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的优越性打破传统的稻-麦轮作种植方式,实行草-鹅-鲜食玉米种、养结合模式,能够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该模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规模生产无公害的鲜食玉米和鹅,并将玉米秸秆和鹅粪进行肥料化  相似文献   

2.
鲜食玉米营养丰富,香甜可口,人人喜食。鲜食玉米易种植,好销售,效益高,比种菜省工,比种瓜赚钱,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1.选用良种 (1)白粘早玉米:株高2~2.3米,青食期80天左右,下茬可复种秋菜。穗长20厘米左右,粗5厘米左右,子粒白色,集白、粘、香、甜于一身,品质优良,粘香可口,是优良的早熟白王米品种。 (2)黄粘早玉米:早熟黄玉米新品种,青食期75~80天,下茬可复种秋菜,穗长18厘米左右,粗5厘米左右,子粒黄色,食用甜粘清香。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既能生产高品质鲜食玉米果穗又有较高饲用价值的鲜食玉米品种,以提高鲜食玉米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引进鲜食玉米品种15个,测定其生长发育、田间综合性状、果穗产量和品质及秸秆产量,在用方差分析各指标的基础上,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对综合生产能力较好的品种进行营养和饲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生产性能比较中,鲜穗产量最高的品种是BM68,达14463.8 kg/hm2,其次是FRC,产量达14307 kg/hm2,第三位是MT1,产量达13819.5 kg/hm2。鲜食玉米收获后鲜秸秆产量最高的是FRC,达48412.5 kg/hm2,其次是CT518,达46669.5 kg/hm2,第三是MT1,达40672.5 kg/hm2,且三个品种在鲜穗收获后秸秆都表现出较好的持绿性。品质评价总分中CT1、CT518、FRC三个品种最高,均为83分。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品种共分为3类,第1类MT1、B...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呈继续增加趋势,尽管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玉米生产产生强烈冲击,但不应盲目一刀切压缩玉米生产,总体上应保持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总产稳中有升、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丰富品种类型。以发展优质饲料玉米为主,包括粮饲兼用型品种、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高淀粉玉米和鲜食玉米、青饲玉米、爆粒玉米等。  相似文献   

5.
该品种是由青岛农业大学选育的鲜食型紫糯玉米一代杂交种。在2004-2005年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鲜穗数3579个,比对照鲁糯6号增产2.4%。该杂交种株型紧凑,幼苗叶鞘绿色,  相似文献   

6.
鲜食玉米在生育期会受到多种病虫为害,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穗期害虫的危害,特别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鳞翅目:螟蛾科),其分布范围广泛,生态适应性强,世代重叠等特性使得在生产中难于防治.本文介绍了我国鲜食玉米产业中的亚洲玉米螟危害现状,重点总结了现有的绿色防治方法,明确了不同...  相似文献   

7.
青贮玉米是按收获物和用途来进行划分的玉米三大类型(籽粒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之一,是指在适宜收获期内收获包括果穗在内的地上全部绿色植株,并经切碎、加工,并适宜用青贮发酵的方法来制作青贮饲料以饲喂牛、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的一种玉米。与一般普通(籽粒)玉米相比具有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持绿性好、干物质和水分含量适宜用厌氧发酵的方法进行封闭青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饲用玉米的概念是基于畜牧业发展要求,当玉米籽粒和秸秆作为饲料时,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能满足畜禽的能量和营养需求。饲用玉米分为青贮型玉米和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型玉米(以下简称青贮玉米)是指在乳熟期至蜡熟期间,将果穗和茎叶均作为青贮饲用的玉米品种.青贮玉米品种多选用分蘖再生力强、茎秆粗壮、高产优质的品种(如墨西哥玉米),适时收割直接青饲或青贮;粮饲兼用型玉米是指在玉米成熟后,先收获玉米果穗,再收获玉米的茎叶,经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调制成饲料,多选用秆粗叶多、生长茂盛、生物产量高的品种(如普通杂交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9.
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我国正推广的高油玉米含油量都在7%~9%之间,而且10%以上含油量的杂交种也已进入示范阶段。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籽粒平均含油量提高5%以上,大约85%的油分集中在种胚部分,因而高油玉米的胚较大。  相似文献   

