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辐照花粉对小麦×黑麦杂交结实率及杂种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核辐射对小麦异源遗传物质转移的作用和机理,以普通小麦中国春、J-11为母本,分别用5、9、15、30、50、100 G y的γ射线辐照黑麦AR 202散粉期穗子,并将其花粉授予普通小麦J-11和中国春,研究了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黑麦花粉对杂交结实率及杂种幼胚、胚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5~9 G y)γ射线下结实率略有提高;15~100 G y剂量时结实率随剂量增加逐渐下降。各种处理剂量的辐射对杂种幼胚和胚乳发育均有伤害作用,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成苗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对于J-11/AR 202组合而言,对照杂种含胚率100%,剂量5~9 G y处理时,降至96.5%~90.2%,剂量15~100 G y时,为84.3%~69.7%;对照幼胚培养成苗率93.3%,5~100 G y处理时,为90.0%~24.6%。在50~100 G y高剂量处理中国春×AR 202中,利用幼胚培养技术有5.9%~8.8%幼胚获发育成完整植株,这是常规靠种子繁殖难以获得的。说明将花粉辐照技术与幼胚拯救、花药培养技术有效结合,可能是快速获得突变体,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3.
以中国春为对照,将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均具有良好的杂交亲和性。LSD检验表明,除洋麦外,其余4个材料均与中国春具有相似的杂交亲和性,其基因型为kr1kr1kr2kr2;对杂种F1种子在大田直播条件下的成株率分析表明,蚂蚱头火麦×黑麦具有最高的成株率(26.67%);对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育性分析表明,5个供试材料与黑麦杂种F1代结实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中国春(0.078粒/穗),其中蚂蚱头火麦×黑麦F1具有最高的结实率(3.087)粒/穗);相关分析表明,亲和性和杂种F1种子生活力及育性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3和0.163。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利用小麦品种“中国春”-黑麦lmperial和“中国春”-大麦Betzes的整套标准二体添加系,以及黑麦-小麦单体添加系,对黑麦、大麦及小麦的乳酸脱氢酶(LDH)基因进行了染色定位研究。实验中采用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可用于进行LDH同功酶基因定位的酶带仅见于第二区中。结果发现黑麦的LDH同功酶基因Ldh-R1和Ldh-R2位于4R染色体上,大麦LDH同功酶基因Ldh-H1和Ldh-H2位于4H染色体上。由于所用的黑麦-小麦添加系并不成套,只有小麦LDH同功酶基因Ldh-B1被定位在4B染色体上。在供试的3种禾谷类作物中,LDH基因均被定位在第四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
Wilsoa(1876)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大麦族内属间杂交可能性的兴趣,他报导过一个合成小麦—黑麦杂种的成功事例。自此以后,植物育种家们便倾注于将两种或更多谷类作物的优良质地组合成为一个新型植物的可能性的探讨。这样的杂交成功实践,曾经Quincke(1940)在他力图把越冬性从黑麦转移到大麦上时阐述过。他说:“由于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一个六倍体小麦和两个四倍体冬小麦与17个冬黑麦近交系的杂种胚的分化和离体条件下杂种苗的形成,以及它们与结实率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用来产生51个小麦×黑麦杂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全蚀病衰退的治理与假单胞杆菌的抑制作用全蚀病的衰退(TAD)即连作小麦全蚀病严重度的自然降低和产量的相应提高(Shipfor;1975),50年前首先由英国的Glynne和美国的Fellow等(1934)提出,后来被全世界许多工作者的田间研究所证明。中国山东农民所称的全蚀病搬家,即指的是在一块地里全蚀病大发生一两次后即自然衰退,把家搬到另外的地里(唐,私人通迅)。全蚀病衰退是由于病原菌在土壤中受抑制的结果,Gerlagh(1968)称之为专化性抑制。Ger-lagh的专化性抑制和一般性抑制之间的区别为区分引起全蚀病衰退的抑制和发生在所有未消…  相似文献   

8.
引言Kasha和Kao(1970)与Kao和Kasha(1970)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二倍体球茎大麦与二倍体普通大麦的种间杂种F_1,由于选择性的排除了球茎大麦染色体的结果,大部分植株是“似普通大麦型”的单倍体。由上述两个种的四倍体之间杂交所获得的高频率双单倍体也同样证明了这一情况。而且,还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染色体排除的控制基因是在普通大麦方面(Kasha等1972;Ho和Kasha 1974;  相似文献   

9.
大麦(综述)     
大麦在世界谷物生产中,虽居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但其栽培的环境比哪一种都更为广泛.从分类学上说,目前一般认为,所有大麦都是一个种(Hordeum vugare L. emend. Bowden)这个种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穗子基本上只有六棱和二棱两种.六棱型的每节中央和两侧小花都是可育的;二棱型的只有中央小花可育.大麦还有野生植物或杂草的形状,  相似文献   

