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蹄疫(FMD)是一种严重威胁世界畜牧业发展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重大传染病。尽管FMD传统疫苗在免疫效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自身仍存在诸多弊端及隐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兽医领域不断取得的创新性应用,FMD合成肽疫苗作为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一种,以其具有更为广谱的特异性、更加安全稳定、经济实用等特点,现已成为FMD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及方向。论文从抗原位点的选择、空间构象的研究、疫苗载体的探索以及免疫佐剂的优化等多方面对FMD合成肽疫苗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FMD合成肽疫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合成肽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免疫接种是我国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研制出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以其免疫原性高、生物安全性好、可有效区分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的抗原位点和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研究概况及其主要特点,旨在为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兽疫局(OIE)于2008年1月21日将该病列入多种动物共患病,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之首。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口蹄疫或口蹄疫疫苗研究机构,在控制、消灭和防止口蹄疫传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兽疫局(OIE)于2008年1月21日将该病列入多种动物共患病,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之首.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口蹄疫或口蹄疫疫苗研究机构,在控制、消灭和防止口蹄疫传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使用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与猪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免疫30-40日龄商品猪,免疫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液相阻断ELISA及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免疫前和首次免疫后14d、28d、35d、42d、56d及二次免疫后7d、14d、28d抗体水平。同时,对接种疫苗的实验猪进行免疫应激观察。结果显示:注射合成肽疫苗试验猪未出现不良免疫副反应;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两种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不显著;运用液相阻断ELISA及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进行检测,注射合成肽疫苗试验猪二免7d后抗体水平快速上升,抗体检测合格率达到73%-100%。与注射高效灭活苗组比较表明:合成肽疫苗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较高,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优于猪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苗。  相似文献   

6.
2008年前,温州市苍南县猪口蹄疫防疫主要采用常规灭活疫苗免疫预防,免疫预防后时有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防疫员的工作难度。这就需要选择一种副反应小、安全、高效的口蹄疫疫苗用于猪口蹄疫的强制免疫。苍南县自2009年以来在生猪口蹄疫强制免疫中大面积使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有效提高了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同时从992份血清样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猪瘟疫苗分点同时免疫后互不干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防制口蹄疫是采用常规灭活疫苗免疫预防,但灭活苗免疫后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引起死亡,而且存在生物安全隐患问题,探索更为安全、有效、实用的新型疫苗是现在口蹄疫研究的主要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2008年春季在全国已大量使用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主要特点,我们从其免疫原性、安全性、抗体持续性及质量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希望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并使用此类新型口蹄疫疫苗.  相似文献   

