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槟榔(ArecacatechuL.)属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在中国,槟榔主要在海南、台湾、云南等地种植。槟榔果实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果实中的活性成分多酚作为发挥其药用价值的重要次生代谢物之一,具备多重生理活性,因此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文章对槟榔果实中多酚的萃取提纯工艺、含量、组成、活性功能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槟榔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别名广子、大白、榔玉、槟榔子、戈语。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L.],以种子入药,其果皮(大腹皮)亦入药。槟榔子有驱虫,破胸中滞气,除痰,消水肿积聚之功效。可治虫积(驱除绦虫、蛔虫、姜片虫),食滞,腹胀泄痢,水肿,痰癖等症。大腹皮(槟榔外果皮)有下气、行水利尿等功效。我国福建及台湾南部、广西、广东、海南岛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长蒂槟榔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槟榔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ond)下降,胞间cO2浓度(ci)升高,干旱降低槟榔的净光合作用,限制气体交换。槟榔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含量成负相关,即水分胁迫程度越深,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海南槟榔黄化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槟榔为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是我国重要的南药资源之一,经济价值很高,被列为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其果实、种子、果皮、花均可入药。槟榔果实还是一种口腔嗜好品,又称植物口香糖,我国台湾、云南和海南东南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湖南部分地区的群众有咀嚼槟榔的习俗。此外,槟榔树形美观,常用作热带园林景观植物。  相似文献   

5.
一、麻通 (一)钊坯 1.原料:糯米100千克,大米6千克,槟榔6千克。 2.制法:(1)将糯米洗净,入缸加水浸泡15天,捞出,装筛沥水,摊晾24小时,碾成米粉。大米同样处理,但只需泡2天。(2)将槟榔切成手指头大小,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槟榔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其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常绿乔木,具有驱虫、消积、行水、下气和截疟等功效,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是海南省第二大经济作物。同时槟榔产业也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中第二大支柱产业,对海南省的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槟榔的生物学特性,海南省槟榔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动力分析。海南省主要依靠海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槟榔加工产业、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南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槟榔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槟榔是一种充满争议却广为流行的嗜好品和休闲食品。一方面,槟榔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传统食品和药材;另一方面,槟榔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人类第一类致癌物质清单。在中国,槟榔产业于2019年已经达到接近1 000亿人民币总产值,公众日益对公共健康与卫生的关注也数次引发了针对槟榔产业的舆论危机。因此,亟需全面理清槟榔的健康利弊,并据此制定完善的管理法规与制度。笔者对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槟榔的文化传统、食用方式、健康影响和各国各地区对槟榔的管理政策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对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国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槟榔的研究开发状况及市场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常绿乔木,原生于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现广泛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以台湾和海南栽培较多,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有零星种植。槟榔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树木和果树。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我国槟榔种植园的粗放管理导致低产、养分利用率低的现象,综述槟榔园种植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分析我国现有槟榔调控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精细化管理;(2)综合相关学科适时更新槟榔种植调控技术;(3)加强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0.
缺氮对槟榔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研一号’槟榔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缺氮处理,观测槟榔苗生长状态;测定槟榔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并结合气体交换指标,分析缺氮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缺氮胁迫下,槟榔苗地上部矮小,叶片发黄,生物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地下部根系发达,根冠比显著升高。缺氮处理的槟榔苗各叶序叶片叶绿素a、b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且叶绿素b含量降低幅度更大。缺氮胁迫还导致槟榔苗各叶序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淬灭参数qP等均显著下降,而细胞间CO2浓度、非光化学淬灭参数NPQ显著上升。缺氮胁迫还导致槟榔苗各叶序叶片的叶肉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缺氮胁迫使槟榔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PSⅡ反应中心活性下降,光合效率降低,导致整株生物量下降;在缺氮条件下,槟榔苗会通过调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物量的分配以维持根系与地上部的生长平衡,同时槟榔苗可通过采取降低叶绿素b在光合色素中的比例以及提高叶片厚度和上表皮细胞厚度等策略来增强热耗散机制,从而适应热带高温、强光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棕榈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科约有207属2800种,因其观赏价值独特而成为营造热带景观的标志植物。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为棕榈科假槟榔属植物,是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攀西地区最早引试种成功的棕榈科植物之一,也是本地区主要营造热带椰风景观的园林绿化树种,倍受园林绿化设计者、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和重视。目前,在凉山州的西昌、德昌、会理、会东等县(市)以及攀枝花市各县(区)都普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以炎症和渐进性黏膜改变导致进行性张口困难为特征的口腔黏膜慢性病症.近年来相当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指出槟榔是OSF的主要病源因子,在OSF的发病上,不论是嚼食槟榔的频率还是持续的时间都呈现了剂量依赖性.在嚼食槟榔时粗糙纤维对口腔黏膜产生的强烈机械刺激作用、槟榔中的生物碱与单宁对细胞外基质分子的影响以及槟榔中的铜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槟榔在OSF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加以综述,旨在分析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槟榔在OSF上所做的研究,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OSF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槟榔“黄化病”是指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干旱)或病菌感染或管理不当、生理失调,造成槟榔叶片黄化,逐渐枯死的症状。根据其致病途径可分为二大类型。其一是病毒及类菌原体型黄化病。它指树体创伤,感染类菌原体及病毒致病后,由刺吸式害虫传播,不断扩大发病范围,属于传染性质,该病发病中心明显,病状一般呈萎缩性黄叶型和束顶型,幼叶黄于老叶。  相似文献   