10.
黑玉米的口感好,营养高,可菜可粮,即可鲜食又可冷贮,被誉为新兴"水果"和"作物蔬菜".黑玉米春夏均可播种,其具体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赣饲玉米及栽培技术周泽敏(江西省饲料科研所)玉米是高产粮食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作物。玉米株型高大,生长迅速,籽实是高能量精饲料。茎叶是优良青粗饲料。玉米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地位,远远超过它在粮食上的地位。我省奶牛场的玉米种植面积占饲料播种总面积7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空秆、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空秆是指玉米植株未形成雌穗,或雌穗不结籽粒;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以2005年为例,玉米不同品种的空秆率比历年增加2.5个百分点左右,个别品种倒伏后,穗明显变小,空秆率增高,整体产量比历年下降20%以上。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针对玉米空秆、倒伏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鲜食玉米品种主要有:黑玉米,如太黑1号、南韩黑包公、意大利黑玉米等;甜玉米,如丰甜5号、日本超甜玉米等;糯玉米,如中糯1号、泰国花仙子、日本白如雪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新玉米成熟收获后,在一段时间内,含水量较高,达20%~40%不等。经常有养殖户、饲料经销商,也有饲料界同行当面或打电话询问:用湿玉米替换干玉米的计算方法问题。现把我们的回答叙述如下:1湿玉米替换干玉米的条件单纯的泛指多少湿玉米顶替多少干玉米,就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那就是干物质的含量。干玉米和湿玉米之间,等量干物质的营养成分含量,应该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在含水量上的差别(特殊品种例外)。因贪青、晚熟、遇早霜,成熟程度差的玉米与成熟玉米之间,即使是干物质之间,也不能比。因…  相似文献   

15.
预计2004/05年度玉米产量为4050万吨(见表1),其中夏玉米2950万吨,冬玉米1100万吨,种植面积1250万公顷。而巴西农业部国家作物供给机构(CONAB)的预测是总产量4320万吨,其中夏玉米3260万吨,冬玉米1060万吨。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玉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名:墨西哥玉米又名墨西哥饲用玉米学名:Euchsaenamexicanaschrad.墨西哥玉米系禾本科类蜀黍属系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1979年从日本引进我国,目前,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省均有种植。1特征墨西哥玉米植株形是玉米,分蘖力强,叶片多,茎杆粗壮,粗为15~2厘米,枝叶繁茂,质地松脆,具有甜味、再生性和高产优质的特点,是草食畜禽、鱼、猪的极佳青饲料。叶片剑状,圆锥花序,种子椭圆形,成熟时呈褐色,千粒重75~80克。墨西哥玉米耐酸、耐热、耐水肥。最适发芽温度为15度…  相似文献   

17.
高油玉米在家禽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禽营养中谷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玉米在这一方面显得最为重要。玉米是最常用的饲料组分之一,一般占日粮总量的50%~70%。众所周知,相同重量油脂的热能是淀粉的2.25倍,一般玉米成分中主要是淀粉,玉米自身的能量直接受含油量的影响。通过遗传改良可以使玉米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人们早就开始重视高油玉米(High-OilCorn,HOC)的选育,可喜的是在提高含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蛋白质含量(Watson和Freeman,1975)。目前饲用高油玉米的脂肪含量一般为5%~9%,而普通玉米的脂肪含量为3.5%左右。与普通玉米相比…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玉米期货品种上市引起各方的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已将玉米期货品种上市提到议事日程。据悉,我国玉米期货将于9月份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玉米具有产量大、商品率高、便于储存、质量标准化和价格波动剧烈等特点,是一个适宜的期货品种,玉米期货交易  相似文献   

19.
中原单32号玉米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通过辐射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早熟玉米新品种。1998年1月通过全国新品种审定,1999年国家畜牧兽医总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该品种。1主要优点1.1稳定高产多年大面积试验表明,中原单32号玉米在中上等水肥条件下一般籽粒亩产量为500~800千克,比目前常规玉米增产10%左右。鲜秸秆亩产3500~6000千克。1.2全面优质包括籽粒优质和茎秆优质。中原单32号玉米籽粒桔黄色,蛋白质、糖分和维生素含量高,硬质、皮薄,口感极好,非常适宜鲜食。据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2.77%,比我国常规商品玉米蛋白…  相似文献   

20.
软包装整穗鲜食玉米的研究鲁晓翔,易林松(天津商学院食品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分析表明玉米较其他作物含有更丰富的谷胱苷肽、卵磷脂、亚油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作用,随着消费者营养意识的增强,传统粗粮玉米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