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理性病害青立病和旱青立病及其防止和补救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生理性病害青立病和旱青立病,国外于上世纪50年代(日)户义次等报道过,病名为贪青和旱贪青。国内上世纪70年代洪剑呜、张左生等报道浙江、江西局部发生,定名为青立和旱青立。  相似文献   

2.
王辉 《湖北植保》2007,(4):10-10,46
水稻稻瘟病是武陵山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作物病害之一,重病发生的年份多,损失大,随着耕作制度、栽培技术、水稻品种的变革,该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如下。1发生特点穗颈稻瘟发生与前期叶瘟发生程度相关不明显,是我县近年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县水稻暴发了严重的稻飞虱危害,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损失之重、虫量之高以及第3代、第4代连续暴发,第3代即已造成黄塘的严重危害情况都是我县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造成2006年大暴发的成因,一是受全国稻飞虱总体上升大局的影响,大环境十分有利于飞虱暴发;二是2006年台风  相似文献   

4.
2009年枝江市水稻病害异常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枝江市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68万hm2。按播种及栽插方式分为直播田、移栽田、抛秧田、机插田等,根据田间管理前茬及时间的差异又可分为早稻、中稻、一季晚、二季晚等等。4月中旬到8月上旬均可在我市水稻田插秧。由于存在栽插时间的延长,种植田块的差异等条件,我市水稻病虫发生为害重,防治压力大,特别是2009年,水稻病害异常发生,使局部田块受害重,损失大。  相似文献   

5.
最近三年,农民反映“水稻不低头”的现象日渐增多。农民所说的“不低头”,就是水稻灌浆期,籽粒沉实的时候,那些病穗因为没有授粉而不灌浆结实。以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农民毫无察觉。收获时没有收成,农民才慌了神,而这时已经无挽救措施。今年连续50d的高温干旱导致这种病情发生更加严重。经作者实地调查,农民反映的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水稻旱青立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新的疑难杂症,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病况及原因进行过分析探讨。近几年,旱青立病在全国各地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发生程度也愈来愈严重,由于此病发病的特殊原因及给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就今年江汉平原的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原因及监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前2年相比,流行程度明显减轻,发病面积明显减少,发生高峰期推迟,造成的损失较轻。但西南稻区的发病明显加重和扩展。造成病害减轻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对病害的流行不太有利,加之全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病害监测和联防联控工作,病害暴发流行为害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为提高病害的监测预测水平,建议有关生产和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合作,尽快摸清其发生流行规律,统一病毒检测方法,研究制定测报技术方法,普及病害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提高病害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2007年吉安市水稻二晚发生较多矮化、不结实现象,从症状上诊断为水稻黑条矮缩病。该病自1997年开始在该市发生,至2006年发生都比较轻,今年突增。该病最大的症状特点是在叶片和茎杆上产生蜡白色至黑褐色点条状隆起。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大,丰源优299、丰优210、金优2067等感病品种发病重。今年发生重的原因主要是去年暖冬,今年7、8月份干旱,插花田多等。  相似文献   

8.
水稻秧苗疫病是垫江县新发生的水稻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地膜保温育秧(特别是地膜保温干育秧)的秧田,常造成秧苗叶片核糊叶枯死.  相似文献   

9.
荆门市2015年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气候、菌源、品种、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2015年荆门市小麦主要病害偏重发生,是近几年小麦病害发生最重的一年,条锈病等病害发生特点鲜明,适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房县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稻稻瘟病在房县呈偏重到大发生的趋势,常年造成产量损失在8%以上,特别是二高山稻区年年造成局部成灾甚至绝收。因此,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摸清其流行规律,对完善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枣阳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83万hm^2。2011年由于特殊干旱气候的影响,水稻插秧期延长,大螟危害越来越严重,水稻大螟在枣阳市二代中等发生,三代大发生。造成水稻普遍存在白穗、枯孕穗、虫伤株,严重影响了枣阳市的水稻产量。因此,为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摸清大螟的发生特点和原因,为来年大螟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降低大螟危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宜城市水稻种植面积2.8万hm^2。1988年、1991年、1998年、2006年稻飞虱在我市暴发危害,2007年又由于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暴发,累计发生面积4.8万hm^2次,并且表现出与以往大发生年份不同的特点。全市通过改进防控技术措施,及时、科学防控,取得稻飞虱防控战役的重大胜利,累计防治10.67万hm^2次,虫口夺粮58848t,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3.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6,19(2):28-29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处于水稻迁飞性害虫迁飞路径范围。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灵川县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近年两虫年发生面积稳定保持在4·3~4·7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60%~175%,发生程度为4~5级。2005年发生面积达5·2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95%,发生程度达5(6)级。1发生特点1·1早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第2代发生量偏大。灯下始见期为4月7日,比去年迟1d,比常年早6d,为偏早年份。5月份出现3次较大的迁入峰,比常年多1次。5月下旬中期第2代田间加权平均虫口密度为1 393·3头/百丛,比去年同期高19…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南漳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南漳县水稻共发生稻飞虱2.93万hm^2次,防治3.6万hm^2次,挽回损失1.44万t,实际损失400t,仅次于2006年,重于2007年和2008年。其中3代白背飞虱发生2.27万hm^2,占全县水稻面积2.28万hm^2的99.4%,达到特大发生水平;第4代褐飞虱发生1万hm^2,达到中等偏重发生水平。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威胁极大的流行性病害,其发展速度快、危害重、损失大。近年来该病在昭平县一些品种组合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叶瘟、穗颈瘟的大流行,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00%~48.41%,造成了水稻产量局部严重损失,由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县的产量损失总体上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稻瘟病的综合防控在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研究总结稻瘟病暴发成灾的原因,掌握稻瘟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建立相关应对机制,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水稻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我区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态势,2008年已形成大发生的严峻局面,对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全区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分别为2 333.33hm2、3 000hm2、2 333.33hm2、共计7 666.67hm2.  相似文献   

17.
1991年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稻区生态环境趋向复杂化,二化螟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1991年全市二化螟发生面积达到1.4万hm^2,防治面积达到2万hm^2次以上。经大力防治后,当年挽回稻谷损失1.5万t,但损失仍有0.5万t。  相似文献   

18.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12,25(4):22-25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广西的东北部,年种植水稻面积2.8万公顷左右,是我国粮食基地县之一。稻飞虱是水稻上的重大害虫,正常年份发生面积为3~3.3万公顷次,发生程度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造成粮食损失占病虫为害总损失的35%~40%。2011年稻飞虱继续严重发生,全年发生面积为3.7万公顷次,总体发生程度为大发生,造成粮食损失占  相似文献   

19.
受到气候、种植品种、田间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2013年我市水稻稻飞虱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比历年重,特别是第四代稻飞虱局部暴发,部分田块“穿顶”倒伏,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安全。针对稻飞虱发生重的特殊虫情形势,  相似文献   

20.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稻瘟病是水稻上主要的病害,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常年发生程度在中等以上,后推广杂交抗病品种Ⅱ优品系和福优品系,稻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07年在杂交水稻上大发生,其发生、危害程度及产量损失是近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穗颈瘟的大流行,造成了水稻严重减产,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收入。全县8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穗颈瘟发生,涉及到20多个品种,一般田块病穗率10%-50%,严重的达100%,产量损失在20%~80%,最严重的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