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楚粳29号为试验材料,探讨半免耕不同抛秧密度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效益,以人工栽培的通常密度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的每丛穗数以高密度的低、低密度的高;不同密度的处理穗粒数方面相差较小;抛栽的处理穗实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每穗的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抛栽的结实率高于对照。不同抛栽密度的稻谷产量以2万丛/667m2密度抛栽的产量最高,其他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对照产量3.22%。经济效益上旱育保姆拌种育秧、大田半免耕割抛、大田抛2.0万丛/667m2最高。  相似文献   

2.
早稻免耕不同密度抛栽,在抛2.0~2.6万/667m^2范围内,产量与穗数呈正相关,均随着抛栽密度的适量加大而增加。以抛2.0万穴/667m^2为对照,栽2.6万穴的增穗10.78%,增产8.88%;2.4万穴的增穗8.67%,增产6.7%:2.2万穴的增穗5.09%,增产3.42%。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适宜独山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直播稻播种密度,在相同株距和播种量条件下,开展了1.11万穴/667m2、1.19万穴/667m2、1.28万穴/667m2、1.37万穴/667m2、1.49万穴/667m2、1.62万穴/667m2等6个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在不同密度下对水稻生育期没有影响。从农艺性状来看,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有增高的趋势,穗长有缩短的趋势,有效穗有增加的趋势,但穗粒数、结实率则逐渐有减少和降低的趋势,各处理间千粒重无明显差异。从产量上看,从1.11万穴/667m2增加到1.37万穴/667m2时,产量呈递增趋势,密度从1.37万穴/667m2增加到1.62万穴/667m2时,产量呈递减趋势。密度在1.37万穴/667m2与1.49万穴/667m2时,其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独山县或者相似生态条件地区,以C两优华占为应用品种的前提下,直播密度在1.37万~1.49万穴/667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可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晚稻免耕抛栽不同密度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在抛2.0~2.6万穴/667m^2范围内。产量与穗教呈正相关,随着抛栽密度的适量加大而增加。以2.0万穴为对照,抛栽2.6万穴的增穗11.85%,增产8.39%;2.4万穴的增穗7.6%,增产5.68%;2.2万穴增穗4.2%。增产3.0%。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个施肥水平处理和3个不同抛栽密度处理。结果表明:玉美占在低、中氮肥水平条件下,有效穗数和产量随着抛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氮水平条件下,高密度却会导致群体的恶化和产量的下降;玉美占要获得良好的群体结构、较高的产量,其适宜施氮水平为210kg/hm2,适宜抛栽密度为30万穴/hm2,低氮水平下其密度可增加至36万穴/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黔优88品种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栽插1.3万穴/667 m2的密度表现较佳,与当地常规栽培密度0.8万穴/667 m2比较,能协调群体的产量结构,增加其有效穗和穗粒数,达到保粒增穗促高产,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对高坡红米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高坡乡当地红米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从分蘖动态、穗长、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研究了不同密度对高坡红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的分蘖能力较强;②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其结实率、总粒数、单株产量均较其他水平的高,只有穗长、有效穗数较12 500穴/667m2的低,栽插密度间千粒重变化不明显,③综合所考察的各种性状和实际测产结果,认为高坡红米的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能达到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8.
早稻盘育抛秧不同密度对产量和分蘖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敦  秦玉娣 《耕作与栽培》1998,(4):22-24,32
早稻塑盘旱育秧抛栽在667m^2抛1.6~2.4万穴范围内,几个点均表现,产量与穗数呈正相关,均随着抛栽密度的加大而增加,2.4万穴比1.6万穴增穗幅度达10.13%~23.49%产量增幅达5.41%~10.37%。  相似文献   

9.
针对杂交水稻组合冈优151采用旱育秧,设置了栽0.9万穴/667m^2,1.1万穴/667m^2,1.3万穴/667m^2和1.5万穴/667m^24个密度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栽1.3万穴/667^m2,基本苗6.5万株,产量达642.3kg,居第1位,栽1.2万穴/667m^2,基本苗7.5万株,产量639.3kg,居第2位,栽1.1万穴/667m^2,基本苗4.5万株,产量601.1kg,居第4位。建议海拔1000m以下的水稻主产区,中上等肥力稻田风优151移栽密度应考虑在1.3万-1.5万穴/667m^2,基本苗在6.万-8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10.
常优1号是江苏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研究表明:常优1号分蘖性中等,成穗率高,单穗重优势明显。产量750kg水平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16~18万/667m2,每穗粒数20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g左右。栽培配套技术应根据其分蘖性中等,对肥水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保证适宜穗数的同时,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栽足1.3~1.5万穴/667m2、4.2~4.5万/667m2基本茎蘖苗。总氮施用量19kg/667m2。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在达到等穗苗或等穗苗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