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感官评定以及理化指标中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来评价花生油品质。通过对6种样品的检测,结果测得3种品牌花生油全部合格,而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易超标。为安全起见,消费者最好购买品牌花生油。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外研究去除食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以下简称AFTB_1)的方法很多,如臭氧、过氧化氢、强酸、强碱及氨化去毒,紫外光、γ-射线照射去毒等,但是,以上这些处理方法尚未达到实用阶段。国内有白粘土吸附沉淀、山苍子油和紫外光照射等方法,白粘土吸附沉淀曾被油脂厂采用,但该法耗油量达1—2%,还需一定设备,因此目前未被广泛采用。我们曾试验用太阳光照射去除花生油中的AFTB_1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每份各为2公斤的花生和玉米中,接种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寄生曲霉(Aspergillu s Parasiticus NRRL 3145)孢子,在28—30℃的环境温度和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储藏90天,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情况。本文以实例探讨了利用α—氯乙基磷酸(2—chloroctllylphonic a cid)水溶液处理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文中就 CS—91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粮油中的黄曲霉毒素 B_1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方法就我国目前通用的常规方法中目视测定部份改为用仪器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方法准确的特点。仪器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5.96,测定浓度为0.2—20ng 时,方法偏差为±10.7。玉米中黄曲霉毒素 B_1的回收率为83—88.6,花生油中为66—133,花生仁中为78.9—144。一、仪器和药品仪器:CS—910双波长扫描仪;氙灯光源μ—235双笔记录仪;G-RIA 数字处理机。试剂:本文中所用的试剂同于《粮油食品卫生检测方法》一书中所述,全部为分析纯。  相似文献   

5.
作者测定了1978年和1979年刚收获的高水份玉米(22.9—25.6%)在贮藏期间二氧化碳,麦角固醇,黄曲霉毒素,真菌感染率,水份含量及温度的变化。玉米是贮藏在二个100蒲式耳的箱子中,并且从箱的底部以0.17—0.66米~3/分钟/吨的量通风。在箱的顶部真菌侵害最严重而在底部则侵害最轻。实验结果表明:(1)在干物重损失达0.5%以前不会受到真菌侵害和黄曲霉毒素污染。(2)谷物上接种物的起始量对贮藏期间真菌的侵害程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黄曲霉。当表面霉菌通过在一股空气流中搅动被去除时,标准的直观检查方法已不能充分地揭示玉米样品内部真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小麦、麸皮等为原料,经过米曲霉等菌株发酵制成的调味品,酱油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可能。通过检测酱油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半成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总量,针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结果,分析其污染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食用花生油是日常生活中量大面广的消费食品,为评估食用花生油品质,对3项主要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及黄曲霉毒素B1(AFB1)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40批次样品的不合格率为32%,主要不合格项目为AFB1,不合格样品主要来源为小油坊。食用花生油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安全起见,建议消费者最好购买品牌产品。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实验室对黄曲霉毒素B1实验项目的检测能力,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室在CNAS认可周期内参加了黄曲霉毒素B1能力验证活动。对能力验证的定义、目的、实施过程、统计方法及结果评价进行了介绍,并对黄曲霉毒素B1能力验证的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黄曲霉毒素B1能力验证Z比分数为ZA=0.18、ZB=-1.35,能力验证获得满意结果。结果表明我中心黄曲霉毒素B1实验数据准确、可靠,CNAS认可项目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B1检测ELISA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曲霉毒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AFB1—BSA)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特异性抗体。以AFB1—STI为检测抗原,利用此抗体,进行间接竞争ELISA法试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抗原包被反应质量浓度为1.0μg/mL;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过夜,一抗和酶标二抗IgG—HRP;最佳稀释度为1∶200000和1∶5000。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抗体检测黄曲霉毒素B1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广西部分粮油易受黄曲霉毒素 B_1(A FTB_1)污染的具体情况,根据紫外线照射能有效地降解 AFTB_1的原理,研制一种效果稳定,周期短,造价低,便于移动适合基层单位应急处理以及连续生产两用的去毒设备。污染 AFTB_1的花生油,经本研究的去毒机照射处理,油中 AFTB_1含量从200ppb 降至20ppb 以下。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和动物会产生毒害,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一般在食品生产和农作物贮藏过程中比较常见。