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的水土流失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以面蚀、沟蚀为主,局部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为保中线调水水质,应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不同类型区施以不同水保措施,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贴机制,加强水源区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法的林下土壤抗蚀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的特征,以浙江省瓯江流域源头区为研究区域,经过2a近2 000km~2的野外考察,选择5种主要林地类型的林下土壤为评价对象,在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和多指标测试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1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应用熵权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研究了试验区内不同林地林下土壤的抗蚀性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类林地林下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排序为灌木林松树林材用竹林经济林茶园;(2)影响林地林下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机械组成的结构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3)11项评价指标中的结构性颗粒指数、土壤团聚度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等指标能够很好的衡量土壤抗蚀性强弱。因此提出了在水源区控制经济林和茶园地面积、提高地上植被多层性结构、合理调控土壤机械组成的结构比例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机制中,生态补偿量的计算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补偿水源区多少的关键,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机制的顺利实施.选择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的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源区的水资源价值和环境容量排污权的损失价值4种途径计算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量.通过4种途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认为基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成本的水源区生态服务补偿支付较为可行.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生态环境建设期为99.56亿元/年,生态环境管护期为90.86亿元/年,同时,根据受水区所需水质标准对所推荐的补偿标准进行修正,为建立跨流域调水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和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介绍水源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性法规的明确要求,进而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原则、主体、对象、途径、方式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定义、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行为主体确定、生态补偿量计算、生态补偿模式与途径选择等方面对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结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核心在于回答"为什么要补偿?""谁给谁补偿?""补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补偿?"等问题。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途径主要包括实物和资金补偿,项目和产业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撑,智力服务等。[结论]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水源区及受水区关系,推动生态保护共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土壤结构分形特征与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关系,采用分形原理、弹性及边际分析法对滇中重要水源区迤者小流域内3种典型林地(以坡耕地对照)土壤孔隙组成、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下土壤孔隙组成分形维数分布于2.687 9~2.741 3之间,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为2.759 6~2.856 9,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为2.701 3~2.731 1之间,林地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均优于坡耕地,混交林对改良土壤结构作用优于纯林。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优于坡耕地,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混交林对提升土壤抗蚀、抗冲性效果更佳。不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以针阔混交林地最大(39.0%),桉树林地次之(37.0%),云南松林地最小(24.0%),均优于坡耕地(20.1%);不同林地同一土层抗蚀指数差异极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指数逐渐减小;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优于坡耕地,混交林对提升土壤抗蚀、抗冲性效果更佳。区域土壤的孔隙组成、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与表征土壤抗侵蚀性质的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关系模型分别为:γ=(4.27×10-21)D7.867tD-56.048jD1.514k和γ=(1.67×10-14)D-50.063tD-0.813jD19.468k,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和0.841。通过弹性和边际效应分析可知,土壤抗蚀、抗冲性受土壤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较明显,土壤孔隙组成分形特征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大于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特征的影响,且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较抗冲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和生态建设涵养区,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源头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在剖析水源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水源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水源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为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构建水土保持对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相互间的区间判断矩阵以及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系统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样本地区产业影响评价得分的排序依为留坝县、丹凤县、宁强县、白河县、商南县、旬阳县、镇安县、洋县、宁陕县。[结论]陕西水源区的产业增长水平与水土保持的投资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为区域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及影像资料,测算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求解各种类型土地间的数量转换关系。[结果](1)水源区土地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2)2010年以前,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高,2010年以后,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而导致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波动性较大。[结论]水源区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不断变化,在2008—2010年土地结构较为稳定,2010—2013年土地结构和稳定性出现了波动。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76.00%左右,占有绝对优势。2)1990—2010年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林地、耕地、草地三者之间,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林地则呈现先大幅增长后趋稳定,建设用地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这些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多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多的低海拔、低坡度的河谷地区。3)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为1.20%左右,整体上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大,水源区土地利用稳定性整体上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提出“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相应思路和对策。东部地区大力控制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实施更高层次的综合治理。中部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大局,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立足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东、中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议“十一五”期间在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上游区、西南岩溶地区、东北黑土区、京津风沙源区、北方沙化草原区,以及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实施7大重点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3.
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西大别山区是我国典型的集山区、库区、多省交界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贫困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提出了要抓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开发工作的机遇,编制高水准的皖西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合资金,加快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积极开展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论证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幅度很大,有时异常强烈,有时则很轻微。根据子午岭地区土壤侵蚀由强变弱的实例,以及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说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完合可以治理。只有水土保持才是根治黄河水害,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的水环境质量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更加突显。根据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的联动关系,界定了水土保持水环境质量效应的概念;将国内外与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有关的非点源污染研究归纳为3个方面: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因子与机制分析、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发和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研究。对其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实施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水源区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忽视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随着治理的深入,流域内径流量减少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受水区的供水量。为了保证水源区对受水区的供水量,对传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改进、采取新型水土保持措施已成为增加受水区输水量、改善水源区生态的现实选择。基于对水源区传统水土保持措施局限性的分析,得出传统水土保持措施并不适宜大中型城市的水源区治理,并初步探讨了水源区新型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的措施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中山市境内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的划分工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保护宝贵的水土资源,为政府依法行政、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区域内土壤抗蚀性弱,母岩易风化,降水多,强度大且年内分布不均,水热条件充裕等自然特点,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较强等社会经济特点,基于GIS,RS技术开展研究。[结果]通过划分水土保持分区,明确了需界定水土流失易发区的平原河网区范围,也探明了研究区地形地貌、降雨、土壤、植被及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敏感因子,合理选取定量和定性指标,构建了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指标体系,划分出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结论]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主要有小榄镇、黄圃镇等9个镇区,土地面积约666.92k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37.39%。易发区划分成果完善了中山市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同时也可为编制地市级水土保持规划或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径流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径流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都较大,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侵蚀模数与径流之间相关性与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与否关系密切,水保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减水减沙效果。本研究为该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川北紫色土区流域水土流失机理分析以及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界定了水土保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效应的概念;采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以黄河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为例,对水土保持的水资源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使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2.6亿m3,增幅27.1%,使狭义水资源量减少9.0亿m3,减幅14.4%,使狭义水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不重复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以北京市为例定量分析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说明,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陕西片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候、地质、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 5类因素中的 6个因子为预报因子 ,以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内 5大类型区中 3 3条小流域的实验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建立了适用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据运用该模型对本区域内 4条小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和建模所用 3 3条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进行验证 ,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以在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及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