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分析影响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入手,提出了实现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地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葡萄酒产区。近年来在进口葡萄酒逐渐挤占国内市场和山东、宁夏、云南和新疆等国内葡萄酒产区迅猛发展的双重压迫下,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不断遭受冲击,为提升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给当地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及对策。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整合河西走廊产区资源,提出品牌化、品质化、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河西生态、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种植业结构,恢复河西走廊冬小麦规模化种植很有必要。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针对该区域冬小麦扩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走廊扩大种植冬小麦的发展对策是:加强优质节水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菜结合、农牧结合复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耕作栽培管理;做好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预测预报、综合治理防控研究工作;政府需改变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效率高达95%,自然因素则仅占5%。在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荒漠化危害的基础上,对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就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自然格局极不均衡,是我国西部能源东送及引进中亚油气资源的必经之路,在西气东输一线、西部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引发了该区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若防护不当则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和区域生态安全。采取摸排清查、典型调查、定点监测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了河西走廊段管道工程的情况,管道施工工艺及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并在对已建典型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建设和运行效果等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河西走廊段管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推荐了防护效果较好的防护技术和防护模式,为河西走廊地区管道工程建设及运行期水土流失防护措施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了解河西走廊各地区积沙带的土壤水分状况是进行积沙带治理与评价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对整个河西走廊绿洲外围农田防护林积沙带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对所选中的9个县(区、市)共计21个典型积沙带样点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积沙带的土壤含水量在武威凉州区最高,古浪县次之,之后各积沙带的土壤含水量随着河西走廊自东往西的方向逐渐降低;2积沙带土壤含水量在0~100 cm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但变化平缓;3微地形对整个积沙带土壤水分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影响显著,积沙带土壤含水量在迎风坡最高,但在沙丘顶部与背风坡间的差异不显著;4河西走廊积沙带土壤含水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程度依次为年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发展沙产业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沙产业条件与潜力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以风光电产业为龙头,发展沙漠能源工业;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发展荒漠特色的节水型生态产业;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型沙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效益型、生态型沙草产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1960-2005年河西走廊绿洲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气候倾向率、5 a滑动平均、Mann-Kenda儿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河西走廊绿洲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西走廊绿洲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明显增温趋势,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强弱的地域差异显著,最高气温中部>西部>东部,最低气温东部>中部>西部;四季均呈现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研究区升温突变明显,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和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河西走廊干旱区灌溉农田“石油农业”现状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并提出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建设对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力发电发展迅速。甘肃的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河西走廊的瓜州素有"风库"之称,为充分利用河西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国在酒泉地区规划建设了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对河西走廊建设风电场的优势进行概述,并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践,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该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一是要严把项目的准入关,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施工管理,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三是要及时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完善后续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河西走廊干旱系统的主要制约要素——水资源的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探讨了水资源变化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提出了干旱系统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重点讨论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西走廊1965-2017年2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分析河西走廊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a来河西走廊月、季、年尺度SPE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即干旱有显著减弱趋势,但个别站点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其中武威站在2013年持续时长达到11个月;(2)河西走廊四季均存在变湿趋势,且冬季变湿显著,其中春、夏、秋季干旱呈不稳定变化,而冬季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由干旱向湿润突变;(3)河西走廊干旱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干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湿润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4)不同时间尺度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轻中旱发生频率远高于重特旱,且年、季尺度重特旱发生相对高频区空间分布特征与轻中旱正好相反。总之,近53a来河西走廊干旱呈减弱趋势,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开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但该区域气候变化较复杂,需要注意局部干旱情况。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多属性、多层次的子组织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三层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指标评价的标准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设计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并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以新密市为例,评价各乡镇的生态化程度,利用评价结果,探讨了各乡镇提高生态化程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将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计算得出我国河西走廊陆地年生态系统效益总价值为 2 0 7.90亿元 ,为同期该区年国内生产总值 (1997年GDP188.0 3亿元 )的 1.11倍 ,其中森林年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为 2 3.6 8亿元 ,占生态系统效益总价值的 11.39% ;草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最高 ,占生态系统效益总价值的 79.4 9% ;而绿洲生态系统价值则很低 ,表明了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是村镇规划的基础。该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理论框架,构建了治理视角下的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压力-状态-治理"(Pressure-Status-Governance,PSG)框架,并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障碍因素诊断的研究。结果表明: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村镇建设的需求、资源环境的供给以及政府-市场-集体-村民等多中心利益主体治理行动3个维度互动互馈形成的综合系统,可采用PSG理论框架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估。2)溧阳市承载力分高中低3类,80%的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资源环境本底状态普遍较好,压力和治理维度普遍偏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低等、中等承载力区是提升的重点和次重点区域,高等级承载力区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低承载力区分别存在4、5、9项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状态维度和治理维度,且存在全局、局部和单区3种类型的障碍因素;全局障碍因素水环境状态频次占比最高,是亟需改善的障碍因素。最后,拟定了未来全局、局部以及单区域的障碍因素治理提升策略,可为溧阳市综合承载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甘肃省沙漠化现状及潜在沙漠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986,2000年两期TM图像的解译,获得甘肃省14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变化情况.通过GIS,建立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与土地沙漠化潜在程度数据库.利用沙漠化发展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发展与潜在沙漠化程度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沙漠化发展规模呈现河西走廊大于东部其他地区.但是,东部总体沙漠化发展程度要强于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受沙漠化致灾因素的影响,潜在沙漠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基本与沙漠化发展规模空间格局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与灰色星座聚类的巢湖流域土地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综合整治与规划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巢湖流域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4个方面因素考虑,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采用GIS空间数据可视化对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区,根据综合指标值的排序和最大相似性原理、自然空间连续性对分区结果进行调整。研究认为,Ⅰ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区)应着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整治模式;Ⅱ区(城镇发展型土地整治区)应依据城市发展需求以服务城市的郊野公园生态化土地整治模式为主;Ⅲ区(基本农田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提高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为主;Ⅳ区(综合整治型土地整治区)应以迁村并点、内部挖潜为主进行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综合土地整治。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耕作节水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河西走廊有62.42×108 m3地表水资源、4.94×108 m3地下水资源和每年耗水70.44×108 m3的矛盾,分析了水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指出了河西走廊只能靠减少水分蒸发、农业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水生产效率来实现水资源的平衡。在试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灌水生产率比传统耕作高60.78%和节水41.29%的保护性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其湿地环境对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的恢复进程,在黑河流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开展了人工栽植芦苇、柽柳和封育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芦苇后第1年和第2年的盖度分别较栽植前平均提高了36.8%和49.6%;柽柳采用截顶(地上部分保留10~12cm)造林方式恢复湿地,截顶苗年平均高和地茎生长量较未截顶苗分别提高了67.8%和30.8%,柽柳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可提高覆盖率16%~22%;围栏封育恢复湿地区较未封育区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平均高度提高了40.9%,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73.1%。  相似文献   

20.
许月卿  崔丽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12-315,31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猫跳河流域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喀斯特山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安全系统三方面构建西南喀斯特山区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指数,查明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小城镇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