤纸过滤法两种消除浊度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均满足质控要求;比色皿的浸泡时间与空白吸光度值成反比,为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提出了新比色皿建议浸泡3 d以上;常用比色皿建议浸泡5 h。  相似文献   

2.
袁维明 《绿色科技》2012,(8):146-147
研究了环境空气中无机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含量测定,指出了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中离不开亚硝酸钠标准系列制作,满足定量分析要求合格曲线是亚硝酸根浓度与吸光度高度线性相关曲线。从实验室实际分析工作出发探讨了曲线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标准方法《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中水样消解、酸度调节等各环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磷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总磷自动监测仪与钼酸盐分光光度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总磷自动监测仪与传统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相比,对标准样品以及各种水质的水样总磷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总磷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运行,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质总磷监测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用N aNO2-A l(NO3)3比色法在510 nm处测定箬竹叶乙醇提取液吸光度,以芦丁为标准品,建立了芦丁标准工作曲线回归方程:c(m g.L-1)=95.43A-0.735 9,相关系数r=0.999 8.通过稳定性实验确定了显色后溶液吸光度的测定时间;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水浴提取和超声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实验了提取次数对箬竹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测得箬竹叶总黄酮含量为1.38%;通过回收率实验,表明此法测定箬竹叶总黄酮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何雅仙  杨华  夏娴娴  刘辉 《绿色科技》2020,(6):150-151,153
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和测定密码样、实际样品等方式,验证和探讨了《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 970-2018),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指标的质量控制结果均符合(HJ970-2018)相关规定要求,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可为监测和分析地表水水质中提供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纳氏试剂光度法为现今国内外水质氨氮标准监测的常用方法,此方法技术质量可行、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总结了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进行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因素与消除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60株苗龄为240d的坡垒种苗,测定其地径、苗高、冠幅、叶片数、主根长、根数、全株鲜重、地上部分重量及地下部分重量,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地径和苗高作为种苗分级2个重要质量指标,利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建立分级标准,制定出坡垒种苗的分级标准为:Ⅰ级苗:地径≥0.45cm,苗高≥40.31cm;Ⅱ级苗:0.45cm地径≥0.36 cm,40.31cm苗高≥27.29cm,Ⅲ级苗:地径0.36cm,苗高27.29cm。该研究结果可为坡垒种苗的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盆周边缘山地和四川盆地2个育苗自然类型区内苗龄0.3-0.7的山桐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苗高、地径、主根长、Ⅰ级侧根数4个指标。采用“正态分布法”和“K-均值聚类法”进行分级研究,指出山桐子苗木质量分级采用正态分布法更符合生产实际。结合国家和省级标准相关要求,对分级结果进行拟合修正,最终分区域将山桐子苗木质量划分为2个等级。盆周边缘山地:Ⅰ级苗苗高>59 cm、地径>0.75 cm、主根长>15 cm、Ⅰ级侧根数>6根,Ⅱ级苗苗高36 cm~59 cm、地径0.45 cm~0.75 cm、主根长≥12 cm、Ⅰ级侧根数≥4根;四川盆地:Ⅰ级苗苗高>52 cm、地径>0.65 cm、主根长>15 cm、Ⅰ级侧根数>5根,Ⅱ级苗苗高30 cm~52 cm、地径0.35 cm~0.65 cm、主根长≥11 cm、Ⅰ级侧根数≥3根。  相似文献   

10.
对重庆丰都县赤溪河溜沙坡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水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并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赤溪河溜沙坡水质符合Ⅲ类水质要求,但总磷、镉、铜、氨氮等含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需加强赤溪河溜沙坡水质的污染预防及水质改善工作,避免水质的进一步变差以致影响其原有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建立了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抗氧化剂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通过测定芦丁、檞皮素、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提出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通过测定香椿叶提取物与DPPH溶液反应后,DPPH溶液在517 nm处的吸光度的变化,确定了测定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条件。即:测定波长517 nm,反应时间50 m in。在此条件下测得的以总黄酮计的香椿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22.026。  相似文献   

