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别于2019年4、7和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网围拆除后东太湖的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采集到鱼类39种,分别隶属于4目10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比最大,达66.67%.原网围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在种类组成、优势种上有一定差别:原网围养殖区...  相似文献   

2.
以南亚热带地区2010年3座不同养殖密度的和龙水库、百花林水库、芙蓉嶂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探讨滤食性鱼类捕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3座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低,不超过1.0 mg/L.高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和龙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2座水库,中等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百花林水库则高于低养殖密度、贫-中营养水平的芙蓉嶂水库.和龙水库浮游动物全年以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芙蓉嶂水库和百花林水库3月和12月浮游动物以枝角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模糊秀体潘(Di-aphanosoma dubium),8月为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3座水库年均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值均小于0.1,与年渔获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强度的滤食性鱼类捕食使得下行效应比上行效应更强烈,浮游动物表现出低生物量和小个体种类占优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1991年1~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562.49kg,72935尾,198种。其中,暖温种居第1位,有87种,占43.9%;暖水种次之,有86种,占43.4%;冷温种最少,有15种,占7.6%。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共有5种:竹Jia鱼、带鱼、小黄鱼、Ti鱼、绿鳍马面Tun;IRI值在500~100的鱼类定为常见种,共有10种:银鲳、短尾大眼鲷、黑鳃梅童鱼、短鳍红娘鱼、黄AnKang、细纹狮子鱼、黑AnKang、龙头鱼、黄鲫、白姑鱼。使用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D值变动在1.121~7.086之间,H′值在0.586~  相似文献   

4.
2015-2018年在8个采样断面采用规范的方法连续四年监测了额尔齐斯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 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鱼类群落的总体多样性较高,但是,福海以及可可托海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额尔齐斯河流域鱼类组成从上游到下游有明显的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显示:克兰河、布尔津以及冲乎尔三个地区的鱼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渤海鱼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渤海鱼类群落进行了研究。渤海鱼类群落无论渔获量和种类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种类和渔获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洄游性鱼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渤海地方性种类为最多;整个渤海鱼类可划分为6个生态类群,它们分别反映了鱼类在渤海出现的月份和离开渤海的时间,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和秋3季,渤海鱼类种类组成复杂,分区较多;冬季,种类组成简单,分区较少,但分区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6.
费骥慧  汪兴中  邵晓阳 《水产学报》2012,36(8):1225-1233
根据2009年8—11月对洱海鱼类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研究了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洱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洱海鱼类群落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洱海西岸与南北端湖滨带群落类型(群落Ⅰ)、东岸与湖心区群落类型(群落Ⅱ)和上游小型湖泊群落类型(群落Ⅲ)。群落Ⅰ的主要特征种为(Hemiculter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子陵栉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80.71%。群落Ⅱ的主要特征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8.20%。群落Ⅲ的主要特征种为鲫、麦穗鱼、长身(Acheilognathuselong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华鳑鲏(Oryzias latipes sinensis)、子陵栉虎鱼等,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4.94%。群落Ⅰ和群落Ⅲ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Ⅱ则以大中型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环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7-2008年松溪8个采样站位鱼类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松溪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常见种、生态类型以及鱼类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点。调查共采集鱼类63种,隶属5目、17科、49属;其中包括外来物种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罗非鱼(Tilapia sp.)、福建省保护动物鳗尾鱼央(Liobagrus anguillicauda)、福建省特有种纵纹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a)和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采用Pin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对淮河江苏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鱼类56种,隶属于7目14科42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07%。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分别为冬季、夏季、秋季和春季的第一优势种。刺网和地笼的年CPUE均值分别为(1190.15±220.28)g/(net·d)和(74.87±12.96)g/(net·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88~3.85、2.75~4.74和0.74~0.81。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冬季、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春季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淮河江苏段不同区域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低于57.02%。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也表明,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不同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平均相似性仅为41.85%和36.23%,而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平均相异性达到了71.21%。  相似文献   

