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7~2019年在阿拉善荒漠区的过度放牧区和轮牧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五趾跳鼠种群进行监测,并应用最小凸多边形法研究其巢区变化。结果表明:雄性五趾跳鼠巢区面积大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五趾跳鼠平均巢区面积表现出夏季(1085.56±676.93m2)>春季(856.47±779.40m2)>秋季(834.42±793.56m2)的趋势,季节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五趾跳鼠平均巢区面积在过牧区为1084.82±873.44m2,轮牧区为766.15±585.15m2,过牧区显著大于轮牧区(P<0.05)。五趾跳鼠的巢区主要受季节、放牧方式及栖息地食物资源影响。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既是动物适应栖息地环境条件的自然选择结果,也是影响动物活动的全部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本研究以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典型夜行性优势鼠种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在阿拉善荒漠区设置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三趾跳鼠的活动进行监测,揭示其活动模式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趾跳鼠选择栖息于空旷的区域中,不同性别的三趾跳鼠存在着时间生态位的分化,雌性三趾跳鼠和雄性三趾跳鼠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种内竞争。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学鉴定法鉴定啮齿动物胃内含物,研究对栖息于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五趾跳鼠的食性。结果表明:1.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强的择食性,放牧制度对该特性影响不显著;五趾跳鼠在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植物性食物组成相似度为0.71~0.88,采食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是冷蒿、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2.在植被条件较差时,连续放牧会促使五趾跳鼠更多地刨食植物根系,对草地的危害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放牧制度对五趾跳鼠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鉴定法鉴定啮齿动物胃内含物,研究对栖息于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五趾跳鼠的食性.结果表明:1.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强的择食性,放牧制度对该特性影响不显著;五趾跳鼠在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植物性食物组成相似度为0.71~0.88,采食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是冷蒿、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2.在植被条件较差时,连续放牧会促使五趾跳鼠更多地刨食植物根系,对草地的危害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选择与其栖息地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日苏  苏和  武晓东 《草地学报》2009,17(3):383-388
2001年7-9月,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捕获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107只,将其中60只鼠胃内容物对比已知植物表皮的显徽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植物性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植物性食物占其食物量的95%以上;五趾跳鼠具有较固定的觅食策略,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明显的择食性,在同一时间段内与栖息地植被群落组成的变化无明显的关联性,虽然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两种栖息地之间的植被组成有极大的差异,但是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在两种栖息地之间差异不大,相似性指数为0.71~0.88。五趾跳鼠经常采食的植物种类有冷蒿(Arternisia frigida Willd.)、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L.) Schrad.)、阿尔泰紫菀(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Griseb.)Hon-d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 Host)、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Roshev.)Ohwi)、葱属植物(Allium spp.)、猪毛菜(Salsolacollina Pall.)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等。  相似文献   

6.
2002-2010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采用铗日法对禁牧区和轮牧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和年间变动规律,同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种群预测.结果表明,9年共捕获子午沙鼠2 360只,占总捕获量的39.68%,说明子午沙鼠为该地区的优势鼠种.在轮牧区...  相似文献   

7.
1997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对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日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鼠日能量收支均表现为夏季低,春秋两季高。单位体重日能量收支与其体重呈极显著的负次幂相关,其关系式为:日能量收支(Jg-1d-1)=2432.3×体重(g)-0446。以平均日代谢率为基础的日能量收支实测值与Grodzinski等(1975)经验模型的期望值接近,而与Nagy(1994)经验模型的期望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通过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新疆伊犁草甸和干旱两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自然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无芒雀麦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在两种生境中均以最低的两个龄级占优势。种群生殖分蘖株有3个龄级,营养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均有4个龄级;根茎分蘖节最多繁殖4个世代,最多可存活5个生长季。种群的分蘖株数量、芽数量和根茎长度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冬性苗数量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营养分蘖株和冬性苗数量为1龄>2龄>3龄>4龄,芽数量为0龄>1龄>2龄>3龄。两种生境下,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等构件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9.
对阿拉善荒漠区3种多浆旱生植物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白刺Nitraria sibirica体内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Na 含量最高,还原糖的含量最低,其余介于两者之间,并随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总含量的排序为:白刺>红砂>刺蓬.渗透调节物质对渗透调节的贡献平均趋势分别为:地上部分Na > K > Mg2 > Ca2 >可溶性总糖>脯氨酸>还原糖,地下部分Na > K > Ca2 >可溶性总糖>Mg2 >脯氨酸>还原糖,其中以Na 对渗透调节的贡献最大.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基本趋势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总含量平均地上部分为地下部分的2.5倍.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两种草甸地表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1月-2004年7月运用涡度相关法技术研究青藏高原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SWM)和藏嵩草(Kobresia humilis)沼泽化草甸(SRM)的地表通量。结果表明:二者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中感热通量以4月最大,1月最小,而潜热通量则以5月最大;感热通量随着季节的变动而显著变化,在相同月份中沼泽化草甸白天最大值大于灌丛草甸,日变化振幅比灌丛草甸强;白天潜热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和波动强度因季节不同而各异,在非生长季节白天最大值在13-15h,日波动较弱,生长季节最大值在12h,日波动较强;高寒草甸地表湍流通量与温度间存在着线性关系;不同季节感热通量: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而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各异,在1月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在4和10月,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在7月二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星星草地上部6种元素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晶  孙国荣  阎秀峰 《草地学报》2001,9(3):213-217
研究星星草人工草地地上部N、P、K、Na、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器官和不同株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元素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K>N>P>Na>Ca>Mg。其中K、N、P、Na和Mg随着生育期的进程含量递减,而Ca在生育后期变化较小。供试元素积累量及积累速率的季节动态与生物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先升后降。在开花期后元素和干物质开始向根部运输。N在穗中最多,P、Ca、Mg在叶中最多,而K和Na则主要分布在茎中。近地面和茎的最上部元素含量相对较少。开花期为星星草最适合的收获期。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18.5±1.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64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为三阶段肥育法:20~50kg,50~80kg,80~120kg;试验组为五段肥育法:20~35kg,35~50kg,50~70kg,70~90kg,90~120kg。研究两种阶段肥育法对商品肉猪...  相似文献   

