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结皮发育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结皮的理化性质及其结皮发育对下层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分别发育了物理、地衣及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紧实度、水分、粘粉粒含量及各种全效、速效养分随沙漠化逆转趋势依次增加。同时,结皮的存在增加了其下层土壤的容重值,提高了颗粒组成中的极细砂和粘粉粒含量,富集了结皮下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养分,随着结皮的发育,结皮对下层土壤的上述影响作用从半流动沙丘到半固定、固定沙地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富集在0-5 cm范围内,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同一沙丘结皮下0-2.5 cm层土壤的容重、粘粉粒含量、养分含量均高于2.5-5 cm层及对照无结皮层相对应的值。  相似文献   

2.
坡耕地黄墡土结皮的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黄Shan土结皮的一些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结果认为,结皮的形成是以细砂和粗粉砂为骨架,以小于0.01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空隙的一个物理过程,其腐殖质含量几乎与土壤相同,而碳酸钙含量则略低。结皮的坚实度与前期含水率呈负相关,与容重和厚度呈正相关,而容重与厚度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黄墡土结皮的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黄土善土结皮的一些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结果认为 ,结皮的形成是以细砂和粗粉砂为骨架 ,以小于 0 .0 1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空隙的一个物理过程 ,其腐殖质含量几乎与土壤相同 ,而碳酸钙含量则略低。结皮的坚实度与前期含水率呈负相关 ,与容重和厚度呈正相关 ,而容重与厚度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和远离基部2m处(对照样)结皮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障基部处土壤的pH值呈碱性,对照样土壤的pH值呈酸性。两种不同行距黄柳沙障之间的pH值无显著差异。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均大于对照样。而对于速效养分,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速效P含量都大于对照样,而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对照样速效N含量则大于基部处,并且行距8m的黄柳沙障基部处和对照样速效N和速效P含量均大于行距5m的黄柳沙障。黄柳沙障下结皮的形成是以砂粒为骨架,以小于0.02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孔隙的一个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幕阜山五个海拔高度计21个土层的土样,测定了粘粒矿物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电荷量和对磷酸根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粘粒的层状矿物,氧化物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出现规律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粘粒的表面电荷性质和离子吸附特性出现相应差异,表现为阳离子交换量和阴离子交换量升高,土壤可变电荷量增高,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量增大,解吸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土壤结皮面积与结皮分布对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是影响风蚀的重要因素。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矿区周边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控制土壤结皮率和结皮分布,利用风洞试验结合土壤风蚀传感器,对不同土壤结皮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量、风沙流结构、土壤颗粒释放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蚀量随风速增加显著上升,随土壤结皮率增加显著下降。均匀分布的结皮风蚀量整体低于集中分布的结皮;(2)跃移高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高度在0~3 cm的收集物占总收集量的80%左右。14 m/s的风速能够使土壤发生跃移,而土壤结皮率达到50%能够有效抑制土壤颗粒跃移现象;(3)颗粒碰撞的数量与能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结皮率增加而减少;首次出现颗粒碰撞时的风速随结皮率的增加而增加;颗粒碰撞的数量和能量在风速持续增加的时间段内增加至最大值,在风速稳定后开始下降,120 s左右降低至稳定值,随后不再发生明显起伏,在风速下降时间段内不发生颗粒碰撞。  相似文献   

8.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的差别有关,对浙江省八类母质发育的团聚体组成的研究表明: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水稳定性影响顺次为玄武岩〉石灰岩、Q2红土〉花岗岩、石英砂岩〉泥页岩〉紫砂岩〉红砂岩。其中母质对5 ̄1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对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的5个土壤剖面15个土样的粘粒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粘粒氧化物的化学选择溶提测试,结果表明:(1)莽山土壤中粘粒矿物组合的垂直变化明显。海拔500m以下的红壤、黄红壤的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为主,粘粒氧化物中有较多的晶质氧化铁和热碱溶性氧化硅。海拔850m以上的黄壤、暗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粘土矿物以2:1型的14×10-10m过渡矿物和水云母为主,粘粒氧化物中有较多的无定形氧化铁、铝和三水铝石。(2)随海拔升高,土壤粘粒的硅铝率、氧化铁的游离度变幅不大,而氧化铁的活化度和各种氧化铝的富集明显提高。根据这些结果,结合莽山土壤的风化威土的条件与过程,讨论了莽山垂直带土壤中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分布与演化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张海林  秦耀东  朱文珊 《土壤》2003,35(2):140-144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翻耕大孔隙较其它两耕作措施多,翻耕后,土壤大孔隙增多,比免耕和铁茬处理高65%左右,达到5%水平差异显著,免耕与铁茬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耕作措施大孔隙比例有所下降,中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数目翻耕仍最高,从显著性看,与免耕和铁茬在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12.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免耕农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长期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变化及作物产量可以反映这一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1970年-1994年)免耕与犁耕相比土壤容重并未增加,而表层(0-5cm)土壤有机C和有机N显著增加,并有随N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pH随NH4NO3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业降低,免耕表层土壤的交换性Ca,Mg,K和可提取P与犁耕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交换性Ca,M  相似文献   

