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调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已有的在薇甘菊的生态学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策略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薇甘菊防治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如何大面积防治薇甘菊和彻底根除薇甘菊提出了综合建议。  相似文献   

2.
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目前已成为侵略性最强的外来入侵植物。文章通过讨论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生长繁殖特性及其危害性,综合人工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分布情况,并从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首次发现薇甘菊颈盲蝽专性取食薇甘菊的基础上,为阐明其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薇甘菊颈盲蝽取食对薇甘菊生长、开花、结实的影响,室内选取健壮的颈盲蝽雌、雄成虫各10头研究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取食薇甘菊的方式、取食时间、取食部位、取食量、取食频率、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薇甘菊颈盲蝽各虫态都嗜食薇甘菊嫩叶以维持生存,薇甘菊被颈盲蝽取食后,地面直立茎长度(59.83±0.60 cm),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薇甘菊地面直立茎长度(79.53±0.48 cm);受害后花序数(92.4±15.29个),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花序数(710.9±47.31个);AM 9∶00~PM 9∶00,雌成虫取食嫩叶面积(1.14±0.14 cm2),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面积(3.47±0.50 cm2),均大于薇甘菊颈盲蝽选择取食最小新叶面积1 cm2,1头薇甘菊颈盲蝽成虫1天足以取食1对薇甘菊新叶片;雌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1.12±0.12次/min),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2.58±0.24次/min);每天下午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取食较为活跃,雌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7∶00达到峰值(6.0±1.26头),雄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9∶00才可达到峰值(6.2±0.66头)。薇甘菊颈盲蝽具有取食能力强、食量大、取食频率高等特点,能对薇甘菊的茎生长产生影响,抑制其无性繁殖;也可对薇甘菊的花序分化产生影响,抑制其开花结实量,有效控制薇甘菊进行有性传播、扩散,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8.
降香黄檀在肇庆市属国有林场适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也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文章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对菊科植物有高活性的药剂成分进行复配研制药剂,经室内和林间的药效试验,筛选出能高效防治薇甘菊且对环境安全的新药剂——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商品名为"紫薇清"。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年11月22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路肩两侧200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选择不同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林地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不同生长时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薇甘菊营养期(6—9月),采用人工清理与紫薇清组合,草舒与紫薇清组合及单一使用紫薇清3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花期使用1 000,1 500,2 000倍紫薇清防治薇甘菊,防治效果分别为98.8%,88.9%,92.9%。建议生产上:以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以结合除杂灌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00倍草舒+2 000倍紫薇清防治;在林地或有其他经济植物的地方,在薇甘菊花期使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不方便使用除草剂的地区,采用人工清理即全修防治薇甘菊。  相似文献   

11.
薇甘菊可持续性管理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利用植物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是一种新战略。为发掘可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的植物及有效替代种植模式,对不同播种密度下7种草本植物和5种林木与薇甘菊混合种植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3 000粒/m2的密度混合种植下薇甘菊的主茎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柱花草分别是0.88m、0.48枝和0.06g;东非狼尾草则分别是0.79m、0.93枝和0.07g;勃氏甜龙竹混合种植薇甘菊盖度为0.00%。上述数据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植物(如柱花草、东非狼尾草和勃氏甜龙竹)进行替代种植,可以有效防治薇甘菊。采取林木-草本混种的方式将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薇甘菊替代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1 172个薇甘菊分布点、27个环境因子及Max Ent模型,预测并定量分析云南省薇甘菊不同等级适生区域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地区,普洱市、德宏州、红河州有大范围高适生区;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有大范围的中等适生区;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有较大面积的低适生区。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等级划分采用阈值较为合理,等级划分结果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高适生区基本都是现有薇甘菊发生的地区,不同适生区等级气候生态条件与薇甘菊生长需求的层次也很吻合。本研究利用全世界1 172个薇甘菊发生点数据既包括了原产地中、南美洲,也包括了云南省被入侵地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等,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中国华南地区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为研究薇甘菊生长与地类间关系,该研究以台山市为例,通过调查薇甘菊在不同地类上的3个月生长状况,采集盖度、种群厚度、藤蔓长度、攀缘率、受害植物种、危害程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评价方法,对不同地类薇甘菊入侵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薇甘菊在6种不同地类的入侵严重程度依次是:低岗地>农田荒芜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沿海滩涂灌木林地>商品林地>生态公益林林地;(2)薇甘菊生长与地势有密切联系,在6种不同地类中,薇甘菊在地势开阔的地类增长率明显高于地势低矮的地类;(3)薇甘菊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不同地类的光湿条件越充足,薇甘菊的生长盖度和厚度越大,反之亦然。基于不同地类的薇甘菊生长特点,给予了相应的防治建议,但仍需长期的观察实践考验。  相似文献   