10.
十多年来,德国的Schlegel和Melz等人从进行黑麦改麦改良的目的出发,致力于将小麦染色体转入黑麦的工作,已获得具有10个小麦细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8个具有黑麦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这些附加系在形态上与黑麦基本相似,其生活力因胞质的不同;具有小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弱,分蘖少,结实性差;具有黑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分蘖性基本正常,结实性亦较好。在小麦染色体的传递性方面。两种胞质的附加系都表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德国的Schleyel和Melz等人从进行黑麦改良的目的出发,致力于将小麦染色体转入黑麦的工作,已获得具有10个小麦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8个具有黑麦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这些附加系在形态上与黑麦基本相似,其生活力因胞质的不同:具有小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弱,分蘖少,结实性差;具有黑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分蘖性基本正常,结实性亦较好。在小麦染色体的传递性方面,两种胞质的附加系都表现低频率。利用获得的附加系,定位了3个小麦基因:控制叶茎部紫色性状的基因Ra2和Ra3分别位于4B和6B上;控制过氧化氢酶的Catl位点位于4BL上;对Ph1基因在黑麦传递背景下的表达进行了研究,Ph1对黑麦染色体的配对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采用辐射手段进行了染色体的易位研究,将6BL易位到黑麦染色体组上,此项工作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染色体工程操作的一个新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将来自两个冬大麦栽培品种和一个春大麦杂交的试验系与耐黄矮病的几个大麦品种在接种与不接种下进行穴小区对比试验.成熟时,对植株的性状——越冬存活率、株高、有效分蘖及生物学产量——进行了考查.由于春性亲本越冬死亡,用上述性状无法将试验系与耐黄矮病的亲本进行比较,因此试验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这些试验系的耐黄矮病性:(1)植株所有性状在接种与不接种下有无差异;(2)由感染大麦黄矮病引起上述各性状降低百分数平均值作为病菌危害的评分.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日本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um L.)和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 L.)的四倍体无性系之间的配合力。为了改进小麦的杂交程序,研究了化学物质在小麦单倍体产生中对小麦配合力的特殊作用。测定了32个小麦品种,有22个是可配的、结实率10.4%-45.9%。这些可配品种在系谱上衍生自日本地方品种的杂交后代。用球茎大麦基因型作父本也极大地影响小麦品种“Fu—kuokomugi”的种子结实、结实率4.1%-50.0%。然而,当用球茎大麦最有希望的无性系授粉时,Haruhikari的不可配性乃无法得到令人满意地克服。在交杂程序上,随着授粉前应用2,4-D处理大大地提高了Fukuhokomugi的结实率,但似乎也不能有效地降低Haruhikari的不亲和性。这些研究结果证实,用可配的小麦基因型作为启动材料时,可以应用球茎大麦产生的单倍体的方法于改良小麦单倍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国利用常规杂交法已获得水稻×高粱(Guangyu等,1979)及水稻×小麦(Xihua等,1981)杂种,旨在获得水稻的大穗、多粒、高光效性状以及增强其抗旱性.对水稻×高粱杂种的形态学(Deming等,1975)、同功酶(Guangyu等,1980)、染色体和DNA(Guangyu等,1981)的研究已证实该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水稻×小麦杂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也证实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但有许多性状与双亲不同,可以认为属于Oryticum属Oryzoides种,其杂种为Oryticum Oryzoides(Jingquan和Yaolong,1980).  相似文献   

15.
从两个属间杂交组合(大麦×玉米和大麦×意大利黑麦草)获得大麦单倍体。在两个杂交组合中,为了获得大麦单倍体胚,授粉后进行2.4D处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大麦×玉米杂交组合中,证明了应用75ppm 2.4D溶液处理增加了胚分化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黑麦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开发R基因组特有的分子标记并绘制其遗传连锁图谱,选用1 343对冰草EST-SSR引物和786对小麦EST-SSR引物对新疆杂草黑麦和栽培黑麦(共计6份材料)的全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结果显示,有679对冰草EST-SSR引物能够扩出清晰的条带,占引物总数的50.6%;其中有187对引物在6份黑麦材料基因组中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性,占其引物总数的13.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1。有364对小麦EST-SSR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占其引物总数的46.3%;其中有135对引物在6份黑麦材料基因组中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占其引物总数的17.1%,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0。冰草EST-SSR引物在黑麦中的有效扩增效率高于小麦EST-SSR的有效扩增效率,但扩增多态性后者大于前者。两种来源引物扩增强带比率分别为51.8%和32.6%。结果表明小麦和冰草的EST-SSR引物均可用于黑麦基因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春为对照,将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均具有良好的杂交亲和性。LSD检验表明,除洋麦外,其余4个材料均与中国春具有相似的杂交亲和性,其基因型为kr1kr1kr2kr2;对杂种F1种子在大田直播条件下的成株率分析表明,蚂蚱头火麦×黑麦具有最高的成株率(26.67%);对要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育性分析表明,5个供试与黑麦杂种F1代结实率均不同  相似文献   

18.
植物体细胞组织的离体培养是生物技术中研究最早和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其它一些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它目前被广泛用于体细胞遗传等理论研究和农作物育种,实践。在农作物育种上,体细胞组织培养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作用:(1)创造遗传变异;(2)挽救边缘杂种胚;(3)扩大繁殖系数;(4)筛选细胞突变体;(s)保存稀有种质资源。大麦是较早开展组织培养研究的作物之一,早在1890年,Brown和Mortis在研究平谷类  相似文献   

19.
史前考古学的论证在近东考古文物中的大麦是比较丰富的。Aberg(1950)描述的撒哈拉金字塔中的大麦,大约在纪元前3000年的第三王朝时就有了。这是一个外稃薄,且有皱纹的六棱大麦。在Cilicia的Mersin,发现有可能是纪元前五十世纪末期或四十世纪初期的大麦。据Bell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两个亲本表型相似,则杂交后代产生超亲个体的可能性较大。利用杂种优势、亲缘系数、分子标记可直接鉴定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主要是确定7个硬粒红色春小麦材料DNA多态性的范围,研究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多样性和以亲缘系数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的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与这7个亲本双列杂交下F1表型的关系。亲本及F1代播种在3个环境条件不同物点上。对籽 粒产量,粒重及蛋白南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所有成对亲本组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