13.
镁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加宏  俞仁培 《土壤学报》1991,28(3):284-294
本文研究了镁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和交换性镁对土壤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镁盐阴离子对镁离子侵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能力的影响为:CO32->SO42->Cl-。在低浓度下,Mg2+在Na+陪伴下较其单独存在时更易被含MgCO3的石灰性土壤吸附。在混合盐溶液中,当盐渍度和SAR一定时,Na+在Na+-Mg2+体系中比在Na+-Ca2+体系中更易被土壤吸附。当ESP一定时,随着土壤吸收复合体中交换性镁百分率(EMP)的增加,分散系数逐渐增加,饱和导水率和毛管水上升高度逐渐降低,当EMP>60%时,不再发生变化。随着ESP的增加,交换性镁的不良影响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4.
磁场对土壤理化和机械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土壤磁效应的研究表明,磁场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物理性质变化,在适宜的外加磁场作用下,土壤电位,土壤比表面,土水势,膨胀量,剪切力下降;土壤胶体电荷密度升高,土壤微团聚化作用增强,土壤结构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余海英  李廷轩  周健民 《土壤》2005,37(6):581-586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阐述了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沥青乳剂、聚乙烯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久志  巫东堂 《土壤学报》1988,25(3):303-307
近年来由于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不少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物理性质变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除增施有机肥外,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也是一种有效方法[5-8]。作者就沥青乳剂和聚乙烯醇表施或混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变伐林栽参的生产方式,实行“参农轮作”,以促进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地区农村参业生产的发展,并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平衡.我们通过农田土壤与高产人参腐殖土壤理化性状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差异,以便用人工手段,将农田调控到高产人参所需的立地条件,并进行田间试验,为农田栽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崔燕  吕贻忠  李保国 《土壤》2004,36(2):197-202
本文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 对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沙地固定的时间越久,其下的生物结皮越多,厚度也越大,结皮的厚度在0.3 ~ 1.5cm之间;在流动沙丘表面形成生物结皮后,结皮中的颗粒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0.25 ~ 0.05mm级别的粗砂粒明显减少,而且随着结皮形成的厚度增加,其减少的幅度越大,最大减少的幅度可达30%;随着结皮厚度的增加,结皮的容重也明显增大,室内测定的毛管持水量明显增加,表现出强烈非孔隙吸水现象。但较厚的生物结皮也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也是导致老固定沙丘植物群落衰退的原因之一。结皮厚度越大,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也越高,且以沙地柏下的各种养分含量最高,结皮中的最高有机质含量是流沙的13.5倍(未除去生物残体时),说明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养分富积作用。随着有机含量的增加,其C/N和C/P比呈增加趋势,而pH有轻微的下降趋势。总之,通过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的初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对沙地的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侵蚀和沉积过程明显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和典型剖面土壤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三个侵蚀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随侵蚀速率增加而减小;沉积部位(尤其是坡脚)POC含量和POC/SOC较低,而MOC含量和MOC/SOC较高。始终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各粒级有机碳组分的深度分布均表现出土壤累积和埋藏特征,并随着粒级的减小累积现象趋于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优先使与细颗粒和微团聚体结合的SOC迁移流失,并在低洼的沉积区累积;埋藏层中的侵蚀物质(如微团聚体、颗粒态有机质)通过深埋作用和重新团聚作用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最终促进SOC的固定。  相似文献   

20.
土壤粘土矿物中层状硅酸盐与氧化物共存及晶质和非品质共存。土壤中含钾的粘土矿物主要有水云母、蛭石和绿泥石等。这些粘土矿物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进而影响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演变的关系。例如在云母风化初期,通常会出现水化云母,在钾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就会出现伊利石;水化云母进一步风化并释放出更多的钾以后,则形成蛭石和蒙脱石。相反,蛭石和蒙脱石在吸收了钾离子并脱水后,也可以向伊利石及云母类矿物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