8.
选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对不同年龄、性别、用途的75632头生猪进行免疫接种试验,开展免疫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死亡情况观察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试验猪群免疫应激反应率为0.012%,应激反应死亡率为0,免疫20 d后抗体合格率达到84.84%,50 d后达到95.83%,其应激反应率和应激反应死亡率均比使用灭活类疫苗有明显降低,抗体合格率则明显提高。2009年大田推广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生猪426.6625万头,结果免疫猪的应激反应率为0.016%,免疫应激反应死亡率为0.009%,免疫20 d后抗体合格率达到77.15%,50 d后达到84.15%,其应激反应率和应激反应死亡率也都比使用灭活类疫苗有明显降低,免疫抗体合格率则有较大提高。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推广证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VP1-ELISA)对驻马店境内部分接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猪群进行了血清学抗体检测,以掌握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4个规模化猪场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其抗体合格率为96.6%,其中种猪95.3%、育肥猪97.8%,说明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了解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梅小市选择2个规模化养猪场,每个猪场分2组,对试验猪分别免疫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对接种疫苗的试验猪进行免疫应激观察,结果显示:注射合成肽疫苗试验猪未出现不良免疫副反应.说明用合成肽疫苗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较高;采用猪O型口蹄疫VP1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分别对使用上述两种口蹄疫疫苗免疫21d后的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免疫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用猪O型口蹄疫VP1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阳性合格率达到92.50%,免疫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免疫合格率为35.83%,说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1.
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TT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细胞增殖反应是宿主T细胞识别病原的结果,也是宿主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便于检测猪群在病原感染或者疫苗免疫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应用MTT法建立了体外检测猪外周血T细胞增殖反应的研究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然后利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不同的生长特性(贴壁与否),弃掉贴壁的单核细胞,获得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PBL中T细胞所占比例达到了80%以上。应用MTT法分析了非特异性刺激物刀豆蛋白A(ConA)的浓度和细胞培养密度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ConA的工作浓度为5 μg/mL、细胞培养密度为2×106/mL时T细胞的增殖反应最强烈。本研究所建立的猪外周血T细胞增殖反应检测法可以为研究猪针对病原或疫苗的细胞免疫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动物接种疫苗后免疫抗体效价是评价免疫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区域内群体免疫屏障稳固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提高免疫抗体效价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流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在重大动物强制免疫效果评价工作中,藏系羊口蹄疫免疫抗体疫效价整体不高,2019-2021年兽医实验室采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检测羊血清样品2 541份、2 786份、2 980份,但每批次检测的血清样品整体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在55%~75%之间,这与上级部门要求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藏系羊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效价不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解决我市藏系羊口蹄疫防控中免疫抗体疫效价整体不高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保障我市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感染性克隆疫苗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蹄疫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流行与发生。开展新型口蹄疫疫苗的研究一直是口蹄疫防制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传统疫苗所存在的诸多缺点 ,人们先后研制开发了口蹄疫的第二代基因工程苗和第三代基因疫苗 ,这些新型疫苗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显示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文章着重讨论了在感染性 c DNA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类新型基因疫苗—感染性克隆疫苗及其发展前景。感染性克隆疫苗不仅继承了以往基因疫苗的许多优点 ,而且克服了其表达量低 ,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注射口蹄疫疫苗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头种公牛,并采其精液进行检测,用比较方法研究。[结果]注射双价灭活疫苗前精液量6.8ml,鲜精活率70%,精液密度17.3亿/mL,冻后活率39.7%冻精数414.8剂,精子畸形率14.2%。注射双价疫苗之后精液量4.3 mL,鲜精活率6.5%,精液密度12.7亿/mL,冻后活率34.8%冻精数162.3剂,精子畸形率18%。[结论]注射疫苗后,种公牛的精液品质也随之下降,精液量、精子密度和原精活率注射后较注射前极显著降低,认为注射口蹄疫疫苗对种公牛的精液品质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饲养条件、环境相似的妊娠期黑白花奶牛和萨福克羊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一次性颈部肌注,一组分头、臀两点、早晚2次肌注,两组注射剂量相同。免疫接种后,对两组临床观察7d,每隔10d采血一次,每组30份,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妊娠牛羊一次性免疫注射免疫应激反应的发生率远高于分点多次注射,而免疫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动物源型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口蹄疫依然在全球多个区域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着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为有效遏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该病最有效、经济、关键的策略。但是基层动物防疫员在给牛羊注射口蹄疫疫苗时偶尔有免疫副反应现象发生,给部分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给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力。本文分析了牛羊口蹄疫疫苗免疫副反应的产生原因、临床症状、救治及预防措施,给基层一线从事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独使用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剂30℃、26℃灭活以及二乙烯亚胺-甲醛(BEI-FA)联合灭活3种方法对悬浮培养生产的猪口蹄疫O型ZK/93病毒液进行灭活,考察和评价各种方法对该毒株146S的影响及灭活安全性。根据对3批口蹄疫病毒灭活后检测结果来看,单独使用BEI 26℃灭活方法虽然对146S的损失率小,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未经过大量试验证实及确认之前不应使用。而经BEI-FA联合灭活方法获得的抗原安全性检验符合规定,但该方法对口蹄疫抗原146S的损失率较高,不宜推广和使用。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用BEI灭活剂30℃灭活28 h仍是最佳的灭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3种猪口蹄疫O型油乳灭活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将91头51日龄四元杂交猪随机分为7组(13头/组),除1组作为健康对照组外,AA、BB及CC分别为A、B及C 3种油乳灭活疫苗的二次免疫组,AAA、BBB及CCC为上述3种疫苗的3次免疫组,在首免或二免后4周加强免疫,采用阻断ELISA方法检测首免后2、4、6、8、10及12周(WPI)特异性抗体的阻断率。研究结果表明,在8WPI,AA、BB及CC组抗体阻断率达到峰值,分别为60.1%、39.0%及45.2%,随后抗体水平迅速下降,在12WPI,AA、BB及CC组抗体阻断率分别降至19.7%、25.2%及31.0%;AAA、BBB及CCC组疫苗免疫的6组在8WPI后抗体阻断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2WPI,AAA、BBB及CCC组抗体阻断率分别为46.3%、48.1%及50.1%,且在10~12WPI抗体阳性率始终维持在46%以上;综上,6组疫苗免疫效果的次序为AA>CCC>BBB>CC>AAA>BB。  相似文献   

19.
A single step RT-PCR was tested for detec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and immunoenzymatic determination of amplified products in a microplate hybridization assay. Inactivated reference strains (ELISA antigen) of all seven serotypes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test.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elected from two different genomic regions coding for RNA polymerase and VP1 protein, respectively. The RT-PCR used to amplify the polymerase gene specific RNA detected FMDV strains A, C, O, Asial and SAT1,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fragments obtained was confirmed with a specific internal biotin-labelled capture probe.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VP1 genome region, two sets of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used. One primer pair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erotypes A, C, O and Asial and a second one for serotypes SAT1, SAT2, SAT3. The specific probe enabled the detection of all the amplified products in a PCR ELISA test. By comparison with antigen ELISA, the PCR ELISA method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smaller amounts of FMDV in the inactivated material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to inactivated antigens offers a good alternative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and optimizing a sensitiv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FMDV in laboratories that are not allowed to work with viable FMDV.  相似文献   

20.
将猪O型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VP0、VP1、VP3基因,通过SUMO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获得大小为55、48和40 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分别以纯化的SUMO-VP0、SUMO-VP1、SUMO-VP3蛋白为抗原建立了FMD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200份田间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SUMO-VP0-ELISA、SUMO-VP1-ELISA、SUMO-VP3-ELISA检测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