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甘草离体培养物中总黄酮提取和测定工艺进行优化,以建立在室内筛选高产细胞系和试管苗株系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对提取液、浸泡时间、提取温度等进行优化;【结果】将样品以75%甲醇浸泡6h后在32℃下超声提取两次,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加样回收率为95.3%~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1.61%。测得甘草初代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为0.0012%~0.05%,子叶愈伤组织调控后含量高达0.08%,试管苗中总黄酮含量为1.04%~1.31%,移栽后高达4.5%。【结论】此工艺准确度较高、稳定性好、简便可行,为优良细胞系的筛选和试管苗的早期鉴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的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较弱,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30a,脲酶活性增加33%~213%,磷酸酶活性增加275%~394%,蔗糖酶活性增加70%~210%,纤维素酶活性增加24%~48%,过氧化氢酶增加32%~96%,多酚氧化酶降低23%~29%,淀粉酶变化规律不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其生物特性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也不同。相关性分析说明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因子相关性相对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化学氮肥(N)、有机肥(M)、有机肥和氮肥配施(NM)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SOC、T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为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土壤碳氮比(C:N)和TP含量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春小麦产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下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春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SOC、TN、C:P、N:P和C:N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产量与T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在黄土高原丘陵区,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煤矿开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为扰动区的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运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测定并计算长河流域内0~20、20~40、40~60 cm深度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有机质等指标,对煤矿开采对土壤理化性质扰动的统计变化规律、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扰动区与未扰动区对比,(1)从平均值变化结果来看,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增大,孔隙度、粉粒、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减小,其中容重在0~20 cm和砂粒在0~60 cm处显著增大(P0.05),孔隙度在0~20 cm、有机质在0~40 cm和粉粒在0~60 cm处显著减小(P0.05),其他各层没有显著变化。(2)煤矿开采导致孔隙度和容重的空间依赖度减弱;煤矿开采使砂粒、粉粒、粘粒和有机质的空间依赖性得到增强,其中0~20 cm处的砂粒和0~60 cm处的有机质由中等空间依赖变为强空间依赖。(3)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在3个土层空间分布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长河两侧土壤理化性质含量高低分布较为明显。煤炭开采对土壤的破坏分为显性破坏和隐性破坏,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地表产生的沉陷和裂缝会致使土壤板结,改变地表形态,促进土壤空气与大气空气交换,从而使扰动区内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研究发现扰动区和未扰动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差异,为小流域采煤扰动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及其成因提供一定的系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探讨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郑州市及郊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采用RS和GP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市及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988年至2002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是-25.71%,-31.21%,-39.20%,-30.46%,-57.59 %,148.35%,91.72,50.87%,-16.93%,-56.44%。1988—2002年,郑州市城市、居民点、交通用地不断增加,而水浇地、旱地、菜地等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导致土壤生产功能与土壤生态功能、承载功能相互转换,大量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土壤资源演变成承载功能;【结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生,必然导致大量的土壤生态功能将会永久消失,将会产生一系列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同,淹水条件下厌气性细菌数量高于其他灌溉模式的数量,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以及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以浅、湿、干间歇灌溉的最高,原因是由于该灌溉模式的土壤湿度适于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0-45cm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影响各不同,在不同耕作方式中以深松25-35cm效果最为明显;深松处理的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深松处理比对照玉米增产0.06~3.13%,但是增产幅度不是很明显。深松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起到蓄水保墒作用,提高产量。以深松35cm+旋耕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传统覆膜耕作造成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下降、地膜残留过多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覆膜免耕与禾豆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优化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支撑。田间试验于2013—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设置传统耕作覆膜(CT)、覆膜免耕(NT) 2种耕作措施;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 3种种植模式,2019年和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0~3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在NT与CT处理间存显著差异,NT较CT≥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2.02%~7.76%、MWD提高19.4%~26.0%、土壤容重降低1.31%~1.57%、总孔隙度增加1.97%~2.28%;(2)NT处理下,不同种植模式间存在显著差异,M//P分别较P和M处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12.60%~20.11%和7.05%~11.55%,MWD分别较P和M处理增加9.61%~12.44%和4.01%~8.01%,土壤...  相似文献   

9.