9.
福建松溪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08年松溪8个采样站位鱼类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松溪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常见种、生态类型以及鱼类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点。调查共采集鱼类63种,隶属5目、17科、49属;其中包括外来物种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罗非鱼(Tilapia sp.)、福建省保护动物鳗尾鱼央(Liobagrus anguillicauda)、福建省特有种纵纹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a)和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采用Pinkas的IRI指数进行分析,松溪鱼类优势种有细鳞鲴(Plagiognathopsmicrolepis)等7种,常见种有黑脊倒刺鲃(Barbodes caldwelli)等5种。松溪鱼类区系特点按群落生态类型以杂食性、底栖和适应缓流生活的鱼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S3站位最高,为2.94,S1站位指数最低,为1.87;Margalef多样性指数表明,S3站位也是最高,为5.95,S8站位最低,为3.0。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S2站位最高,为1.05,S1站位最低,为0.64;其中,S3站位为重点保护的江段。针对松溪鱼类多样性胁迫因素(如水电站建设、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于2022年4—7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90 d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ind/m3,仔鱼日平均密度为(0.5±0.6) ind/m3。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共鉴定鱼类35种,隶属4目14科22属,其中产沉性卵鱼类9种,产浮性卵5种,产黏性卵9种,产漂流性卵12种。5月下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1.
拉萨河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0月,在拉萨河热震藏布-河口中下游河段及支流共设置16个采样断面(拉萨河干流10个、支流4个,雅鲁藏布江汇口2个),对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评价河段干、支流底栖动物共31种,其中环节动物5种,占16.13%;软体动物3种,占9.68%;节肢动物23种,占74.19%。优势种有正颤蚓(Lumbricus tubifex)、四节蜉(Baet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网石蝇(Perlodidae sp)、钩虾(Gammaridae sp)等。直孔电站影响河段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密度、生物量平均分别为31 911个/m2、117.65 g/m2。剔除直孔电站影响河段,拉萨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32个/m2、0.92 g/m2,支流密度、生物量分别为63个/m2、0.78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2.02。直孔电站运行对拉萨河中、下游河段底栖动物整体影响较小;对库区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群落结构由流水型向耐氧、静水型的环节动物、摇蚊转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Barbour(1996)提出的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流速和水深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共计10项指标构成雅砻江中下游鱼类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并依之对雅砻江中下游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共985 km江段的鱼类栖息地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是无“较差”河流;卧龙寺沟为“一般”; 达曲河为“较好”;其他河流“好”。基于此结果,建议雅砻江中下游按照“两区一段”和局部水域进行栖息地保护,将两河口库尾3.9 km保留河段、34.8 km变动回水区域、支流曲入河作为中游高原鱼类栖息地保护水域,将桐子林坝下及邻近水域作为雅砻江汇口栖息地保护水域,将锦屏二级闸厂址119.0 km大河湾段作为下游东部江河平原鱼类大河湾保护水域。局部水域主要指鳡鱼河支库及其源头支流永兴河、惠民河、达曲河、力丘河、色物绒沟。针对不同河段的保护功能与鱼类栖息地现状,提出了开展相关研究、监测和生态修复等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漓江中游16种常见鱼仔稚鱼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漓江中游近岸水域采集的仔稚鱼样品中收集有代表性的仔稚鱼标本,对其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描述,以补充淡水鱼类早期发育资料。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漓江中游(桂林市至阳朔县段)干流及其支流近岸水域选取13处采样点,用抄网直接捞取法进行逐月采样。采集到8 254尾仔稚鱼样本,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16种,隶属于3目6科15属,多为外源营养期仔鱼和稚鱼且大部分为小型鱼类,优势种为高体鳑鲏、宽鳍鱲、歺又鱼、食蚊鱼。观察描述了16种鱼仔、稚鱼时期发育特征。比较宽鳍鱲与歺又鱼表明,卵黄吸尽时,宽鳍鱲肌节37对,歺又鱼肌节44(29+13)对;吻至肛门与肛门至尾鳍的长度比约为5∶1,宽鳍鱲肛门约在全长中间。比较高体鳑鲏与广西鱊表明,高体鳑鲏背鳍前部明显的黑色素斑一直持续到稚鱼时期,而广西鱊体表色素较少;高体鳑鲏稚鱼时期的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而广西鱊为4.5~5.0倍。比较子陵吻虾虎鱼与溪吻虾虎鱼表明,子陵吻虾虎鱼体色较浅,溪吻虾虎鱼体色深且分布广泛,鳃盖骨下缘有红色斑点。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长江中游常见鱼类的快速鉴别方法,文献调研了7目11科50属64种鱼类名录,GenBank共获取168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OⅠ)序列,分析了序列特征、不同阶元Kimura-2-paramater(K2P)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64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84)明显大于种内(平均值为0.0079),NJ树上不同物种均能以较高支持度聚类成独立分支,以线粒体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所研究鱼类;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最终43种鱼类可筛选出112条物种特异性探针,物种识别率为67.2%。本研究验证了DNA条形码芯片技术在长江中游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可为该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03年5月至10月对嘉陵江下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水域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计调查226船次,统计渔获物1153kg,测量鱼类标本19378尾。共记录鱼类92种,隶属于5目14科61属,其中有13种为该水域新记录。结果表明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珍稀鱼类、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绝迹,如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  相似文献   

