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柞蚕蛹卵巢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选择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机械分散法和胰酶消化法,分别选取MGM-448、Grace、TC-100等3种培养基进行柞蚕蛹卵巢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在2个月的原代细胞培养期间,机械分散法获得的培养物在MGM-448培养基中贴壁效果好,细胞健康且生长旺盛;而在Grace和TC-100培养基中,细胞虽能贴壁,但生长较缓慢。胰酶消化法分散细胞的效果好,但在3种培养基中的细胞会出现轻微损伤而影响活力。综上认为,柞蚕蛹卵巢原代细胞的最佳培养方法为机械分散法,最佳培养基为MGM-448。  相似文献   

2.
柞蚕卵巢细胞原代培养及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柞蚕卵巢细胞采用原代培养法,经6—7天形成细胞单层。对培养2周以上的细胞单层,进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试验,经2—3天可见部分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约半月感染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3.
对柞蚕蛹卵巢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原代培养出现细胞聚集中心,生长良好的卵巢原代培养细胞一般在1—2个月由可以形成细胞单层进入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多为圆形上皮样细胞,并以哑铃状、棱形及分枝伸展的方式进行增殖。其原代培养20天以上的单层细胞对同源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很敏感。病毒接种3—4天后,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病变现象,5—6天后,大部分细胞核内形典型的多角体,8天以后核内多角体成熟,致使细胞破裂而释放到培养基中。而且感染后的细胞培养物回接蛹体和原代细胞仍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5.
6.
PK15细胞在多种兽用疫苗的研究和生产中被广泛培养。在生产中培养生长状态良好的PK15细胞,是生产优质疫苗的前提。随着疫苗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迭代,细胞培养的方式也不断增加,目前常见的培养方式有方瓶、转瓶、生物反应器等。为了给生产制定更加优化的培养策略,本文探讨了PK15细胞在方瓶、转瓶、生物反应器三种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分析每次细胞培养前的分种密度、培养72 h细胞密度、细胞增长倍数并观察24 h、48 h、72 h的细胞状态,确定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就对于细胞生长繁殖而言,无论哪种培养方法,该细胞均能很好生长。培养72 h,就细胞增长倍数而言,各培养系统有所区别,表现为方瓶倍增为10~30倍,转瓶为5~10倍,生物反应器为8~12倍。  相似文献   

7.
对15批用低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与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进行口蹄疫病毒增殖培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在FMDV增埴指标上,LD50和TCID50无明显差别;低血清培养基比常规培养基病变时间短1h.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无血清培养基为基础培养液,旨在探求小鼠ES细胞条件培养液(ESCCM)和2种不同饲养层对绵羊类ES细胞分离、克隆效率的影响.绵羊内细胞团从胚胎中分离得到后,分别以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和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SEF)为饲养层进行培养.结果在MEF饲养层上,绵羊类ES细胞在ESCCM新培养系统中可稳定传至第10代,而使用基础培养液最多传至5代.而在SEF饲养层上,绵羊类ES细胞在ESCCM新培养系统中仅能传至3代.表明使用ESCCM和MEF能促进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和克隆.对类ES细胞进行核型分析、AKP染色及体外分化能力检测,证实所分离的类ES细胞符合ES细胞的主要特征,而且发现这些类ES细胞可以表达胚胎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Nanog.结果表明,ESCCM可显著提高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克隆效率,原因可能是小鼠ES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分泌某些重要的细胞因子,从而达到促进绵羊ES细胞增殖的作用.且MEF比SEF更适合于绵羊类ES细胞的分离和传代.  相似文献   