以大丰30为实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67500株/ 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置(60cm*60cm,50cm*70cm、40cm*80cm、30cm*90cm和20cm*100cm),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雌雄穗开花间隔(ASI)、千粒重、穗粒数、总穗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下,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总穗数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ASI的变异系数在4.33%-12.50%。各处理的ASI、穗粒数和产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但千粒重和总穗数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行距配置为40cm*80cm时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较短,穗粒数较多,产量又达到了最高水平,为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穗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对小麦蛋白质及其组分和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扬花前3天至乳熟期间,温度对小麦籽粒总蛋白质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对蛋白质组分影响较大,低温有利于清蛋白的形成,高温有利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形成;同时试验还表明低温条件下小麦茎杆总蛋白含量高于高温培养下的茎杆含量;不同培养温度对小麦结实率和粒重也有影响,小麦1.2小花和整穗可见花结实率随温度增高而上升,到2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96.36%和72.11%,百粒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74013.另外本试验还对受温度影响的13个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可以压缩为3个因子,因子1可以命名为产量因子,决定总变异的48.045 4%,因子2和因子3可合称为蛋白质组分和粒重因子决定总变异的51.9546%.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作为研究的基本指标,分别探究了安定区不同林型下群落稳定性和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从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来看,应选择适生树种及合理的配置体系以提高物种多样性,进而促进群落的稳定;从对各植物种的生物量定量分析来看,山桃、柠条生物量,尤其是枯落物生物量较高,可以发挥其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养分,蓄水保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对比分析3种不同退耕还林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土壤容重平均值排序:沙棘林(1.17 g/cm 3)<榆树林(1.24 g/cm 3)<柠条林(1.26 g/cm 3)<封育草地(1.61 g/cm 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排序:沙棘林(55.29%)>榆树林(52.55%)>柠条林(51.93%)>封育草地(38.85%);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排序:沙棘林(3.191%)>柠条林(3.128%)>榆树林(2.804%)>封育草地(2.536%)。退耕还林实施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作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沙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99年与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并结合当地土地部门的统计材料,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前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客观评价安定区退耕前后的生态环境动态走势。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由1999年占总面积的20.24%降低到2007年占总面积的9.76%,林地面积由22.45%提高到38.86%;农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林地和草地,林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草地,草地的主要转化类型由低覆盖型向高覆盖型转变。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旨在为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贵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133-138
摘要:本文在系统调查环京津贫困地区31县退耕、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贫困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也未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解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文章进而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和反贫困措施相结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南药-橡胶林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对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筛选最优的南药-橡胶复合种植模式奠定数据基础。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法,对海南省儋州市三种南药-橡胶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益智-橡胶、葛根-橡胶和砂仁-橡胶)的土壤含水量、pH 值、有机质、总N、碱解N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比较。三种南药-橡胶林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对 7个胶林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PCA分析还表明,砂仁-橡胶和葛根-橡胶是较优的南药-橡胶林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其明显改善了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金琴路160号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下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物理质量。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连续夏绿豆-冬小麦(MB-WW,T1)、2年夏玉米-冬小麦+2年夏绿豆-冬小麦(2 a SC-WW+2 a MB-WW,T2)及连续夏休闲-冬小麦(SF-WW,T3) 3种种植制度,分析实施第3和4年的土壤物理质量,以探索潜在的适宜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物理质量的种植制度。结果表明:T1处理下冬小麦收获后0~30 cm各土层毛管孔隙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9.20~28.49%和18.86~31.86%。此外T1处理夏播作物收获后,1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T2显著增加了6.37%,2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储水量较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7%和4.70%。相较于T3,冬小麦和夏播作物收获后T1和T2处理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偏离值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对土壤物理质量有一定的改善,采用连续夏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可能是改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潜在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进行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探讨木薯最佳的地膜覆盖方式。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土壤保水力、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木薯产都有比对照高,不同盖膜方式的增产效果不同。单行盖膜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双行盖膜。可见,木薯地膜覆盖栽培以单行盖膜方式,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最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