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田间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明确苜蓿品种与受害指数、虫口密度,以及苜蓿株高与虫口密度的关系,作者在第2、3茬苜蓿的营养生长期和初花期对单株蓟马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第3茬苜蓿初花期的受害级别、株高进行了调查,用平均受害指数和模糊聚类法比较了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分析了平均虫口密度与苜蓿株高及受害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有虫株率均达100%,不同品种单株平均虫口密度范围为3.15~8.55头/株。以受害指数法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性,抗性最高的品种为Brarlfa 53HQ,最感虫的品种为5S43;用模糊聚类法得出抗性最强的品种为Baralfa 421Q,感虫的品种包括5S43;虽然两种比较结果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的趋势趋于一致,模糊聚类法考虑的因素较多,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其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单株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和株高关系表明,它们均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113.2563+53.6489x)/x,与株高的曲线方程为y=x/(-0.0104+0.0230x),经χ2检验,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均很好。  相似文献   

2.
40个苜蓿品种(系)对蓟马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受害指数为标准,在兰州对来自国内外40个苜蓿品种(品系)进行了田间抗蓟马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为主,占田间蓟马混合种群数量的80%以上。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品系)的受害指数分布范围为65.89%~88.03%,受害指数在70%以下的有天水、Super7、L287、Eureka和豫县;天水苜蓿抗性最强,受害指数最小,为65.89%,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准葛尔受害指数最高,为88.03%。对不同品种苜蓿的受害指数与株高和虫口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受害程度与株高及虫量无关。同时,本研究也提出了田间苜蓿受蓟马为害的测定标准及抗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8个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不同密度成虫为害后的抗性表现,并从株高、分枝数及产量损失率3个方面测定,以揭示各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以及苜蓿抗蓟马研究的最适接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各苜蓿品种植株的为害指数明显上升,M8和HA-3苜蓿均表现为抗牛角花齿蓟马,Ja苜蓿表现为高感蓟马,其他苜蓿品种处于中等水平;产量损失率M8、HA-3最低,Ja最高,在株高和分枝方面呈现相同规律;研究表明M8、HA-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最高,Ja苜蓿的耐害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施磷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施磷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以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设0,6,12,18(P2O5) g/m2等4个磷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磷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植株磷含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植株的磷含量增加,受害指数均明显降低,株高、产量及叶片含水量增加,茎叶比下降;植株磷含量、叶片的含水量均与苜蓿的受害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但第2茬植株磷含量与苜蓿的受害指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茎叶比与苜蓿的受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同磷水平处理下,第1茬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均显著低于甘农3号(P<0.05);第2茬在12(P2O5) g/m2和18(P2O5) g/m2处理下,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与甘农3号差异不显著(P>0.05);施磷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磷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磷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生长性能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大田条件下,通过施磷管理来提高感虫苜蓿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12(P2O5) g/m2是本试验中最经济有效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钾量对苜蓿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钾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并研究相关生理变化,本试验以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设0、6、9、12、15 (K2O) g/m2等5个钾浓度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钾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叶片钾含量、产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在苜蓿第二茬中,随着钾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老叶和心叶的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升高,产量显著增加(P<0.05);受害指数均显著降低,且受害指数均在K2水平下最低,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47.60%和46.11%;在第三茬中,甘农3号和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产量、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第二茬相似,受害指数在K2水平下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30.78%和23.27%。第二茬和第三茬中,在低于9 (K2O) g/m2施钾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高于12 (K2O) g/m2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钾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尤其是可溶性糖和淀粉)及生长性能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施钾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钾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因此,通过施钾管理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9 (K2O) g/m2是本试验中最经济有效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为害指数法,对宁夏地区主栽的2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室内蓟马抗性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主,占混合种群数量的75%,室内试虫群体结构与大田相仿。结果表明:供试26个苜蓿品种中,先行者、甘农9号、WL298HQ、耐盐之星、三得利5个品种的为害指数小于25.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而皇后、盐宝、阿迪娜、WL354HQ 4个品种为害指数大于40.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同时从株高、分枝数及干草产量等方面对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蓟马为害后,抗性较强的苜蓿品种其株高绝对增长率、分枝相对增长率及干草产量损失率均高于抗性较弱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筛选扦插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虫口密度牛角花齿蓟马若虫持续为害后苜蓿的受害指数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的受害指数均升高,但R-1的受害指数显著低于I-1(P0.05);受害后,R-1和I-1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在7头/枝条压力下,株高分别下降了33.44%和36.90%,茎粗分别下降了18.64%和28.98%,节间长分别下降了21.64%和23.60%,叶面积分别下降了23.39%和37.91%;受害后,R-1和I-1的节间数均显著持续增加,在5头/枝条压力下分别增加了29.85%和37.78%;在低虫口压力下,R-1和I-1的单株生物量显著上升,在高虫口压力下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说明R-1、I-1在牛角花齿蓟马低虫口密度为害下产生补偿生长,在高虫口密度下表现为不足补偿。此次试验表明,抗蓟马无性系R-1受害后的各项生长指标和补偿生长能力均优于感蓟马无性系I-1。  相似文献   

8.
以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初孵若虫为试虫,在苜蓿三叶期和六叶期,接入蓟马若虫任其为害,5d后取样测定苜蓿植株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三叶期受害后下降,六叶期受害后升高。在三叶期和六叶期,抗性品种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虫品种和高感品种;各苜蓿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在三叶期和六叶期受害后均显著升高,感虫品种植株体内积累的丙二醛的量显著高于抗虫品种。可能是抗虫品种体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推迟或蓟马为害诱导植株产生的防御性化学物质刺激了植株的酶促反应,从而增强了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持续危害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大田生长特性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田单株筛选、扦插扩繁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以相邻苜蓿田自然发生的牛角花齿蓟马作为虫源,于第2茬苜蓿生长期间测定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健康株和受害株的生长指标及各指标损失率。结果表明:R-1、I-1无性系受蓟马危害后,株丛的自然高度、绝对高度、再生速率、节间长、茎粗、叶面积、叶片干重、茎秆干重...  相似文献   