13.
李彦忠  高峰 《草业科学》2012,29(11):1778-1784
沙打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害虫是其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其中沙打旺小食心虫(Crapholita shadawana)(卷蛾科)和沙打旺黑潜蝇(Melanagromyza adsurgenis)(潜蝇科)为重要的蛀秆害虫。本研究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8月或9月以及在2005年5月(返青后期)、6月(拔节期)和8月(开花初期)调查了甘肃环县4个年份(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建植的沙打旺草地上此两虫的发生规律,发现其发生与年份、草地年龄和季节有关,两虫分别为害3龄以上(含3龄)和8龄以下(含8龄)沙打旺,植株被害率分别为20.0%~100.0%和52.0%~100.0%,其中2005年发生最普遍,植株被害率均为100%。虫口数量随年份变化,其中在年龄最大(1998年建植)和最小(2003年建植)的草地上,沙打旺小食心虫在2006年时的百枝虫量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两年,而在其他年龄的草地上则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年,3年中最高达65.8头·百枝-1(即65.8%的枝条受害,1998年建植2004年数据);沙打旺黑潜蝇在2006年时在年龄最小草地上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份,在年龄最大草地上则显著低于(P<0.05)其他年份,3年中最高达38.8头·百枝-1(即38.8%的枝条受害,2000年建植2004年数据)。基于4个年度建植的草地在调查年份中年龄与百枝虫量的关系可知,总体上,两虫的虫口数量均随着草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度有波动),分别于7龄和8龄时达到高峰,此后随着草地的衰退而急剧下降。在同一年份的不同生长季节,两虫均于6月开始为害(5月时未见发生),但沙打旺小食心在6月时仅出现在年龄最大草地,在各龄草地上8月的百枝虫量显著(P<0.05)高于6月,而沙打旺黑潜蝇6月时百枝虫量已达最大值,除年龄最小草地外均显著(P<0.05)高于8月。在同一枝中未发现2种害虫,也未发现2头或2头以上的同一害虫。受害枝条外观与未危害枝条无明显差异,故剖茎观察虫体、虫洞和虫粪是判别枝条是否受害的主要方法。甘肃省为此两虫的新分布省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100 mg·kg-1砷(As)胁迫下,一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生长情况以及老叶、功能叶、新叶、茎、根系5个部位As吸收特征及其与茎叶营养元素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年生黑麦草As耐性优于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和根长分别只降低13.3%和3.3%,两种黑麦草5部位干重都呈现降低趋势,但多年生黑麦草老叶和一年生黑麦草根系未达显著水平。两种黑麦草不同部位As分配均表现为根系>老叶>茎>功能叶>幼叶,且多年生黑麦草对As的吸收能力优于一年生黑麦草;茎叶对N、P、K 3种元素的吸收均呈现新叶>功能叶>老叶,对Ca、Mg、Mn 3种元素的吸收则呈现老叶>功能叶>新叶;植物体内As与Mg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营养元素相关性在两种黑麦草不同部位间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5.
陈金慧  马慧燕  陈煜  何禾 《草业学报》2022,31(2):88-100
五爪金龙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强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其入侵机制与化感作用间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通过模拟自然条件下五爪金龙挥发和淋溶两种途径的作用,发现这两种途径对三叶鬼针草和生菜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继而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树脂洗脱法分别收集这两种途径释放的物质,并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分析各自成分。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叶片挥发物被检测出18种萜烯类化合物,其中石竹烯(28.17%),β-罗勒烯(16.59%),α-蒎烯(13.65%)和β-柏木烯(9.43%)相对含量较多。淋溶水主要为酚酸类,肉桂酸(39.21%),琥珀酸(15.15%),丙酸(11.12%)及月桂酸(9.38%)相对含量居于前四。在定量得出上述主要物质实际浓度后,进一步处理受试植物发现,淋溶途径释放的肉桂酸和月桂酸显著抑制两种受体植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率,丙酸和琥珀酸则对两种受体植物大部分指标无显著影响。此外,4种主要叶片挥发物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β-柏木烯和石竹烯的作用明显强于α-蒎烯和β-罗勒烯。综上所述,挥发与淋溶是五爪金龙重要的化感效应作用途径,它们分别产生以萜烯及酚酸类为代表的物质,且这两类物质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能形成抑制,但不同物质对受体植物的抑制程度显著不同。由此可见外来植物五爪金龙产生的化感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并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物质则对其化感作用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松嫩草地中五脉山黧豆、野豌豆这两种广泛分布的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布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五脉山黧豆地上生物量分布的最大值为286.25g/m,最小为51.73g/m,野豌豆的最大地上生物量分布为494.77g/m,最小为61.19g/m。两种豆科植物种群聚集水平主要在100~200g/m 和100~300g/m。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密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低豆科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更大,而高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幅度较小。与野豌豆相比,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五脉山黧豆生物量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51.73和61.19g/m 是五脉山黧豆和野豌豆在群落中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两种豆科植物的生态性状可能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促进作用,且单位质量的五脉山黧豆较野豌豆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更强;土壤盐碱程度不会或至少不会单独构成对两种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磷可能是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之一。这个研究为在本区内保护和发展这两种豆科植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