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通过调查,云南省的混农林业类型归纳为6大类型,林粮间作型、果农间作型、林果混种型、材药间作型、林肥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根据一定的分区原则,将云南省的混农林业划分为9个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北部中山山源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西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高原盆湖混农林业区,滇东南岩溶山源混农林业区,保南中山宽谷混农林业,滇南边缘中低山混农林业区,干热河谷混农林业区,并对各分区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宜发展的混农林业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云南竹类植物分布与资源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是世界上木本竹子资源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文章从竹类资源分布、竹种多样性及竹林类型3个方面对云南省竹类植物分布与资源区划进行了研究。根据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和复杂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将云南竹类资源划分为滇中暖性中小型混合竹类区,滇东、滇东南热性大型丛生竹区,滇东北暖性中小型散生竹类区,滇南热性大型丛生竹类区,滇西、滇西南热性大型丛生竹类区,滇西、滇西北寒温性小型混生竹类区等6个区;分别论述了各分区地理位置、竹类植物区系特征等。此外,文章初步总结了云南省竹亚科植物资源,截至2017年底共记载竹种41属389种。依据竹类植物分布区气候特点,将云南省竹林分为热性竹林、暖性竹林、寒温性竹林3个植被亚型以及41个竹林类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GIS分析法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生物地理单元未受到足够保护。部分受到威胁的物种未被保护区覆盖。文中分别对滇西北区、滇东北区、滇中以及东区、滇东南区、滇南及滇西南区、滇西区6个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进行保护空缺分析。在云南自然生态系统中列入优先保护的热带山地雨林、石灰山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等9个生态系统类型受保护面积明显不足;在重要的物种中,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极小种群植物未能获得保护,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极小种群动物未被保护区覆盖。提出科学编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新建和扩建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依据云南的气候条件,将云南省初步区划为6个板栗栽培区,即温热种植区,干热种植区,湿热种植区,滇东南湿热岩溶山原种植区,滇东北、滇西北温暖种植区,滇东北低温高湿种植区;并依据24个板栗新品系的区域化栽培试验结果,提出了各栽培区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板栗栽培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云南的气候条件,将云南省初步区划为6个板栗栽培区,即温热种植区,干热种植区,湿热种植区,滇东南湿热岩溶山原种植区,滇东北、滇西北温暖种植区,滇东北低温高湿种植区;并依据24个板栗新品系的区域化栽培试验结果,提出了各栽培区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6.
混农林业历史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混农林业历经了游耕制和轮垦制,间作、套种制,混林农业和现代混农林业等发展阶段。混农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经营模式多样化、系列化,经营技术集约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滇中中山湖盆高原区的侵蚀沟和冲积扇等必须及早尽快治理,其具体措施有:①结合长防、珠防林建设,营造防护林;②因地制宜开展混农林业;③认真做好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作;④应与高原湖泊的综合治理结合进行,搞好美化绿化工作;⑤加强宣传力度,实行以法治林,增加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8.
云南竹类植物地理分布区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和在复杂多样化的生境条件下,不同起源、不同区系成分和不同生态型的竹类植物对环境的选择与适应,以及现存竹类植物所表现的地理分布规律与生物气候带和自然地区相对一致性的特征,本文将云南竹类植物地理分布划分为7个区,即滇南热性大型丛生竹区、滇西南热性暖热性大中型丛生竹区、滇西北寒温性小型混生竹区、滇东北温凉性中小型散生竹区,并分别论述了各分区地理位置、竹类植物区系特征和分  相似文献   

9.
<正> 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是云南省乡土优良用材树种之一。树干通直,高达40米,胸径可达2米。四川西南、贵州威宁和湖北西南也有黄杉分布。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地区。一、黄杉自然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云南省现有黄杉自然分布状况黄杉分布在滇东北的宣威、会泽,滇中的禄劝、嵩明、寻甸、易门等县。宣威县的列俎河两岸和禄劝县的团结、撒云盘公社尚有小片纯林。其他地方仅存疏林、散生木与幼树,或与云南松以及油松、栎类组成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云南省“十三五”期间各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云南省及滇中、滇西、滇西北、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六大片区森林覆盖率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44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趋势。从时间上看,2020年增长最为迅速,2017年增长最缓慢;从区域上看,滇东北、滇东南等少林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迅速,滇西、滇西北、滇西南等多林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变化原因上看,人工造林更新措施是云南省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 条(白蜡条)农间作是予东沙区人民在长期与风沙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混农林业经营方式,也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把多年生的白蜡条和一年生的作物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大量的小型用材,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混农林业经营体系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栗茶间作系统是混农林业的一种经营形式。比之于集约经营的单作栗园,栗茶间作不仅改善了栗园的生态环境,板栗的产量和质量也相应提高,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林间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中国实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林间作是中国最重要的混农林业形式,而且规模和模式都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1]。其主要模式有农桐间作、果(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杉粮间作、条粮间作等[2]。现从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量和物质循环以及生理学响应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农林间作的研究作一回顾。1 小气候效益由于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的特殊地位,农区林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的生态条件,以提高和巩固农作物产量。因此,许多人非常注重小气…  相似文献   

14.
根据植被类型、森林植物区系、生态因素以及森林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浙江省森林植被划分为5个分区:1.浙北杭州湾两岸、太湖平原绿化分区;2.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3.浙东低山丘陵、岛屿,甜槠、术荷林分区;4.渐南中山,槠、栲、樟、楠、常绿阔叶林分区;5.浙东南丘陵、低山,栲、细柄蕈树林分区。  相似文献   

15.
滇东北筇竹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是滇东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的主要植物,筇竹笋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为合理经营筇竹林,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文章通过调查滇东北筇竹生长的立地因子,确定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对筇竹生长的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土壤厚度、石砾含量、海拔、坡度是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2)根据不同海拔的土壤类型及土层厚度,将筇竹林的立地划分为1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立地特征差异明显;3)不同立地类型的筇竹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位于中海拔区的筇竹生长表现较好,在相同海拔区以厚土层中的筇竹生长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6.
混农林业及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混农林业概念的解释,阐述了混农林业的特征和作用,介绍了混农林业在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类型。并浅述了混农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综合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滇中中山湖盆高原区的侵蚀沟和冲积扇等必须及早尽快治理,其具体措施有;(1)结合长防,珠防林建设,营造防护林;(2)因地制宜开展混农林业;(3)认真做好生物治理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作;(4)应与高原湖泊的综合治理综合进行,搞好美化绿化工作;(5)加强宣传力度,实行以法治林,增加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是云南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特困山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和加速坡耕地治理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把滇东北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建立滇东北生态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实行生态移民,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法制意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丘陵紫色土防护林混农林业结构类型的研究,为解决长江中上游丘陵紫色土生态系统型防护林林分组建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经过1991-1995年的研究表明。在组建的6个混农林业结构中,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特性、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化县立地条件及杉木生长现状的分析,将安化县杉木生产布局划分为三个区域:I西部中山、中低山区;Ⅱ中部东北部低山丘陵区;Ⅲ东南部中山、中低山区。指出全县杉木生产应以Ⅰ、Ⅱ区为重点,Ⅲ区不宜大面积栽杉,为全县杉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