16.
大清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其鱼类多样性现状及特征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流域水生生态保护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8-2019年对大清河水系鱼类进行多次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大清河鱼类进行了详细梳理;以α多样性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不同多样性指数反映大清河鱼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大清河水系统计鱼类共85种,其中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8目、17科、59属、78种,以广布种为主,珍稀濒危物种占比低是大清河鱼类组成的重要特征;现状调查到鱼类42种,其中水系自然分布的种类仅33种,且以小型鱼类为主。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98、1.14、0.81,与海河流域其他水系相比,大清河水系鱼类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各区域分布较均匀。目前流域鱼类区系的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鱼类多样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驱动的用水需求增加和大清河水资源不足是导致鱼类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生境变化、水域污染、水工建设、过度捕捞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保证一定生态流量、恢复河流连通性、加强水污染治理、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加大禁...  相似文献   

17.
汉江上游中段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杰 《水利渔业》2002,22(1):40-41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中段鱼类资源丰富。对上海鱼类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上游鱼类资源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汉江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7月(丰水期)、10月(平水期)和2012年4月(枯水期)对汉江中下游段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7纲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1种、寡毛类3种、软体动物13种、其他类群10种。常见种为钩虾(Gammaridae sp)、长臂虾种1(Palaemonidae sp1)、匙指虾(Atyidae sp)、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检出物种数排序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中游段检出的物种数(50种)明显多于下游段(22种),中下游出现频率均大于30%的物种有方格短沟蜷、椭圆萝卜螺和长臂虾种1。汉江中、下游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0.1423),方格短沟蜷、长臂虾种1、梨形环棱螺、多足摇蚊、钩虾和匙指虾对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5%,累计贡献率达57.55%。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上枯水期和丰水期(P=0.0961)、枯水期和平水期(P=0.1261)差异均不显著,丰水期和平水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2)。钩虾和方格短沟蜷对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超过10%,长臂虾种1、方格短沟蜷和栉水虱对枯水期和平水期以及丰水期和平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11%。底栖动物平均密度枯水期199.71个/m2,丰水期168.45个/m2,平水期160.71个/m2;平均生物量平水期45.59 g/m2,丰水期40.7981 g/m2,枯水期37.0052 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时期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在空间分布上中游(丹江口-皇庄)高于下游(皇庄以下)(P=0.0813)。Shannon-Wiener指数枯水期1.6121,丰水期1.5197,平水期0.7868,从中游往下,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2014—2015年,对青衣江上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衣江上游有鱼类4目9科29属38种,其中鲤形目28种,鲇形目8种,鲑形目和合鳃目各仅有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18种。宝兴河的鱼类丰富度指数为4.66,玉溪河为3.59,荥经河和天全河分别为3.42和2.89,西河为1.50。同历史文献资料相比,鱼类区系已发生变化;鱼类小型化现象严重,有7种已处于濒危状况。川陕哲罗鲑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但已消失多年。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措施不完善、水电站的无序开发和鱼类资源的过度利用是该区鱼类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