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土壤肥力情况的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等政策措施和不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技术措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耕地占补平衡是国家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是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措施。无锡市自2014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以来,建立了一套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制度、程序和技术路线,有效把好耕地准入关,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新野县按照《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的要求,实施了2020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各监测点施肥量、作物带出养分量统计,分析了土壤养分盈亏情况和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在新增耕地、旱田改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土地整治项目中广泛涉及,如何整理出一套能够真实的反应耕地质量等别的评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的是农用地质量分等法,随着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的实施,产生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与土地整治工程措施不对应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公主岭市始终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严格保护耕地。近年来,通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表土剥离、划定基本农田等措施,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一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公主岭市对于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统计造册,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广东耕地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研,提出了广东耕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优质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基础地力下降、土壤养分失衡、局部地区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等,导致全省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针对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与非农建设用地的矛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提出了建立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机制、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地力、健全耕地质最监测网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新垦耕地验收、加强科学研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通过各级耕地质量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我国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土壤肥力不足、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乃至退化严重等。如何提高耕地质量,增强现有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成为当前农业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廊坊市充分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缺乏,导致耕地质量呈现出退化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需结合现存问题,构建完善的应对策略,不断改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取地形部位、障碍因素、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水能力、灌溉能力、剖面构型和耕层厚度共10个评定因子,依据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评定技术,对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和粮食产能进行测算,判定项目区的综合建设成效。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质量指数由建设前的0.798提升为0.839,提高了0.041,计算得出项目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82 kg/(667m~2·a)。针对洞口县耕地地力现状,在实施工程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农艺措施,如水旱轮作、适度深耕、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增加培肥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规模农户的积极行为响应是农村耕地尤其是脆弱型耕地质量保护长期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基于南方红壤区湖南省邵阳市的320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模农户比小农户实施更多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政府管制、绿色生产补偿、性别和社会网络是影响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政府管制和性别是影响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大力培育规模农户,充分发挥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不同规模农户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阐述南京市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的实施背景着手,介绍了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与具体实施内容,分析对比了项目实施前后耕地地力变化情况,并对进一步做好全市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种植绿肥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项目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2015年相比,2017年分别增加了5.18 g/kg、0.25 g/kg、18.74 mg/kg和12.17 mg/kg;以单个示范区为例,项目实施后(2017年)各示范区养分含量等级提升1~2个等级,水稻产量平均提升10%左右。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建议与示范区种植大户接受程度和实施效果,增施有机肥结合绿肥种植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最为适宜南京地区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2.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7 926.3千hm2,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47.52%。按照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划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农业部《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全省耕地质量划分为八个等级。高等级质量耕地(一、二、三等)面积3 162.60千hm2,占39.9%;中等级质量耕地(四、五等)面积3 376.61千hm2,占42.6%;低等级质量耕地(六、七、八等)面积1 387.10千hm2,占17.5%。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以下问题:(1)法规建设滞后,耕地质量保护权责不清;(2)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严重;(3)土壤有酸化趋势;(4)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扩大;(5)土壤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增加、畜禽养殖污染普遍存在);(6)部分耕地地下水污染较重;(7)部分地区土壤肥力状况不容乐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及建议: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耕地管理职责;完善粮食发展支持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机制;综合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以上措施的实施既可为政府部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农民耕地质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浠水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浠水县耕地质量现状,从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2个方面总结了耕地质量改良的对策,以期促进浠水县耕地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当前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影响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确保耕地质量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以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实施县域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现“藏粮于地”,以平阳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耕地地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平阳县耕地地力总体上处于中高水平,质量较好。近30 a来,有机质和速效磷都呈增加趋势,但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速效钾有所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较薄和排水不畅或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该县地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议进一步采取分区耕地整治等措施,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管理与服务体系,从科技、工程、资金配套等方面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黔南州在2014-2018年耕地资源与质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州域层面、地理区域层面、县级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分析其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治、制定耕地保护与质量管护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全州耕地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增减波动,总体有所增加;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耕地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全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平均利用等别为11.22;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等工程,近几年来耕地质量总体略有提升;3)西南区域作为全州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通过开展土地开发与增减挂钩等工程,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遥感技术引入到耕地质量评价中,可使耕地评价工作更加科学与客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遥感影像,并获取研究区域内100个样本点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耕地养分质量和耕地生产力质量进行评价,构建耕地综合遥感监测评价模型,实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运用该模型对衡水市安平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平县一等和二等耕地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地区;三等和四等耕地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广泛,这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中低产田仍然存在,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中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根据评价结果及研究区域的土壤特点,提出了完善灌溉系统建设、加强土壤培肥措施实施的建议,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主要存在3种问题,分别是盐渍化、灌排基础设施老化、土壤养分含量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良建议和实施措施,为保障耕地红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耕地占补平衡是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的分等定级,是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措施。依据山西省耕地质量现状,结合相关规程从土壤、地貌、水利三方面选取了11个因子作为山西省县级耕地质量定级的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多个因子的结构简化,最终将复杂的因子总结为2个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反映出的影响耕地质量定级的信息,最终得出各因子权重,建立各因子特征值与分值对应表,综合判断山西省县级耕地质量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