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区,危害毛竹、刚竹、慈竹、淡竹等,是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危害竹叶,初孵幼虫体长1.5~2.5mm,灰黑色,体毛疏而长;老熟幼虫20~25mm,体灰褐色,被黄色和黑色长毛。食性较单一,大发生时,不但将当年竹叶食尽,使竹节  相似文献   

2.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危害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被害竹林虽能萌发新叶,但严重影响出笋、材质,甚至使竹株枯死.2002年7月中旬,祁门县红光村发生刚竹毒蛾危害,爆发成灾速度快,几天时间,竹林一片枯黄,形同火烧,66亩竹林的竹叶被食70%,林内成虫与幼虫世代重叠,以2、3代幼虫危害最盛.山洼地极易爆发成灾.  相似文献   

3.
刚竹毒蛾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南平西芹毛竹林防治和不防治标准地长期跟踪调查,采用Lloyd方法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刚竹毒蛾种群(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在林间的空间格局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刚竹毒蛾高密度下虫口趋于均匀分布,各世代种群聚集程度与虫口密度负相关,各代成虫产卵、低龄幼虫活动分散、高龄幼虫扩散是空间格局变动的主要原因,反映为空间格局的扩散周期为40d、70d、20d。  相似文献   

4.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竹子的主要害虫。该虫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幼虫取食竹叶,成竹受害后严重影响发笋,并造成竹子材质变脆,降低竹材的使用价值。近几年在祁门县西武岭林场竹区时有发生,严重时将竹叶食尽,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刚竹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刚竹毒蛾在榕江县一年发生三代,以卵或1—2龄幼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孵化。以幼虫危害竹叶,猖獗时期竹叶被吃光,被害竹林生长衰退,竹笋减少、且细小,连续危害,可导致竹林死亡.  相似文献   

6.
根据张谷英镇多年的防治经验,从刚竹毒蛾的监测以及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营林措施控制等方面对该虫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为刚竹毒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苦参·烟碱烟剂防治刚竹毒蛾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是毛竹林一大害虫。对不同剂量的苦参·烟碱烟剂防治刚竹毒蛾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药量在15kg/hm^2时,对刚竹毒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达96%以上,可在刚竹毒蛾暴发时应用。  相似文献   

8.
刚竹毒蛾是为害毛竹林的重要害虫之一,为突发性害虫。为探寻其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于2015年在毛竹林中采用喷粉技术施用1.1%苦参碱粉剂,药剂用量为22.5kg/hm2,采用喷烟技术施放5%桉油精可溶液烟雾剂、烟碱·苦参碱烟雾剂、苦参碱烟雾剂,药剂用量均为750mL/hm2,对4龄前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2d,4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表明4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杀虫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刚竹毒蛾幼虫。试验结果可为生产上制定环保、经济、高效并与林区林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害虫防治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刚竹毒蛾是毛竹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时会引起竹林毁灭性灾害。该文介绍毛竹刚竹毒蛾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生规律,并总结刚竹毒蛾的分时段、分步骤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株白僵菌菌株规范化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并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将3株白僵菌菌株产品对刚竹毒蛾进行室内和林间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各菌株产品质量和毒力比较,Bpp菌株菌剂质量最好,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死亡率达96 1%~100%,LT50为3 96d,是所供试菌株产品中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的菌株,可作为开发生产刚竹毒蛾白僵菌菌剂产品的目的菌株。Bpp菌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高达2 725×1010个·g-1,平均孢子发芽率达98 6%,平均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2年在福建省沙县选用1.1%苦参碱粉剂22.5 kg.hm-2喷粉,烟碱.苦参碱烟雾剂、苦参碱烟雾剂各750 ml.hm-2喷烟的方法,对刚竹毒蛾3龄幼虫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 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药后3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5%以上,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这3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杀虫效果,可在刚竹毒蛾危害时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是毛竹的主要食叶害虫。据报道,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发生,严重时竹叶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 1981年,我们在闽清县上莲公社文革山林场毛竹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刚竹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虫以尾足倒挂在枝条上。1982年4-6月间,在上述竹林采集自然罹病死亡虫尸,进行分离、提纯与鉴定,确认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3.
采用森得保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两种生物农药在林间对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3-4龄幼虫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分别为94.6%和59.4%,前者极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结果表明:刚竹毒蛾在福建省1年发生3代,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中、下旬为第1代幼虫初孵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2代幼虫初孵化盛期,11月上旬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下旬以幼虫越冬。根据其生活史运用期证法可进行预测预报;应用“741”敌马和“741”DDV烟剂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刚竹毒蛾生活习性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竹毒蛾属(Pantana)。主要为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t H.deLehaie),在饥饿条件下,也取食其他竹叶。在我县石仓公社(北纬28°14’—28°25’,东经119°19’—119°34’)毛竹产区有久远的危害历史。它以幼虫取食竹叶。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结果表明 :刚竹毒蛾在福建省 1年发生 3代 ,越冬幼虫翌年 3月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为第 1代幼虫初孵高峰期 ,8月中、下旬为第 2代幼虫初孵化盛期 ,11月上旬开始出现第 3代幼虫 ,下旬以幼虫越冬。根据其生活史运用期证法可进行预测预报 ;应用“74 1”敌马和“74 1”DDV烟剂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刚竹毒蛾幼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无人机喷雾与人工喷雾在防治效果和成本上的差异,揭示植保无人机喷雾施药技术的优点,在福建邵武发生刚竹毒蛾为害的毛竹林建立试验区,选用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开展无人机喷雾和人工地面喷雾施药技术的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效显著好于人工喷雾,且在防治工效、人工费用和防治成本上均优于人工喷雾,表明植保无人机喷雾是一种便捷高效且节时、省力、降费的施药技术,可推广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刚竹毒蛾是我国南方毛竹产区新发生的害虫,以幼虫危害竹叶,大发生时会造成全林枯死。我们于1979~1996年对该虫的形态、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毛竹林的重要害虫,对毛竹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试验研究了诱捕器及黑光灯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漏斗诱捕器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船式诱捕器效果最差,十字诱捕器和挡板诱捕器居于中间,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刚竹毒蛾诱集量受天气的影响,晴天能够诱集到更多的成虫,天气情况与刚竹毒蛾的诱捕量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0.
刚竹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竹毒蛾属的害虫。1983年在湄潭地区中部的流河渡、湄江、双龙等公社的五个大队相继发生,危害面积达100余亩,往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且十分严重。虫害猖獗竹林面积达1000余亩,为了摸清刚竹毒蛾发生危害情况,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对此虫标本进行了鉴定,学名为(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现将该虫调查和观察的结果整理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