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土地优化结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对开发区进行土地优化结构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林—农生产系统中,农作物的选择是提高土地资源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瓜类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瓜类作物平均收益为5032.94元/(hm2·a);粮食作物平均为2480.40元/(hm2·a),前者是后者的2.03倍。种植番茄和甜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分别为5070.00元/(hm2·a)和4095.00元/(hm2·a)。②小麦套种玉米收益比单种小麦和玉米分别提高37.0%和22.2%;1粮+复种结构的经济效益比套种结构平均提高73.75%。③试区各类用地不尽合理,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场、农地所占比例分别是:49.5%、11.9%、3.5%、35.1%。根据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的约束条件,各类用地比例应分别调整为28.52%、12.11%、33.06%、26.32%。调整后人均年产值可达9208.94元。 相似文献
2.
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钰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4):187-192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环山,形成我国最大的内陆干旱荒漠区,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53%。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改变绿洲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经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探索出一套适合干旱荒漠地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继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8(4):68-75
本文采用地学遥感分析、地学常规分析、地学相关分析和生态调查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地区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荒漠人工绿洲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乌兰布和荒漠东北边缘人工绿洲内和荒漠对照区各小气候因子连续12年的同步观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全面定量分析了防护森体系不同时期的小气候效应及变化规律,评价结果表明,绿洲防护要体系对各气象因子有前显的影响,特别是降低风速,抑制蒸发,提高空气湿度等方面尤为突出,综合小气候效应明显,12年间效益值增加了0.746,增长率为31%,绿洲防护林体系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各时期不同,从综合效益值来看,初 相似文献
5.
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近200篇国内外文献,对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的营建、树种选择、配置模式、灌溉历程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新疆绿洲防护林树种选择、配置模式的发展方向,以及改用节水灌溉后防护林体系地表水文发生的改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示:新疆大规模的绿洲防护林营建历史悠久,始于20世纪50年代;新疆绿洲防护林树种选择由单一化向多林种转变,配置也由单一化的"宽林带、大网格"模式向乔、灌、草结合,形成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层次的"窄林带、小网格"模式;大水漫灌、沟灌、串畦淹灌等传统的防护林灌溉方式被微滴灌所代替后,使防护林地表水文发生变化,所以提倡西北干旱区不该大力推广微滴灌技术,而应有所限制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徐德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4):193-200
本文根据和田地区农田防扩林体系的实际观测资料,论述了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对改善绿洲小气候,尤其是对减弱大风风速,改善绿洲水份与热量状况,提高绿洲生态与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绿洲防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防护林林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统计并计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防护林林下植物共有33种,主要以农田杂草为主;(2)研究区防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紫穗槐林为最高,沙棘、沙枣林和柽柳林次之,杨树林和榆树林最小;(3)高郁闭度的乔木防护林对林下植物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林下植物多样性低,中等郁闭度的乔木防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高,而灌木防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均匀性都比较高,多样性在不同郁闭度下差异不大。文中旨在了解干旱区不同防护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现状,为该地区防护林建设和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和沙地东北缘不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农田防护林带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效应和水热效应(温度和湿度)等[1]。因此,选取了风速、风向、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气象因子,对6种不同配置的防护林的作用范围内小气候观测数据与对照区数据的差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行的1榆树(Ulmus pumila L.)+2新疆杨(P.alba var.pyrami-dalis)+1榆树(Ulmus pumila L.)配置防护效果最明显;8行小美旱杨(P.popularis)、1榆树+2旱柳(Salixmat-sudana Koidz)+1榆树、4旱柳+4小美旱杨次之;2行箭杆杨(P.nigra var.thevestina)、2行加拿大杨(P.cana-densis)的防护效果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采用多目标规划的方法,构建了洛浦县绿洲防护林体系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模型优化结果扩大造林面积,调整林种比例,进行林网结构优化及树种优化等,结果使资源结构优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民勤沙井子绿洲边缘区防护林景观结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防护林学原理 ,经 GIS系统的数据处理 ,对沙井子绿洲边缘区防护林体系的组成、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 ,并对该区的防护林体系景观布局进行了综合评价 ,提出在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方法及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总结统计数据以及半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前后农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他们的响应情况.