14.
为选定诱捕薇甘菊叶蝉Cicadellidae(种名待定)粘虫板的最佳颜色,解决人工助叶蝉迁移防控薇甘菊关键技术问题,以薇甘菊叶蝉为对象,自制红、兰、黄3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在薇甘菊林地内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粘虫板间距为10 m,大小为29.7 cm×19.7 cm的黄色单面粘虫板对薇甘菊叶蝉的诱集效果最好,1 d可以诱集到薇甘菊叶蝉13.15±2.31(头),与红色、兰色粘虫板相比,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色、兰色粘虫板诱集薇甘菊叶蝉值分别为1.46±0.50(头)和0.92±0.29(头),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入侵危害植物,近年来迅速蔓延。对农业、林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对薇甘菊的危害、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有效防除薇甘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林地发生及危害的规律,采用实地踏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地发生危害状况及薇甘菊年度生长动态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林分郁闭度由低到高的变化,薇甘菊的发生程度是由高到低变化;在不同的林地类型上薇甘菊发生程度变化为:废弃果园>荒地>路边绿化带>水边>林缘>林下(郁闭度0.5以下)>正常管理果园>林下(郁闭度0.51~0.79)>林下(郁闭度0.8以上);同时通过分析薇甘菊月度生长动态规律,为薇甘菊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Pleiades-1卫星数据薇甘菊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外来物种,对侵入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成了极大威胁,及时、准确掌握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防控其入侵的关键技术。目前,薇甘菊的监测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耗时费力。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快速准确提取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可能。以深圳市Pleiades-1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开展薇甘菊信息的快速提取研究。结果表明:(1)Pleiades-1影像分辨率较高,在开展薇甘菊识别时的最佳波段组合是R(B3)、G(B2+B4)/2、B(B1);(2)通过Brovey变换、Gram-Schmidt变换、Pansharpen变换的对比分析,Gram-Schmidt变换在信息量、最佳波段、清晰度等方面,均优于Brovey变换和Pansharpen变换,既保留了大量的原有信息,又增强目视解译效果,是影像融合时的最优变换;(3)基于光谱与纹理信息分析,提取薇甘菊信息范围更好;(4)薇甘菊信息提取的最佳分割尺度是30,综合识别精度达95.3%,说明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实现薇甘菊信息的精细识别。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生态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受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在人工除草(包括全部薇甘菊)后搭配种植9个树种、1种灌木和1种草本,并设置固定样方调查薇甘菊的生物量、盖度、密度及其周围人工种植的、野生的乔灌草植物生长量、盖度。初步研究表明:(1)深圳试验地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东莞试验地米老排、樟树的冠幅增长最快,宜作为防除薇甘菊的造林树种;蟛蜞菊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有效抵御薇甘菊侵害;(2)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3)薇甘菊盖度、密度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能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4)据(2)、(3),其它植物总盖度以及包括其内的林木冠幅(或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可作为评价一个植物群落抵御薇甘菊为害的能力或一种生态防除措施的效能的实用而方便的指标。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促进野生植物生长,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可持续有效地抵御薇甘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监测薇甘菊在不同地类危害的动态变化,对5种地类上薇甘菊的盖度、厚度、藤蔓长度和攀缘率指标进行了时间跨度为12个月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9月份,5种地类中农田荒芜耕地的薇甘菊盖度最大,达88.92%;沿海滩涂灌木林地的薇甘菊厚度最大,达167.50cm;沿海滩涂灌木林地的藤蔓长度最大,达532.50cm;公益林小乔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照度对薇甘菊光合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和危害,对不同照度条件下薇甘菊的光合性状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照度为2 000 lx的光(处理Ⅰ);上午自然光,下午照度为2 000 lx的光(处理Ⅱ);全自然光(处理Ⅲ)处理薇甘菊.结果表明对薇甘菊处理2个月后,在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叶片薄,茎短、分枝少,生物量积累少;在处理Ⅱ和处理Ⅲ条件下,则生长茂盛,分枝多,生物量积累多;荧光测定表明,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光系统Ⅱ(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非常低,非光化学猝灭非常高,光化学猝灭很低,可变荧光产量高;在处理Ⅰ条件下,随测定光的增强,薇甘菊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VETR)上升幅度较小, 在测定照度为17.85 klx时,处理Ⅰ条件下的VETR 只有处理Ⅲ条件下的48%;叶对820 nm光的吸收表明, 在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的光系统Ⅰ(PSⅠ)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低.这些结果说明光照影响薇甘菊光系统功能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其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