14.
重视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为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药用价值很高,其果实、种子、果皮、花均可入药。槟榔果实还是一种口腔嗜好品,又称植物口香糖,我国台湾、云南和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湖南部分地区的群众有咀嚼槟榔的习俗。槟榔树形美观别致,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园林景观植物。  相似文献   

15.
槟榔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常规分析的方法,对槟榔种植不同年限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与种植年限有紧密联系,随槟榔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种植槟榔5 a 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P <0.05);种植槟榔5~20 a,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P <0.01);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槟榔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种植年限5 a 到8 a 土壤速效钾从极缺水平上升到很缺,而种植年限从8 a 到20 a呈现降低趋势,接近极缺水平;总体来看,随槟榔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增强,说明种植槟榔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种植8 a 槟榔园土壤肥力可上升一个级别.  相似文献   

16.
槟榔为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近几年,在政策带动和市场价格看涨的情况下,海南槟榔产业发展异常迅猛,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44.8万亩增加到2006的79.6万亩,5年间增加了77.7%,2006年总产值达到18.7亿元(农业部南亚办统计数据),在海南省已经成为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按照这一发展速度,2010年有可能突破000万亩。槟榔种植第5至6年后开始结果,第8年后进入盛果期,到2010年左右,海南大量新种植的槟榔树将陆续进入盛产期,如没有特大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发生,产量将数倍增长。但海南槟榔的深加工产业并未随之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槟榔(Areca catechu L.)鲜果农艺性状对烘干工艺初加工后的槟榔青果品质的影响,选取海南地区2 518份槟榔鲜果样品,测定了果长、果宽、长宽比、果实质量、最宽占比、果皮厚度和生物碱等7项农艺指标,并以果实质量为参考依据对槟榔鲜果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再对初步筛选得到的1 871份鲜果样品以长宽比和最宽占比为参考依据进行综合分组。结果表明:综合分组中,A1B1组的青果良果率最高(56.67%),A2B2组青果良果率最低(18.64%)。综合分组A1B1是以追求良果率为目的进行槟榔鲜果筛选时的最佳选择,依据初加工后青果良果率的大小对综合分组进行评级并且制定3级评级标准,在食用槟榔加工生产过程中,可根据生产时的需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评级标准来进行鲜果筛选。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万宁市政府拟定供于2013年加强整治槟榔黑果加工点和推广环保槟榔烘烤技术设施的通止》(以下简称《通告》,自8月1日开始,该市槟榔产业局、国土环境资源局、农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安局等12个单位将联合执法打击传统熏烤槟榔黑果加工点。  相似文献   

19.
槟榔是什么?千百年来,在国人心目中,它不仅是我国热带地区一种姿态优雅的常见植物,更是一种珍贵药材,位居我国四大南药之首。然而,2013年7月,一则“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患口腔癌的60%与吃槟榔有关”的报道,被网络和相关媒体广泛流传,一夜之间,这个千年来用于治疗疾患的南药瞬时被穿上了让人恐惧的“致癌”外衣。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减压预处理对槟榔的保鲜效果,结合气调贮藏(4%O2,4%CO2,92%N2)技术,采用不同压强(10 k Pa、20 k Pa、30 k Pa、101 k Pa)对槟榔进行20 h预处理,测定其在气调贮藏期间对槟榔感官品质、相对电导率、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表征品质参数与预处理压强、贮藏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20 k Pa预处理后,槟榔在35 d贮藏期内能保持良好产品品质,减压预处理能有效延长槟榔的贮藏期;提出的数学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高,可用于表征槟榔在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