9.
用从废弃猪肉里提取的复合氨基酸配制的S1640细胞培养基,进行了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并与从国外进口的RPMI1640和国产1640细胞培养基作了比较.细胞遗传学指标检测的结果表明,S1640和日本、美国RPMI1640细胞培养基的细胞培养结果基本一样,而与国产干粉1640存在显著性差异,比国产干粉1640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11.
以自然光处理为对照,采用不同光照时长与光照强度的日光灯照射河南一化性柞蚕品种豫大1号和辽宁二化性柞蚕品种沈黄1号的蚕茧,探讨不同光照处理对柞蚕蛹滞育解除的影响以及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海藻糖和糖原的代谢变化。结果表明,400 lx、17 h/d的光照组合对豫大1号的滞育解除效果最好,羽化高峰期时间最早,校正羽化率为80.0%;沈黄1号在260 lx、17 h/d的光照条件下达到最高校正羽化率(89.9%),400 lx、17 h/d为羽化高峰期最早的光照组合。日光灯照射下,豫大1号的平均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低9.1百分点,羽化持续时间长19.16 d,但2种柞蚕蛹都在光照处理50 d左右达到羽化高峰期;自然光照射下,豫大1号的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的羽化率高9.4百分点。无论是在17 h/d日光灯照射还是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豫大1号和沈黄1号滞育蛹的海藻糖含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豫大1号滞育蛹在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在17 h/d日光灯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沈黄1号滞育蛹的糖原含量在17 h/d日光灯照射和自然光照射下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糖类物质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可以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柞蚕寄生线虫的致病机制,明确线虫在柞蚕体内完成寄生生活史的生理生化调控机制。检测柞蚕5龄幼虫被线虫寄生后其生长发育速度、血淋巴营养物质含量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线虫寄生6~11 d,其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血淋巴总糖、海藻糖含量短暂性升高,随后便急剧下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性升高,甘油酯含量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被寄生12~15 d,柞蚕摄食量升高、体质量增加,中肠蛋白酶活性升高,而血淋巴中总糖含量、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甘油酯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是线虫迅速生长的时期,蚕体营养物质被线虫大量消耗;被寄生15 d后摄食量急剧下降,血淋巴中能源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线虫寄生柞蚕幼虫后与寄主形成营养竞争关系,造成蚕体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消化能力减弱、生长发育迟缓。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线虫对柞蚕的致病机制以及利用索科线虫进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对柞蚕杂交组合8821×四青、8822×青6号的6个世代材料,对柞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茧重转化率的基因作用复杂,不符合加-显性遗传模型,存在着基因互作,且显性互作大于显性效应,使茧重转化率增加;茧层生产率的基因作用符合简单的加-显性遗传模型,显性效应为正值,使茧层生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六七十年代曾一度在山区着力发展柞蚕放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因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经济收益等不相适应,而未获成功。本文就此进行了历史资料的记述。  相似文献   

15.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柞蚕全茧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茧量性状是柞蚕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选择全茧量有显著差异的2个柞蚕品系582(P1)、宽青(P2)为亲本,通过对P1、P2及F1和F2作4家系世代联合分析,研究柞蚕全茧量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全茧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作用和性别上的差异,雌性个体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雄性个体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雌、雄个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49.01%和24.35%,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3%和26.47%。柞蚕育种对全茧量的选择应依据性别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雌个体应强化早期选择;雄个体需多代连续选择,并强化后续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养基对小鼠黄体细胞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未性成熟的雌性小鼠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适当的时间摘取小鼠卵巢进行卵巢黄体细胞的体外培养,培养用液为含10%血清的DMEM和含10%血清的RPMI 1640。结果发现,用前者培养的细胞在形态、规则程度和数量上都优于后者,为小鼠黄体细胞体外培养液的选择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取矮脚油鸡7日龄胚胎作为试验材料,用MEM、全培养基和PBS 3种不同的液体对鸡胚组织进行保存,同时在不同保存温度条件下按不同保存时间梯度,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对细胞的保存液变化,细胞形态、细胞生长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样品保存条件对细胞体外培养和细胞系构建的影响。结果发现,4 ℃保存的组织块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室温保存;无论在4 ℃或常温,基础培养基保存的组织块培养效果明显优于保存液,全培养基效果最好。常温保存48 h以内3种保存液培养效果差别甚微,48 h后培养效果均急剧下降,96 h后保存在PBS中的组织失活,未长出细胞。本研究结果为建立细胞系采集样品的保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红叶病在燕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对甘肃中部地区的12份田间栽培燕麦材料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红叶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测定了燕麦成熟期的种子产量、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红叶病的发病严重度与燕麦生育时期相关,各供试材料从抽穗期开始发病,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不断加重,乳熟期发病最为严重,平均严重度在3.26~4.70之间。灌浆期的病害严重度与燕麦种子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781),也与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所有供试材料中,Rigdon发病较轻,种子产量最高(3652.78kg/hm^2),综合表现最好;479次之;青永久237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