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2.
3.
4.
毛竹施肥技术经济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毛竹进行不同氮肥用量,施氮肥方法,氮、磷、钾配合肥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氮肥用量的产值之间具极显著差异,每333m2施用5、10、15、20kg尿素,其增值幅度分别为32.55%、78.259%、102.46%和136.56%,边际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7.6、1:1.08、1:5.6、1:8;②施氮肥的4个时间和4种方法的组合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生产上均可选用,③不同氮、磷、钾配合施肥后,第1度竹经济效果未表现明显差异,第2度竹达显著水平,氮、磷、钾配比为5:1:7、5:2:0、5:2:3的增值幅度分别为7.29%、24.4%、28.04%。在竹林经营中应施氮、磷肥为主,钾肥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6.
1987~1990年,对3515hm2残次毛竹林试验区进行4年2度的砍杂、全垦、全垦结合施肥3种不同的作业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均比试验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其平均立竹量由1716支/hm2增加到3075支/hm2,平均胸径由6.67cm增加到8.91cm,平均度产新竹由3780kg/hm2增加到15090kg/hm2,平均度产竹笋由570kg/hm2增加到2430kg/km2,度产值由795元/hm2增加到3235.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7.08。3种作业方式的比较,以全垦结合施肥为最好。 相似文献
7.
8.
毛竹低产林深翻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不同坡位因其工地条件不同,毛竹林的立竹株数和平均胸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松紧度、土壤肥力)等对毛竹林的质量好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深翻和施肥的均能提高毛竹林的质量,立竹度和毛竹胸径增量最大的是深翻并离全元肥450kg/hm^2的处理,但与深翻并施全元肥300kg/hm^2,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毛竹低产林最佳的综合改造措施是劈草留阔、全面深翻、补植并施全元肥300kg/h 相似文献
9.
10.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四村村、高池村,白沙镇南卓村、罗坪村开展毛竹林不同强度钩梢试验,5 a的试验结果表明:毛竹受害程度、新竹成竹数和新竹胸径在不同强度钩梢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最佳的是D处理(留枝22盘),毛竹胸径10.1 cm,成竹数620株·hm~(-2),受害程度2%。毛竹适度钩梢具有明显的防灾减灾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进新竹成竹数和新竹胸径生长量增加,从而促进毛竹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毛竹材细胞壁纹孔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排列等特征,揭示维管束组织细胞间的纹孔通道,为竹子生长发育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竹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毛竹竹条经树脂渗透、树脂固化、组织消化和清洗干燥等处理后,获得单个细胞铸型和空间范围内多个细胞连接的立体铸型网络。结合毛竹切片扫描电镜图像,研究导管、薄壁细胞和纤维细胞的纹孔特征以及细胞间纹孔对的连接和分布特点。【结果】毛竹后生木质导管纹孔具明显的纹孔缘结构,并呈较高的选择性分布,即靠近维管束几何中心位置一侧的导管壁上往往密集分布大量纹孔,而另一侧纹孔则十分稀少或基本没有。导管铸型上,纹孔口和纹孔膜分别为0. 9~2. 7μm和1. 1~3. 8μm;维管束内存在小导管且相互间以具缘纹孔对连接;维管束内薄壁细胞纹孔比基本组织中的数量多、孔径大,紧邻木质部导管的薄壁细胞,其纹孔分布尤为密集;纤维细胞上纹孔稀疏分布,纹孔小、纹孔道狭长,纤维状管胞上分布有具缘纹孔;维管束内细胞间由纹孔对进行横向和纵向连接,并进一步形成流体移动的空间网络。【结论】树脂铸型法可直接展现纹孔立体结构,客观反映特定流体在竹材内部的扩散或渗透路径,适用于毛竹材细胞壁纹孔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3.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毛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非光化学猝灭(NPQ)、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充分暗适应之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增强(0~1800 μ mol·m-2s-1),NPQ也随之增加,ETR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强度光照下(200 μ mol·m-2s-1),NPQ则呈现先上升,在20~80s内迅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至380s时趋于平稳,ETR则先上升,在20s时稍下降,40s后又逐渐上升,至380s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4.
15.
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黄甜竹笋用林集约经营 ,促进早出春笋和高产培育。于秋冬季黄甜竹“孕笋期”采用竹林地灌溉 ,施“孕笋肥”促进其春笋孕育 ,并进行林地覆盖砻糠、稻草等增温、保温 ,促使林地地温稳定、持续达 14℃以上 ,可使黄甜竹春笋提前 2 0~4 5d出笋 ,且早期笋市场热销价高 ,产值翻番 ,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翌年 5、6月份黄甜竹“发鞭期”施用“壮鞭肥” ,以深翻、深层施肥 (深度达表土层下≥ 30cm)可复壮竹林 ,达到黄甜竹林丰产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林竹蔸施肥对竹蔸腐烂及出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福建尤溪县坂面乡,以等氮量(含氮量172.5 kg)的尿素、碳酸氢氨、复合肥对毛竹林进行竹蔸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加快竹蔸腐烂,恢复出笋有效空间,极显著提高毛竹林出笋量。 相似文献
17.
于2015—201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洪田镇,对3~5 a的毛竹纯林采伐后的伐桩进行灌水、灌水+施肥、施肥等处理,以不灌水也不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数量、新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伐桩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冬笋产量,有效降低春笋的退笋率,提高其新竹生长量,有利于毛竹林生产力的提高。其中:灌水+施肥、灌水、施肥处理的冬笋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2.2%、3.9%、6.2%;退笋率分别为27.2%、24.8%、23.1%,均低于对照毛竹林的34.3%;平均春笋出笋数分别达到830、700、720个·hm-2,分别比对照高84.4%、55.6%、60.0%。此外,不同伐桩处理的春笋平均出笋数、平均成竹数和平均成竹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伐桩处理的新竹生长量大小为灌水+施肥>施肥>灌水>对照。表明本研究中,对毛竹纯林采伐桩进行灌水+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毛竹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总孔隙度是42.98V%~66.45V%,其中非毛管孔隙占总孔隙1/6~1/2,通透性良好.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之比值为未垦复毛竹纯林(3.07)>垦复毛竹纯林(2.20)>毛竹木荷混交林(1.66),因而,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通气状况好于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通气状况相对较差.若以0~50 cm层次着眼:毛竹纯林田间持水量8.43~30.02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3.76~48.94 mm;毛竹纯林最佳含水率下限为12.45~88.01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46.05~115.20 mm.毛竹木荷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潜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用优于毛竹纯林,垦复之后的毛竹林土壤通透性显著提高,但蓄水量又小于相似立地条件下的毛竹纯林或竹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