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典型崩岗发育区的实地调查和局部钻探研究,探讨了深厚风化壳形成的地质成因.结果表明:构造活动历史是崩岗区形成深厚风化壳的主导因素;构造活动影响崩岗侵蚀动力势能以及各断块遭受侵蚀的历史;侵蚀动力势能和侵蚀历史确定了崩岗发育之前风化壳的厚度.当构造运动条件适合时,岩石的构造节理不发育的区域也可以形成深厚风化壳.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的分布及其环境背景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崩岗是华南地区分布最普通、发育旺盛和危害最严重的侵蚀类型。本就崩岗侵蚀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崩岗发育程度大致与华南海岸线相平行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主要在花岗岩类母质残积物上发生。花岗岩地质年龄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年轻,但残积红土发育的强度却是相应增强的,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厚,双峰型暴雨的覆盖范围与崩岗严重侵蚀区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赣南山地丘陵区崩岗侵蚀阶段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的一种重要的侵蚀类型,在江西赣南风化花岗岩山地丘陵区发育得相当普遍.根据崩岗形成特点,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即网状细沟阶段、阶梯沟阶段、深沟阶段和崩岗扩展阶段.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厚松散的花岗岩风化物是崩岗的物质基础;暴雨径流和土体自重是崩岗发育的主要动力;地质作用和岩体节理结构可引起抗蚀力的减低;地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成为崩岗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衰减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明  丁树文  蔡崇法  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34-5537,5581
根据崩岗侵蚀区红土发育于花岗岩且受干湿变化影响显著的性质,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5种干湿效应水平(风干48 h、风干24 h、自然含水率、浸水30 s和浸水60 s)崩岗侵蚀区岩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影响岩土抗剪强度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干湿变化呈非线性衰减趋势;在风干阶段影响抗剪强度前3个主要因素大小依次为塑性指数游离氧化铁黏粒含量,主要受裂隙性影响,而在增湿阶段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干密度水溶性盐黏粒含量,基质吸力是控制抗剪强度衰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花岗岩崩岗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崩岗侵蚀是中国南方花岗岩区特有的常见的水土流失形式。这种水土流失不仅侵蚀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危害十分严重,而且治理难度大,被称为当今"生态溃疡"。崩岗治理措施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三种。根据崩岗治理措施的搭配与治理主要目的的不同,通过各地实地调查归纳,分析总结崩岗综合治理模式为生态型治理、经济型治理和综合型治理三大治理模式。生态型崩岗治理主要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辅助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达到减弱侵蚀强度,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注重崩岗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型崩岗治理是通过高强度的削坡整平,建立适合工业开发的园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综合型崩岗治理是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采取各类有效水保措施、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调节功能时,还有所产出,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崩岗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模式的崩岗治理,以实现综合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崩岗是南方花岗岩地区侵蚀最为剧烈、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文章以资兴市崩岗治理为例,依据固沙防冲、分类治理、防治结合的技术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南方花岗岩地区崩岗治理按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总结了各种措施的效果及特点:一是整治速度快;二是整治投资省;三是水土保持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崩岗是华南花岗岩红壤区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而广东省的崩岗侵蚀隐患最为突出。选择广东省崩岗侵蚀典型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崩岗侵蚀区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烘20 min、烘10 min、自然含水量、浸30 s和水分饱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土体强度影响显著,当土壤含水率在15%时,对应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指标均出现峰值;黏聚力c指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内摩擦角φ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抗剪强度指标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呈非线性衰减,因此在评价崩岗稳定程度时,可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和抗剪强度指标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花岗岩区最主要的侵蚀类型,造成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农田沙化严重,土壤质量下降。开展崩岗侵蚀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能够拓宽对崩岗侵蚀对农田质量危害的认识以及为沙化农田质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湖北省通城县不同崩岗侵蚀影响程度下(强影响区、弱影响区、无影响区)的水田、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等级评价方法评价不同崩岗侵蚀影响程度下农田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水田和旱地的砾石、沙粒含量均表现为强影响区弱影响区无影响区,粉粒和黏粒含量则表现相反,而土壤的容重则呈现不规律的变化,旱地的饱和导水率相对高于水田的;不同影响区水田和旱地土壤均呈不同程度的酸性,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表现为无影响区弱影响区强影响区,但受耕作年限以及种植作物的影响,旱地则表现为无影响区强影响区弱影响区。不同影响区农田受崩岗侵蚀影响等级系数H、物理性质等级系数F、化学肥力性质等级系数P以及农田质量等级系数A总体上均表现为无影响区弱影响区强影响区。系数值越大,表明农田受崩岗侵蚀影响程度越小,说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与结论能较好地反映出农田受崩岗侵蚀影响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四重效益链,提出了依据主体效益、可量化、客观性构建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指标集,弱化主观性强的社会效益指标思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崩岗侵蚀治理多重效益指标体系的特征,建议采用以客观赋权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体现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通过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构建,以期为崩岗治理效益评估和崩岗治理技术体系集成提供依据,推动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实现国家"十三五"水土保持治理目标,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会对洪积扇农田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有关文献报道较少。