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了29个杂交水稻组合亲本间(18个不育系和11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29个亲本所配组合(47个)的F1表现,研究了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9*),而与其他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说明功能基因标记有可能应用于杂交水稻杂种优势预测,但得到的相关系数偏小,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水稻种植遍及全省各市 ,按自然条件分为 4个区 9个亚区 ,就其分布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合理调整品种布局 ,优化品种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膜隔离层育秧与水稻机插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机插秧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从选地做床、床土及种子准备、覆膜材料准备、适时播种等方面探讨了地膜隔离层育秧技术,强调采用地膜隔离层育秧,插秧前要用切刀把秧床分割成方形秧片,以便于与插秧机匹配。另外介绍了机械插秧技术流程,机插秧要安排好播种期,确保够秧龄时能够及时插秧。  相似文献   

4.
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核酸数据库中检索到的75个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作为探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有31个与结瘤素基因具有同源性的基因,与相应的结瘤素基因比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至少在35%以上。这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 enod40、蔗糖合成酶基因和Rab基因与水稻中对应的同源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直向同源基因,可能来自于共同的祖先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受根瘤器官形成的需求而发生变异。然而,另有44个豆科结瘤素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未显示有同源性基因的存在,这些结瘤素基因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水稻中缺少了这些豆科结瘤素基因,导致水稻不能结瘤固氮。  相似文献   

5.
籼型水稻中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布及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11个主效稻瘟病抗性(R)基因(Pi2、Piz-t、Pi9、Pi54、Pik-m、Pid3、Pib、Pit、Pi5、Ptr和Pita)的分子标记对48个常规稻、15个不育系和129个杂交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均为35.42%,Pib、Pi2、Piz-t、Pit的分布频率介于20.0%~30.0%之间,其余均在15%以下;在不育系中,Pita的分布频率为40.0%,其余均在20%以下;杂交稻中,Pita、Pib、Pi54、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在40.31%~55.04%之间,其余均在20%以下;Pita在各个品系中均广泛存在,频率介于35.42%~51.16%。田间抗性评价表明,R基因较多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性。综上所述,在参试的水稻材料中,不育系中存在抗性基因较少,所有类型材料中广谱抗性基因分布较少,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提高稻瘟病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水稻雄性不育及育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基因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概述了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经典遗传鉴定、分子标记定位、克隆以及稻瘟病抗性基因与无毒基因的互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花粉漂移距离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Bar68-1及其杂种香125s/Bar68-1为花粉源,探讨了转基因水稻的花粉漂移距离和漂移频率,结果表明:在花粉源大(667 m2)、花粉受体为可育植株时转基因水稻的最大花粉漂移距离<30 m,最大漂移频率0.295%;当花粉源小(4 m2)、花粉受体为部分可育的两系不育系时,最大花粉漂移距离<9 m,最大漂移频率4.518%.因此,通常情况下,转基因水稻向正常可育的栽培稻转移基因的可能性小.另据分析,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转移基因的可能性极低;湖南和江西栽培稻向普通野生稻转移基因的可能性小,两广和海南地区需要采取距离和障碍隔离防止栽培稻向普通野生稻转移基因.  相似文献   

9.
水稻雪禾矮早矮秆基因定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云南稻种矮源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sd-s (t)与20个已知矮秆基因以及与2个标记基因gh-1和st-t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d-s(t)与d-2、d-3、d-6、d-7、d-10、d-11、d-14、d-17、d-18h、d-19、d-27、d-30、 d-35、d-42 、d-47、d-51、d-52 等19个矮秆基因为非等位关系,而与d-1可能为复等位关系。建议将sd-s(t)命名为 d-1x。 该复等位基因系列的显隐关系为+>d-1x>d-1. 在第VI+IX连锁群上的d-1x与gh-1的交换值为33%±5.6%,与st-2的交换值为23%±6.1% gh-1与st-2的 的交换值为48%±4.7%,即d-1x位于gh-1和st-2两个标记基因之间。  相似文献   

