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以父本200932(果肉橙红色)与母本200930(果肉绿色)为亲本,建立了6个联合世代(P1、P2、F1、F2、BC1P1及BC2P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组合200930×200932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控制,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92.66%,多基因遗传率为5.40%,BC1P1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6.80%,多基因遗传率为0,BC2P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59.88%,多基因遗传率为38.60%。  相似文献   

2.
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立英  娄丽娜  娄群峰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08,35(10):1441-1446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强单性结实雌性系‘6401’ 与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6426’杂交组合多世代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遗传表现基本一致,单性结实性遗传均表现为不完全隐性基因遗传,符合E-1-1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两组合第1主基因显性效应、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及多基因效应较大。‘6401×6429’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6%、72.31%和76.78%;‘6401×6426’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50%、75.39%和74.58%。强单性结实全雌黄瓜品种选育以双亲均为强单性结实为宜。  相似文献   

3.
番茄绿果与橙果间果实颜色及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组合绿樱(绿果)×金珠1号(橙果)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1、BC2和F2)进行果色性状、番茄红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等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的果色性状无明显差异,而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番茄果色性状受核基因控制,而色素含量遗传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存在胞质效应。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绿果与橙果间的果色性状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42%、78.25%和61.4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87%、15.35%和34.94%,即果色性状遗传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叶绿素含量符合1对负向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1-AEND-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73%和0.6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47%、0和37.82%,即主基因遗传力在BC2群体中最高,多基因遗传力在BC1群体中最高;番茄红素含量与胡萝卜素含量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DI-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74%、1.79%、84.26%和61.53%、87.21%、81.0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2%、74.12%、12.68%和0.68%、0、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和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C1P1,BC1P),调查定植后第1朵雌花开放到定植后60 d内的雌花率,通过主-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甜瓜雌雄异花同株植株杂交后代雌花率受到1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2对微效基因,主基因遗传率为83.33%,微效基因的遗传率为8.125%,同时讨论了利用雌花率分析雌雄异花同株遗传规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甜瓜果实酸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实口感无酸味的甜瓜材料60 和酸甜味的材料61 为亲本,构建P1、P2、F1、BC1、BC2 及F2 六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六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甜瓜果实柠檬酸含量、可滴定酸值(TA)和pH 值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柠檬酸含量的遗传模型为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
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1.06%,多基因遗传率为30.48%;TA 值的遗传模型为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8.06%,多基因遗传率为0;pH 值的遗传模型为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F2 群体的主基因
遗传率为84.0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0%。  相似文献   

7.
以4个不同生态型结球甘蓝为亲本构建的2个DH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多基因(P1、P2、DH)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球色及球形等叶球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各性状的正反F1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受细胞质遗传。耐裂球性状的遗传符合G-0模型,即耐裂球性状的遗传受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球色遗传模式为E-1-3模型,受2对独立的并有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球高性状的遗传符合E-2-0模型,由2对连锁的并有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球宽的最优遗传模式为E-1-5模型,由2对独立的并有隐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球形指数最优遗传模式为E-2-6,即由2对连锁的并有累加作用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5.04%~88.03%,耐裂球和球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球色和球宽的遗传力为中等水平;球形指数的主基因遗传力最低,以多基因调控为主。  相似文献   

8.
甜瓜雄全同株与纯雌株基因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甜瓜纯雌系WI998与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P1、P2、F1、F2、BC1P1、BC1P26个世代群体的遗传分析,对决定甜瓜性别表达基因进行研究;同时以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甜瓜遗传图谱,定位控制甜瓜性别表达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雄全同株基因a、雌全同株基因g和纯雌系基因gy。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SSR标记和2个形态学标记的甜瓜遗传图谱,找到了两个与性别表达基因相关的SSR分子标记,其中MU55491与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5cM,MU147232与gy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6cM。  相似文献   

9.
辣椒果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品成熟期果皮紫色(245)、绿色(246)、乳白色(247)的3份辣椒品系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45×246和245×247,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通过目测分级、色差仪分析测定P1、P2、F1、B1、B2、F2各单株的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L值、C值和颜色级值,并应用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遗传为细胞核遗传,紫-绿组合的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性状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混合多基因模型,即D-2模型,其L值、C值和颜色级值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39%、91.39%和82.26%;紫-白组合的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模型,即E-0模型,其L值、C值和颜色级值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02%、94.34%和97.54%。表明主基因遗传力较强,多基因遗传力和环境效应影响弱,在育种时对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颜色的选择应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来源于美国的厚皮甜瓜ms-5和黑龙江省薄皮甜瓜HM-1为亲本,构建P_1、P_2、F_1和F_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甜瓜果实长度、宽度及果形指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果实长度受到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控制;果实宽度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果形指数受到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在F_2代群体中遗传率果实长度为54.5%;果实宽度为61.4%和58.0%,显性效应占主要作用;果形指数主基因遗传效应为20%和11%,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 和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 为亲本,构建4 个世代(P1、P2、F1、F2)遗传群体,采 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734 和半野生苦瓜自 交系AVBG1602 为亲本,构建4 个世代(P1、P2、F1、F2)遗传群体,对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遗传符合2 对等显性主基因+ 加性-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6 模型),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 15.81%,多基因遗传率为7.83%。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对不分叉受1 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卷须分叉表现为显性,卷须不分 叉表现为隐性。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苦瓜植株卷须发生及发育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1)和K7-422(P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4.91%和76.55%,说明对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苦瓜种子宽度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30%和3.86%,主基因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对种子宽度的改良可以采用组合育种的策略,且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强雌性苦瓜品系09C-51、09C-54和普通性型品系09C-57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调查单株主茎50节位内的雌花节率。通过对两个组合的P1、P2、F1、F2、BC1P1各世代植株的性型观察,并经χ2 测验,表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组合09C-51×09C-57的Pl、P2、Fl、F2群体的性型分离数据,进一步对性型进行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强雌性性状符合1对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说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主基因控制,且存在微效多基因的影响,其主基因遗传率为63.06%,多基因遗传率为26.96%。  相似文献   

14.
黄瓜叶面积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叶面积差异极显著的黄瓜小叶自交系‘SJ57-h’和大叶自交‘系SJ11-1’配制成的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春秋两季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叶面积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0模型,即叶面积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大叶亲本优势,即叶面积大小更趋近于大叶亲本。春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5.1%、26.59%和61.1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36%、55.41%和21.39%,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5.03%、73.79%和39.01%;秋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0.16%、34.82%和86.5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49.18%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0.43%、65.48%和13.51%,表明黄瓜叶面积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B2世代受环境影响较大,B1、F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较高,B2世代多基因选择率较高,应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结球甘蓝耐裂球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79-156’和‘96-100’为亲本配制的6 个联合世代(P1、P2、F1、B1、B2、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两年结果均表明,耐裂球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 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2010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3%、1.4%和59.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56.2%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0.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9.1%;2011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5%、22.3%和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3%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3.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6.1%。表明该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1、F2 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甜瓜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厚皮甜瓜‘76-2’的60Co- γ射线诱变酸味突变自交系和‘黄皮脆’形成的P1、P2、F1与F2 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实中糖含量、酸含量和糖酸比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酸味突变自交系ב黄皮脆’组合的糖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4) 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8.8%,多基因遗传率为6.94%;酸含量性状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D-0)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6.68%,多基因遗传率为72.77%;糖酸比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2.86%,多基因遗传率为16.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