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 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具有摄食量大,生长快的特点,广大养殖户在精养过程中采取一日投喂三四次的方法给对虾提供饵料。但是,如何正确确定每次投饵量是一些养殖户比较难以掌握的。投多了造成饵料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如不及时清除残饵,残饵腐烂造成池水变坏反而影响对虾生长;投少了对虾吃不饱造成同批次对虾规格悬殊影响产量和养殖效益。现在我们介绍一种简便检测对虾投饵量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精养虾池中,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多,饵料浸出物、残剩的饵料及虾体排泄物也多,会污染池水,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与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对虾的死亡。因此,在对虾的养成过程中,调节水质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王守青 《齐鲁渔业》2002,19(10):8-8
渗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日常管理应抓好以下2个方面:1.投喂饵料 生长前期投饵量要少,中后期酌情多投;白天投喂量占40%,夜间投饵量占60%;虾大量蜕  相似文献   

4.
丁常云 《水产养殖》2012,33(11):52-52
1 饵料投喂 秋季是河蟹育肥时期,要抓住时机投足、投好饵料、确保其快速生长,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使含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占投饵总量的70%,另外投喂植物性饵料如小麦、大豆、南瓜等.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8%~12%,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70%,饵料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随着温度的降低,投饵量也应相应减少,水温低于10℃时应停止投喂.  相似文献   

5.
1.适当控制饵料投喂量夏天饵料投喂量过多会增加鱼类的耗氧,剩余残饵污染水体会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因此,要适当控制饵料投喂量。投饵要实行"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相似文献   

6.
第四讲配合饲料的投喂技术(一)日投饵量的调整和确定按照公式计算的日投饵量,在实际投喂中因天气、水质、虾的生长、食欲、蜕壳及虾病等因素,还须进行适当调整。(1)养殖前期的日投饵量调整当对虾体长4.5厘米前,调整日投饵量的主要依据是虾塘里基础饵料生物(水...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杂食性等特点。饵料是养虾的主要投入。投饵不足,会影响对虾生长,导致抵抗力下降;投饵过量,会浪费饲料、污染水质与底质,诱发虾病。所以科学投喂饵料是成功养殖的关键。一、影响南美白对虾摄食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每年夏天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期管理阶段,池内对虾养殖密度大,对虾生理机能旺盛,对虾处于生长的高峰期;饵料投喂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透明度降低;藻类、细菌等生物繁殖旺盛,生物量大,水体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易使池塘水体产生氧债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前,虾池水质严重污染,虾病蔓延是对虾养殖中的两大主要危害。随着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及对虾养殖业由粗养逐步向半精养、精养技术的发展,虾池底质和水质的污染负荷越来越重。虾池内投喂的过剩残饵,对虾的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经微生物分解,不仅消耗大量的O_2,而且产生很多如NH_s、H_2S、NO_2~-等影响对虾生长的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同时助长了病原菌的滋生和蔓延,继而出  相似文献   

10.
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及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1.未消毒放养前虾池清整不彻底,腐殖质过多,使水质变坏,给病原体繁殖侵染创造了条件;放养时虾种体表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放养后没有及时对虾体和水体进行消毒。引种时未进行消毒,也有可能把病原体带入虾池。2.水温水温突变,使淡水小龙虾发生应激反应,抗逆力降低,不能适应者感染发病,甚至死亡。3.饲料淡水小龙虾喜吃新鲜饲料,如投喂不清洁或腐烂变质的饵料或者盲目、过量投饵,再加上没有定时排污,造成虾池残饵及粪便排泄物过多、腐烂发酵,引起水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虾池养殖刺参在我国迅速崛起,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养殖方式,而刺参虾池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刺参、对虾、梭鱼、海藻等引入同一养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种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生态互补的生态环境。混养对虾、梭鱼,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刺参池塘的水体利用率,投喂对虾的饼类、小杂鱼虾及麸皮等饲料的剩余残饵和鱼虾粪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进藻类繁殖生长,又可以为对虾、刺参提供天然的饵料生物,同时,养殖的梭鱼还可以利用其摄食有机碎屑、浮游动物及吞入大量的泥沙、刺参和对虾的粪便等垃圾,起到清洁养殖水体的作用。现将虾…  相似文献   