要想控制食品及农作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就必须充分了解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以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类型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危害和检测方法等,重点阐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去除方法及其效果,概述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展望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研究与去除方法的创新,并提出了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样品用甲醇—水提取,经免疫亲和色谱柱纯化,应用液相色谱法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空白样品分别按照5.2,26,52μg/kg添加黄曲霉毒素,回收率为81.3%~96.0%,精密度<10%,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05,0.10,0.15μg/kg。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是一种简单、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一些性质、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黄曲霉毒素是粮油类食品中最常见到的一种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各种属中以黄曲霉毒素B_1的致癌性最强,因此研究其检测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和每种方法的利弊,在一定程度上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实验证实用氨熏蒸含黄曲霉毒素B_1(AFTB_1)的稻谷可以有效地降解毒素,抑制和杀灭污染稻谷的霉菌。对未经熏蒸的稻谷表面及谷粒内部霉菌分析得知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白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等为其优势污染菌。其中黄曲霉占被分离霉菌总数的40—70%。了解氨对霉菌纯培养物的作用及对黄曲霉产毒能力的影响,可以为氨熏蒸降解AFTB_1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故进行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15.
黄曲霉毒素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謝产物,具有較强毒性的物質。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_1最多,而其他如黄曲霉毒素B_2、G_1 G_2、只有一小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检不出来。食品中以花生、玉米等最易污染黄曲霉毒素。为了食品卫生检验工作的需要,我们参考了有关資料,建立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是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物质之一。农产品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玉米、花生、棉籽、辣椒籽和一些木本坚果及其产品中尤为严重。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可影响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干旱和高温的综合胁迫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作物抗性对降低毒素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常规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或产毒的抗性以及对其他病虫害及干旱的抗(耐)性,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月饼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该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回收率和重现性进行验证;黄曲霉毒素B_1标准品在1.00~50.00 g/kg范围内线性良好,Y=-40.291C+88.365,R~2=0.998 4,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_1的最低检出含量为1.00 g/kg,不同含量添加所得回收率为96.7%~105.0%,重复性好,精密度为1.96%。通过对9个不同产品特性月饼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发现所有样品均有检出,但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均小于5.00 g/kg。结果表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快速、定量准确、重现性好,可高效率地定量检测大量市售月饼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特定仓内稻谷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以及稻谷的糙米、糠粉、精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粮仓内的各层和各点,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极不均匀,含量在0.8μg/kg~88.1μg/kg之间;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分布在糙米的皮层(糠粉),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稻谷真菌毒素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免疫亲和柱检测体系检测了我国31个储藏稻谷样品的真菌毒素含量。结果显示:阳性率方面,黄曲霉毒素(90.32%)和赭曲霉毒素(87.10%)远高于T-2毒素(35.48%)和呕吐毒素(3.22%)。在稻谷样品真茵毒素安全水平上,T-2毒素的超标较严重,达到29.03%,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次之,都是3.22%,黄曲霉毒素的超标率(0)最低。真茵区系和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 B_1(以下简称 AFTB_1)的强毒性和致癌性已被多种动物实验证实。由于产毒的菌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部分粮油食品中造成严重污染,人类通过食物链而摄入 AFTB_1的潜在危险是很大的。因此,开展粮油食品去毒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花生和花生油的去毒方法,以往曾报导了碱炼、溶剂浸提、高温加热和食盐爆锅去毒等方法。近年来,广西自治区粮食局等单位首创应用活性白土去除花生油中 AFTB_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去毒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有关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利用活性白土的物理吸附特性以及榨油工艺中的有利条件,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了本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