调查表明,南部农区实行禁牧政策,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短期内农户收入下降.北部牧区的禁牧以及移民搬迁政策,对牧民近期内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经济区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绿洲及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绿洲城镇群经济区及其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划分该带为四个绿洲群城镇经济区,并论述了它们的开发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开发对策与举措。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1995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景观要素图斑,得出图斑的数量、周长、面积等特征,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计算研究地区的景观指数,通过对景观指数的分析,揭示该地区沙漠化现状及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1%;植被盖度小于30%的较严重沙漠化土地从1995年到2000年以61.0hm2/年的速度扩展;景观破碎度变大,反映出入类活动对景观的干预作用不断增强;沙漠化景观要素的形状指数变化表现出内、缘比变大,不利于沙漠化土地的自然恢复。研究地区沙漠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综合防护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综合防护体系包括:公路沙害快速治理和沙源控制技术及耐风沙植被建植技术。阻沙带、固沙带改变了风沙流结构,降低了输沙强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起到了削弱风速,阻截流沙,控制沙丘前移,保持地表稳定的作用;建立稳定的耐风沙植被是持久固沙和生物防护的核心;首次大规模使用“固沙网”专利技术产品用于公路快速固沙保苗,实践证明采用固沙网与柳条立式沙障的组合固沙技术对于快速固沙和植被恢复的作用更加显著;并提出了公路沙害快速治理技术体系与配套的技术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3年投入产出比为1∶2.6,通过公路沙害治理工程的实施,稳定防护10年的经济总收益为4.67亿元;如将挖方路堑段砂质陡坡用植物固沙措施代替传统石砌护面墙技术推广至其它工程,效益更为显著。该项目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操作性强,能快速有效治理荒漠化地区公路沙害,总结出了沙区公路、铁路沙害的治理模式,对于我国荒漠化治理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平凉地区为陕甘宁接壤区典型地区 ,对于其发展潜力从区位、资源、地缘人文、地缘生态等方面做出评价 ,也分析了发展的限制因子。认为平凉地区具有发展成为次一级市场中心的可能。给出了适合本区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并且提出相应的产业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沙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彰武县柳河流域忙海林子村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该区域风沙土6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由于几乎无植被覆盖,各类生物少,酶活性普遍处于最低水平,应采取措施改良;河滩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易被河水冲刷,酶活性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由于耕种会影响泄洪,因此,河滩地不适合开垦为耕地;非河滩耕地酶活性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由于耕作、收割等,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降低了酶活性,可适度休耕;天然草地酶活性基本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天然草地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风沙土酶活性;林地酶活性普遍处于最高水平,说明种植杨树对改善风沙土酶活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效应与农户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1999年实施的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文中以文献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黄土丘陵区特别是陕北安塞县,生态建设对其植被恢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析了农户对生态建设的认知与响应。研究认为,生态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域的植被恢复,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得到了农户的积极... 相似文献
19.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其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磴口县1970年~2000年31年的风沙天气发生日数资料和1977~2000年24年防护林建设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分析了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1970~1985年沙尘发生日数相对较高,1985年以后明显下降;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在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期最高,在不同建设阶段各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是第三阶段各指标下降幅度可达73.0~94.0%。方差分析表明四个阶段沙尘天气差异极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风沙天气指标(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防护林指标(防护林面积、防护林林木蓄积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期扬沙、沙尘暴与大风日数的比值变化明显,说明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了其对沙尘天气的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生态灌木蒙古莸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饲料型优良生态灌木—蒙古莸的分布与生物学和林学特性,以及其快繁技术、饲用与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了蒙古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