12.
在长白山地区金沟岭林场检查法1大区内不同郁闭度(0.5~1.0)更新样地的基础上,采用种群生命表、生存分析、谱分析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臭冷杉种群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整体的结构和特征,揭示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臭冷杉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和亏损度曲线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一共存在着3个枯损高峰,较低郁闭度等级(0.5~0.6)死亡高峰出现在第1和第8龄级,中等郁闭度等级(0.7~0.8)出现在第1、4和9径级,较高郁闭度等级(0.9~1.0)出现在第1、2和10径级;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属于稳定型种群;随着臭冷杉龄级的增加,生存率曲线持续减小,累积死亡率曲线持续增加;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第8和第9龄级出现波动,臭冷杉种群数量波动性是大周期内有小周期的多谐波的迭加。(2)臭冷杉种群在3种不同郁闭度条件下整体上都表现为集群分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分布情况总体表现为,幼苗(H≥30 cm,DBH1 cm)和幼树(1 cm≤DBH5 cm)阶段是集群分布,中树(5 cm≤DBH25 cm)阶段向随机分布转变,在大树(DBH≥25 cm)阶段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这个结果与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结论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调查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对基径≥30cm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分析库区甘蒙柽柳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库区甘蒙柽柳分布范围51.3hm2,占库区总面积的0.88%。基径30~49cm的植株占总株数的64.7%,种群结构增长型。年均生长量在0.3~1.25cm之间,基径和年轮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符合y=0.9721x+13.027。年均生长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使用美国热电SOLAAR S4型原子吸收光谱仪,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镁,通过添加抗干扰剂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关性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9)的镁浓度(0~0.5mg/L)标准曲线;进而使用氘灯进行背景校正,可以准确测定质控样品和考核水样中的镁浓度。探讨了干扰离子及背景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避免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立刺玫果提取物中总三萜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TLC法对刺玫果提取物总三萜酸中的熊果酸进行定性分析;采用UV法对刺玫果提取物中的总三萜酸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HPLC法对刺玫果提取物总三萜酸中的齐墩果酸、熊果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UV法中齐墩果酸在1.75~15.75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60%(RSD1.23%);HPLC法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在0.1~1.1μg(r=0.999 7)、0.024~0.768μ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4%(RSD 1.44%)、100.54%(RSD 0.45%)。3批刺玫果提取物中总三萜酸平均为8.62%,齐墩果酸平均为0.273%,熊果酸平均为0.534%。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刺玫果提取物中总三萜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对3年生竹柳、苏柳172、苏柳795、苏柳799进行造纸材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柳树无性系的木材基本密度在0.324~0.368 g/cm3之间,纤维长度在0.866 9~0.928 8 mm之间,纤维宽度在21.349~22.683μm之间。4个柳树无性系木材纤维的长宽比、壁腔比及腔径比等指标均符合造纸原料要求,而且纤维长度、宽度均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广西良种杉木组培育苗快繁技术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良种杉木优良无性系—柳327幼林萌芽条为外植体,通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培养基激素组合、培养室光照强度和温度等杉木快繁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继代丛芽转接时,丛芽中高≥1.3cm的单芽全部切除,接种于改良1/2 MS+6-BA 0.7mg/L+KT 0.3mg/L+IBA 0.1mg/L培养基内,培养35d,芽增殖系数达5.2,有效芽38株/瓶(500m L三角瓶);将高≥1.3cm的组培单芽扦插于改良1/2 MS+KH2PO4100 mg/L+IAA3mg/L+IBA 2mg/L+ABT60.8mg/L培养基内,然后置于温度20~25℃,光照2 500~6 000Lx的培养环境条件下,培养45d,平均生根率达98.3%,根系数量为5.6条/株。经过优化的杉木组培育苗体系达到了产业化生产的需求,为广西良种杉木的快速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规范水中可吸附有机卤素测定方法,根据HJ168—2020《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及相关规定,开展了新方法验证工作。结果显示:方法检出限、方法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实际水样测试均能满足HJ1214-2021《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伦法》中要求,各项特性指标达到预期要求,为下一步开展监测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使用RA-4300A型全自动测汞仪,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汞,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检出限、准确度和测定密码样、实际样品等方式,验证和探讨了测汞中运用冷原子吸收法(HJ597-2011)监测的效果,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指标的质量控制结果均符合(HJ597-2011)相关规定要求,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可为监测和分析地表水水质提供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钾(K)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K含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森林经营活动和树种组成不同,森林土壤中K含量差异性较大,表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在1hm2石栎-青冈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10 m×10 m小样地中心位置,分采集0~10、10~20和20~30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K元素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土壤K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土壤K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元素(有机C、N、P)、地形因子(海拔、凸凹度和坡度)和凋落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壤K含量平均值为28.04 g/kg,为中等变异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20~30cm土层中K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0~10\10~20土层和0~30 cm土层K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分布,各土层土壤K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0~10、10~20、20~30 cm和0~30 cm土层中K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37.51、25.38、39.78和28.92 m,土壤K含量有较小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各土层K含量随地形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表现为斑块状空间分布,低值出现在中下部的山脊,高值出现在上部山脊和西南角的部分沟谷。土壤K含量与海拔高度、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K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结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