12.
虾池综合利用对于降低养虾成本、增加效益,维持虾池生态平衡,提高虾池利用率和饵料利用率,及净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一、鱼虾混养混养鱼种主要有罗非鱼、梭鱼、斑■等,罗非鱼适温范围广,属广盐性鱼类。虾池水温春、夏季较高,适于其生长,罗非鱼经驯化与对虾混养,不必单独投饵,因为对虾残饵或池中有机物质、杂藻、桡足类等可成为该鱼的良好饵料。梭鱼与对虾混养比单养梭鱼,其平均体长与体重分别增至155mm和102.1g,导致体重相差9倍多。故与对虾混养是值得提倡的好方式。斑■鱼与对虾混养无论从体高、体宽和丰满度都好于…  相似文献   

13.
秋季,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逐渐长成,虾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池底,池水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此时虾池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虾类的呼吸作用占耗氧量的比例并不大.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沙蚕是中国对虾最喜食的饵料生物之一。建立“生态系”养虾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虾池中直接繁殖起以沙蚕为主的饵料生物。即:在沙蚕的繁殖期,把一定数量的亲体移入虾池进行繁殖或依靠进水使大量沙蚕卵及幼体进入池内寄居、生长。为6cm 以后的对虾提前准备好了鲜活饵料。除此之外,沙蚕还能及时清除池底的残饵和其他有机质,对保持虾池水质、改造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对比实验,同等条件的虾  相似文献   

15.
秋季,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逐渐长成,虾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池底,池水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此时虾池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虾类的呼吸作用占耗氧量的比例并不大。池底沉积的大量有机质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体中本来不多的溶解氧消耗殆  相似文献   

16.
1 简介 通常人们认为,一日多次投饵,并按不同比例分配日投饵量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率,减轻水质恶化。因此,养虾者多采用一日多次投饵,一天投饵3次或更多次。然而很少有人进行试验证实这种投饵方式在对虾养殖中的优越性。 该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日投饵次数和每次投饵量对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在静水养殖池中溶解总无机氮(TIN)和总活性磷(TRP)的积累。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1:24h投饵期 将初始体重185.0±12.0mg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0.5尾对虾/L放养在容积20L的玻璃纤维水池(表面积放养密度为150尾对虾/m2),给池水充…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养鱼》2003,(7):64-64
高温期间已到了养虾池的中后期管理,此时虾体生长快,投饵数量增多,水体中每天承受着大量生物尸体、残饵、对虾排泄物及各种病原生物的沉积,加上浮游生物的代谢分解,致使池底环境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浓度升高,甚至严重超标,影响虾的正常生长,造成虾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感染 疾病,导致养殖失败。因此,高温期间对养虾池易发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一、水质管理1.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残饵和对虾排泄物增加,造成氮素的大量积累。氮素通过各种微生物…  相似文献   

18.
养虾者都知道“饵料就是产量”的道理。究竟在养虾过程中,每天应投喂多少饵料较为合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把对虾的体长、体重换算成每万尾对虾的重量,并根据经验估算出此时对虾的成活率,再折算出投饵量,印制出《对虾体长、体重、成活率、投饵率换算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对虾白斑病(WSSV)的危害,单一进行对虾养殖成功的几率很小,主要原因是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在水中氧化分解,转化为有机物,易使池水富营养化,导致单细胞藻类在池水中大量繁殖,致使池水的透明度降低,pH值升高,不利于虾蟹的生长。在池塘中将三疣梭子蟹、南美白对虾、菲律宾蛤子进行立体生态综合养殖,使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促进单细胞藻类的生长,为放养贝类的提供了丰富优质的饵料,促进了贝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结合多年生产实践,认为对虾有三个发病阶段。现简述如下,供广大养虾工作者参考。第一个发病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个阶段发病的对虾主要是放养早中期苗的对虾。对虾规格在5~7cm左右。池水水温在23~25C之间。浮游生物繁殖迅速,底栖生物密度较高。池水pH值一般都达8.6以上。水色多呈浓绿或茶褐色。由于大多数虾农担心过早投何容易污染地底,败坏水质,所以投饵量往往严重不足。且营养较单一,一些养殖户仅以少量豆饼供对虾充饥。对虾体质极差,极易感染疾病。虽然也有些虾农在放苗后即投喂蚬螺等鲜活饵料,但对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