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后,会破坏水利设施、沙化土壤、恶化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环境影响3个方面阐述崩岗侵蚀对洪积扇农田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为截流拦沙,林草措施为构建生物保护屏障,农业措施包括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搭配使用上述措施可以改善洪积扇农田,减少崩岗侵蚀危害,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展崩岗洪积扇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为崩岗洪积扇区农田质量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崩岗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崩岗的形成、危害、分布范围、分布区域,分析了崩岗侵蚀综合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崩岗综合治理及进行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式,为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为典型丘陵红壤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导致易发生水土流失。该文综述了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从崩岗、山地茶园、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紫色土侵蚀区等四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并分别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条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华南崩岗侵蚀区现有各阶段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程,土壤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崩岗侵蚀地区植被恢复过程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的过程,也是土壤养分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定的土壤条件对应相应的植被类型,在红壤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重建的群落必须与侵蚀地土壤环境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区域水系与崩岗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叠加图层,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探讨了南方典型崩岗区(安溪县龙门镇)水系和崩岗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域一级河流两侧斜坡几乎没有崩岗,二级河流两侧斜坡仅有少量崩岗发育,三级河流及其支流两侧和源头沟谷斜坡崩岗强烈发育.导致不同级别河流水系崩岗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一、二级河流长期处于侧向侵蚀状态中,其两...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梳理和化解崩岗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本文依托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地方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方主体在崩岗开发治理工作中的策略选择与演化方向,并基于福建省安溪县典型崩岗开发治理的调研,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集体配合的策略组合可实现多主体协同的崩岗开发治理。利好政策、附加效益、其他投资收益对崩岗开发治理博弈系统演化影响显著,与单纯加大利好政策引导力度相比,增加附加效益更能促进地方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村集体对崩岗开发治理的配合意愿除了受到生态惩罚的影响,崩岗侵蚀造成损失的客观现实也存在一定的作用。最后,为缓解崩岗开发治理主体的冲突和促进多主体协同治理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崩岗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定位调查并建立崩岗GIS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南方崩岗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岩性、土壤、地形、降雨、气温等自然因子对崩岗分布数量的影响分析,确定中国南方崩岗主要分布在年均降雨量为1 300~2 000mm、年均气温为15~22℃、海拔500m以下的花岗岩红壤丘陵区。  相似文献   

17.
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将崩岗侵蚀区治理改造为工业开发区的模式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构建崩岗治理收益分配机制时应考虑生态环境补偿问题。本文从分析开发区式崩岗治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出发,在传统Shapley值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补偿因子”进行修正优化。结果显示,处于弱势群体的村集体在崩岗侵蚀区改造为工业开发区过程中面临失去生计来源和社会保障等威胁,引入生态补偿对于建立更合理公平的收益分配方式,达到社会经济效益最优、生态影响最小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鄂东南崩岗洪积扇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情况、有机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索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规律,不仅有利于农业用地规划,也为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山区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运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通城县杨垄小流域崩岗洪积扇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定水田和旱地两种洪积扇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洪积扇农田扇顶、扇中、扇缘以及对照4个区域测定其土壤物理性质,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崩岗对洪积扇农田的影响规律。【结果】崩岗侵蚀导致洪积扇农田土壤严重沙化,土壤结构性恶化。洪积扇农田土壤粗颗粒物质(砾石和砂粒)平均比对照区多75.89%,土壤细颗粒物质(粉粒和黏粒)平均比对照区减少39.13%。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洪积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比对照区减少58.70%;容重增大,相对对照区平均增加0.25 g·cm-3;土壤孔隙度均小于对照区,饱和持水性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对照区。同时,沿着洪积扇扇缘到扇顶,土壤砾石和砂粒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而粉粒和黏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随之增大,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性能也逐渐减弱,有机质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容重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7**),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性和土壤持水特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土壤持水特性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非毛管孔隙度与各物理性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各粒级大小与土壤容重、土壤持水性指标、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崩岗侵蚀发生后,洪积扇农田以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土壤容重、孔隙度以及持水性能为代表的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严重。此外,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存在空间分异规律,离扇顶越近,土壤物理结构性越差。洪积扇农田土壤指标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土壤颗粒组成和其他物理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改良洪积扇土壤从土壤颗粒方面入手是可行的,如采取客土法和深耕法可有效改良被侵蚀的土壤结构。研究结果为明确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提供了依据,为改良崩岗洪积扇土壤结构性奠定了基础,对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植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分布特点,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不同群落类型,所得结果与定性分类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是适用于严重侵蚀地植被分类的,同时发现现存代表植物群落、生境具有显的次生、早生和退化特性,现在的优势植物群落是退化形的相对稳定的次和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