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生菌素(农抗751)防治白菜软腐病的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生菌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 hainanensis nov. Var.)产生的一种碱性水溶性N—糖甙类抗生素,对农作物细菌病害及某些真菌病害有广谱抗性。经3年温室、田间小区试验及示范证明,中生菌素防治白菜软腐病效果显著:温室使用浓度60~100ppm,防效为72.8~100%;田间使用浓度100ppm,拌种防效60~65%,拌种加喷施2~3次防效80~100%;但用药时期及雨量会影响药效。  相似文献   

2.
中生菌素防治苹果轮纹病和苹果叶斑病的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2-1993年在河南省试验的结果表明:以中生菌素替代果园常用杀菌剂退菌特、多菌灵等,与波尔多液交替喷雾、防治苹果轮纹烂果病,防效相当于化学药剂处理,大面积使用病率控制在5%以下。对叶斑病类防效突出,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化学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3.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4.
长阳青岗坪海拔1100m ,夏季气温低 ,夏季平均温度25℃左右 ,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 ,如白菜、萝卜、辣椒等。但由于近年种植蔬菜面积不断扩大 ,且连年种植 ,病害防治措施不力 ,导致白菜软腐病大面积发生 ,发病株率高达30 %以上 ,严重影响了白菜的品质和产量 ,造成白菜种植户极大的经济损失。1高山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特点长阳高山白菜软腐病发生时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 ,连作田发病较严重 ,发病部位为根、叶基部、心叶。田间发病多从结球期开始 ,先在接触地面的菜帮基部出现半透明状浸润斑 ,不久柔嫩组织呈淡灰色至淡褐色腐烂 ,病部…  相似文献   

5.
6.
7.
经测定,中生菌素高产菌株UV-7与亲株B-7都比较稳定,但产素水平较亲株B-7提高了80%左右;在6个有效组份中A、B、C3组份的含量明显减少,而F组份的比例明显增加;有效组份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物杀菌能力也与中生菌素标准品不同,其杀细菌的能力增大,杀真菌的能力下降,防治真菌病害的效果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魔芋由零星种植逐步发展为规模化种植后,魔芋病虫害日趋严重,一般地块发病率达20%~30%,高的达40%~50%,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地挫伤了芋农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目前尚无特效防病药剂,魔芋病害成为制约魔芋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魔芋软腐病的危害已成为阻碍魔芋生产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中生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中生菌素高产菌株初筛研究,得到在培养基的pH值为7.0时,菌落琼脂柱对指示菌抑制圈的大小与其产素量成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用紫外线处理、低温和紫外线复合处理、原生质体加紫外线复合处理及原生质体融合等4种育种方法,结果所用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中生菌素产生菌的效价,其中原生质体加紫外线处理的方法最佳。最终得到了4株高产菌株,产素量比亲株提高了50% ̄90%,达到5000 ̄6500μg/mL。  相似文献   

10.
中生菌素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研究了中生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丝状真菌的抗生作用。结果表明,中生菌素是一种抗菌谱比较广的农用抗生素。其对菌体细胞膜无明显的影响。100 ppm时引起部分菌体原生质凝聚。同位素标记前体物掺入实验表明,中生菌素15.6 ppm对白菜软腐病菌DNA、RNA的合成影响很小,但强烈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用化学测定法分析了中生菌素对枯草杆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得到了和前体物掺入法相似的结果。说明了中生菌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不同乳化剂对中生菌素原粉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及治疗白菜软腐病的效果,选用适合作为中生菌素可溶性粉剂的乳化剂E4。在0.10g/L的使用浓度下,E4高生菌菌素的治疗效果。综合分析7种载体对E4的饱和吸附量及对中生菌素活性的影响,选出E4的理想载体C3。  相似文献   

12.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13.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用200μg/ml中生菌素55℃温汤药液浸种,自然降温,秧田3—4叶期和移栽前5d各用30μg/ml中生菌素处理后,于成株期剪叶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前期处理,于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时,高抗、中等抗性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3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中等抗性品种酶活提高最多,接种24和48h,3种酶活性较清水对照分别增加26.92%、26.74%、24.06%和7.09%、1.31%、1.60%。盆栽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对中抗品种的防治效果最好,达58.4%。说明中生菌素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诱激作用是其防治白叶枯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生菌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是水稻上一种危险性较大的检疫性病害,不仅影响水稻生产,而且严重威胁着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种子繁殖。能够防治这种病害的有效药剂很少。中生菌素是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中生菌素对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西瓜枯萎病菌为实验菌,研究了中生菌素对丝状真菌的作用。结果表明:中生菌素能显著地引起菌丝细胞内原生质凝集;对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2.5μg/mL完全抑制孢子萌发;并具有杀死作用;对孢子的形成有较强的阻碍作用,100μg/mL抑制率为94.7%;对菌丝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μg/mL抑制率为40%。  相似文献   

16.
中生菌素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生菌素产生菌通过菌种选育,得到4株效价较亲株提高70%的菌株。通过正交回归实验得到中生菌素高产菌株UV-7的摇瓶最佳培养条件和最佳发酵配方;明确了通气量和葡萄糖含量是影响最终产素量的主要因素。在6.6L的全自动发酵罐中优化发酵,明确了UV-7发酵过程中的代谢规律,证明了发酵代谢的终点与溶解氧和pH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青枯病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Dowson]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植物病原细菌,可以侵染所有茄科和茄科以外一百多种植物。中生菌素(农抗751)是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属于N-糖苷...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与硅藻土配合施用对中生菌素发酵液的絮凝效果,以及几种关键因素对二者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土与阳离子聚丙酰胺配合施用的效果优于二者单独施用;配合施用过程中两剂的投料顺序、投料量对絮凝效果具有突出影响,采用先加入0.24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后加入30g/L硅藻土的程序,可获得理想的絮凝效果;在pH值2~7的范围内,絮凝效果随pH值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高密度栽培芝麻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高效防控,分析了江西土壤pH分布与芝麻青枯病发生程度关系,测定了生石灰土壤处理对芝麻的安全性及对青枯病抑制效果,开展了中生菌素喷雾和生石灰土壤处理联合防控芝麻青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芝麻青枯病发生重的田块土样pH多集中分布在4.5~5.5,pH 4.5~5.5的芝麻田土样占比69.17%。生石灰1125~2250 kg/hm2土壤处理,赣芝5号和豫芝11出苗率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幼苗素质优于空白对照,尤其是茎基部直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现蕾期~成熟期青枯病病情指数均始终低于空白对照,现蕾期~盛花前期病情指数比空白对照降低30%以上。芝麻播种前生石灰1125~2250 kg/hm2土壤处理,芝麻定苗和初花期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各喷雾1次,对青枯病的联合防控效果73.46%~74.89%,显著高于中生菌素单用3次的防效(P<0.05),芝麻增产率31.33%~32.49%,增产效果优于中生菌素单用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中生菌素发酵过程中溶解氧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测定了所用发酵罐的体积氧传递系数,发现中生菌素分批发酵过程中溶解氧浓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得出生长临界氧浓度为12%,发酵的最适溶解氧浓度为40%左右。溶解氧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发酵过程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