10.
筛网作为控制基因漂移的物理隔离屏障早已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然而一直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供选择。因此,本研究使用筛网作为隔离措施,研究南繁地区转基因玉米基因漂移距离的控制条件,研究期为2 a,分别在2个南繁季节和2个南繁地点进行。结果显示:在基因漂移阈值为0.1%的条件下,250目的筛网在高度高于种植的玉米2.5 m时,可有效地将花粉漂移距离控制在20~30 m,大大缩短了转基因玉米安全监管规定的隔离距离,这对于农用土地越来越少的南繁基地是非常有利的。本研究结果也可适用于南繁地区常规玉米制种过程的基因漂移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998年以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新组合大量涌现,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优质高产初步协调,两系杂交稻育种稳步发展,粳型杂交稻育种有所突破.提出了加强抗病性和抗逆性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水稻品种的粒重及其与主要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十五”期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的946个(次)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分析表明,华南早籼中大粒、中粒、中小粒品种各占30%左右;华南晚籼以中小粒、中粒品种为主;长江流域早籼、中籼分别是中粒、中大粒品种占绝大多数,晚籼和晚粳均以中大粒、中粒品种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华南早、晚籼品种的千粒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但长江流域各类型品种的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稻瘟病抗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内在相关性。长江流域中籼和晚粳品种的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其它各类型品种的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今后高产育种、品质育种中各类型品种的理想千粒重指标。  相似文献   

13.
南方稻区超级杂交中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稻区的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回顾了中国南方稻区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南方水稻区试优良水稻品种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南方水稻国家区试组织了华南早籼组、华南晚籼组、早籼早中熟组、早籼迟熟组、中籼迟熟组 (A、B组 )、晚籼早熟组、晚籼中迟熟组和双季晚粳组9个熟组的区试及华南早籼组、早籼中迟熟组、中籼迟熟组、晚籼早熟组和晚籼中迟熟组5个熟组的生产试验 ,供试品种 (组合 )76个 ,试验点次151个。经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和区试年会讨论 ,以下8个品种在1~2年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比较突出 ,已推荐全国审定。1.优优122籼型杂交组合 ,广东农科院水稻所选育。该组合经过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 ,表现早熟 ,高产稳产 ,适应性广 ,…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胁迫,以高温胁迫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为评价指标,对40个华南优质稻品种材料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材料间耐热性与产量潜力存在显著差异;N22、黄华占、HQ5、桂1025、广恢998、金香糯的耐热性强,粤晶丝苗2号、SH14、力源占2号、柳沙油占202、玉桂占的耐热性为中等,OM4900、882H、93-11等为高温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机械穴播种植方式对华南双季稻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4):34-36
为了研究机械穴播技术对华南双季水稻的适应性,分析机械穴播种植方式产量的稳定性,2010—2011年,在华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采用玉香油占和培杂泰丰为研究材料,比较研究了人工插秧、机械插秧、人工撒播和机械穴播4种种植方式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机械穴播的水稻产量与机械插秧和人工插秧相当或增产,且明显高于人工撒播方式;机械穴播方式的收获指数最高;机械穴播方式下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一定优势。通过不同季别和不同品种开展的不同种植方式比较研究,表明机械化穴播种植方式高产稳产,在华南双季稻生产中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异及增产潜力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有近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1980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发展水稻生产和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尽管从籼粳交常规育种、株型改良和优势利用等途径培育出不少 高产水稻品种,但根本上未能提高水稻实际产量。  相似文献   

18.
南方粳稻生产与发展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劲等 《中国稻米》2014,(1):5-11
发展粳稻生产是我国稻作生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南方稻区粳稻生产概况,分析了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南方粳稻发展对策,最后总结了南方粳稻生产发展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两优 2 186是福建省稻麦所用SE2 1S与明恢 86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米质优 ,生育期适中 ,稻瘟病抗性较强 ,其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 ,制种产量高、质量好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为了使良法与良种配套推广 ,根据福建省水稻联合区域试验结果 ,近二年各地的试种表现 ,栽培试验及苗情观察资料等 ,我们整理编制了本规程。1 特征特性优质稻两优 2 186属于基本营养生长型。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138d左右 ,比汕优 6 3短 5~ 7d ;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 12 5~ 12 8d ,比汕优 6 3短 2~3d ;在闽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 14 …  相似文献   

20.
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华东等地区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而湖北一直未有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报道。然而,2009年和2010年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孝感、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水稻矮缩减产的现象。经过症状观察、dsRNA电泳图谱分析、RT-PCR等方法,诊断该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说明该病毒已经随介体昆虫白背飞虱从我国南方传播至中部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