10.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大田蓟马为害评价基础上,对10个不同苜蓿Medicaco sativa抗性品种进行了室内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后,不同抗级品种间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Ta和TS苜蓿的增幅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抗级品种,感虫品种S和DB苜蓿的增加量最低.说明总酚、游离脯氨酸与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相关,或具有诱导抗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株高和分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角花齿蓟马是我国北方为害苜蓿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与质量,在室内研究了田间筛选出的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Ta、TS、GN1、DF、Lak和G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为害在株高增长上具有耐害性,S、DB、XJ、Sa苜蓿在株高生长方面耐害性差;在分枝方面,GN1、Ta、XJ、DF、G3苜蓿表现出较强的耐害性。综合去虫后30d各苜蓿品种的相对株高和分枝生长结果得出,Ta、GN1、DF、G3和XJ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具有生产意义上的耐害性。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5,23(1):143-150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抗性生理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1, 3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升高,在高虫口密度(5, 7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SOD, GPX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各接虫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均下降,且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过程中,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可溶性蛋白的减少量、游离脯氨酸的增加量及CAT活性的下降速率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SOD, GPX活性的升高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下其SOD, GPX活性持续升高而表现为抗蓟马,I-1无性系对蓟马为害的诱导抗性反应滞后于R-1无性系而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13.
桑品种对桑蓟马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不同品种桑蓟马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桑品种之间对桑蓟马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蚕专4号和湖桑7号的抗性最强,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容易受害.桑蓟马在枝条上的分布情况是第4叶明显多于第8叶.5~9月桑蓟马在田间的发生受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高温干旱有利于桑蓟马的发生,阴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夏伐和化学防治是影响桑蓟马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以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株高和干草产量随着茬次的增加而降低,但品种间各茬次存在差异;生长季内3茬的苜蓿株高和干草产量WL 323和三得利表现最好。各品种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第2、3茬高于第1茬,尤其是第2茬明显高于第1茬、第3茬,而粗纤维含量则相反;而品种间在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方面则是三得利和WL 323表现最好。综合几项指标,三得利和WL 323在绿洲区表现特征最好,阿尔冈金表现不佳。从不同品种各茬次生产经济性状综合来看,第2茬的效应最好,可见,第2茬苜蓿是获得理想苜蓿干草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施钾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叶茎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与苜蓿抗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网室盆栽条件下,评价不同钾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并测定了叶茎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施钾后,苜蓿的受害指数下降,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及其根冠比均升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各钾水平下苜蓿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0 d时最高,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5 d时最高,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各器官中淀粉含量均持续增加;可溶性糖的叶茎比在受害10 d时最高,淀粉的叶茎比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根冠比均持续升高。施钾提高了苜蓿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调控其在苜蓿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甘农9号’抗性表现较‘甘农3号’好,本试验中最适施钾量为0.6 g·(10 kg)-1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10个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2007年的田间试验,对国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了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北京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并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0个苜蓿品种中6年平均年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干草产量分别为13.9t/hm2、13.8t/hm2、13.6t/hm2;不同茬次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茬产量最高,占年总产量的32%以上,第4茬产量最低,占年总产量的百分比不足18%,第2茬和第3茬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对年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不同年份之间的年株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2年各品种年株高最低,2007年最高;10个品种间的年株高没有显著差异,牧歌的年株高始终位居前5位。综合6年的结果,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  相似文献   

18.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蚜虫抗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11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对以苜蓿斑蚜为主的复合蚜虫种群的田间和室内抗性鉴定研究,田间结果表明:德宝、甘农3号、德福、阿尔冈金、中苜1号、三得利、WL232、X0010属于高抗;室内结果显示:甘农3号、X0010、金黄后、猎人河、中苜1号、陇东、阿尔冈金、德福属于高抗。综合分析表明,苜蓿抗蚜性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不同的苜蓿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在苗期与成株期有很大的差异;国外育成的抗蚜品种在兰州市的抗性级别基本与国外测定的抗性级别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9.
苜蓿斑蚜对三个苜蓿品种幼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HA-3(高抗)、甘农三号(中抗)和Hunter River(低抗)3种不同抗蚜苜蓿品种受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为害幼苗初期植株叶片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斑蚜为害后,3个苜蓿品种的SOD、POD、PPO的活性都显著上升,且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苜蓿品种之间的SOD、POD、PPO活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虽然HA-3苜蓿正常植株的SOD活性较高,但由于甘农三号苜蓿受蚜虫胁迫后SOD活性增长量大,使蚜虫胁迫植株的SOD活性与HA-3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OD和PPO的活性在3个苜蓿品种正常植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受蚜虫胁迫后,HA-3苜蓿的POD和PPO活性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次之,Hunter River苜蓿较低;3个苜蓿品种SOD、POD、PPO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此研究对苜蓿抗蚜品种的选育及对蚜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引进15个不同秋眠级别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郑州地区测定其生长第1年和第2年的鲜草产量、株高、叶茎比、营养成分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分析评价不同秋眠级别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秋眠和半秋眠苜蓿的鲜草产量高于非秋眠苜蓿,每年刈割5次,所有品种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第5茬。2)从产量和品质角度考虑, 秋眠级数为3的苜蓿王(Alfaking)、WL-324和秋眠级数为5的射手(Archer)最适合中原地区。因此郑州地区在苜蓿的育种和引种工作中,应主要考虑秋眠和半秋眠的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