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高校都在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大学生就业数量问题,而其就业质量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由于高校、学生自身、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所以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就业质量衡量指标、就业质量问题成因的分析,发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就业质量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高校都在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大学生就业数量问题,而其就业质量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由于高校、学生自身、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所以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就业质量衡量指标、就业质量问题成因的分析,发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文章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实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并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实践锻炼方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问题,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和就业指导,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主要表现为结构型不平衡,专科生的就业状况与初次就业率是影响整个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和人才选择机制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诸方面的综合因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改变大学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改革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扩大大学生选择学校和所学专业的自由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6.
根据李岚清副总理今年1月在南昌高校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农(教高)1996年59号文件精神,我校在上海地区对1991-1995届毕业生就业使用状况作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1肯定主流,稳中有动我们先后在长征农场、五四农场、上海鱼品厂等抽样调查了16个单位和38位毕业生,并举办了一个专题座谈会。1.1毕业生工作现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作了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有I4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占总数的36.8%,有19人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占总数的SO.O%,两者之和占总数的86.8%;有8人还想重新择业,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李岚清副总理今年1月在南昌高校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农(教高)1996年59号文件精神,我校在上海地区对1991-1995届毕业生就业使用状况作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1肯定主流,稳中有动我们先后在长征农场、五四农场、上海鱼品厂等抽样调查了16个单位和38位毕业生,并举办了一个专题座谈会。1.1毕业生工作现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作了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有I4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占总数的36.8%,有19人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占总数的SO.O%,两者之和占总数的86.8%;有8人还想重新择业,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的复杂。以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为基础,对农业院校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收入、专业相关度以及就业单位分布等进行调查分析,从社会、学校角度和学生自身角度提出建议和思考,为今后如何加强对农业院校本科生的就业心态、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向进行合理引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校初就业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存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社会关注和关心。通过对江苏省12所高校566名2010—2012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薪资收入随工作年限逐步增长,并趋于稳定;社会保障情况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令人堪忧;生活环境表现得一般,大部分毕业生收支结余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入不敷出,特别是在住房和婚恋方面,经济问题成为首要制约因素,且男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的社会环境,毕业生普遍感受一般。总体来看,高校初就业毕业生面临生存贫困问题,必须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手段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受各种因素影响,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期望,可以为日后指导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15届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期望,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单位排序基本一致,但对不同行业的选择比例有较大差别;择业时所看重的因素,工资排第一位,其次是发展空间;预期的工资水平与其实际工资水平相差较大。这说明大学生择业更趋向于务实性和功利性,更多追求物质待遇和发展前景,而较少考虑专业对口问题。并且工资期望较高,这不利于顺利就业。在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省3所高校2006、2007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分析认为,省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方式、就业去向选择、就业境遇观感、就业心理状态等方面显现变化,社会心态呈亚稳定.应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改善就业状况,创设更加和谐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地区某农业高校2010-201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就业情况理想。进一步分析得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升学率较高,但研究生考取率、出国率和自主创业率相对偏低;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均有一定比例,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而且就业岗位以经营管理类为主;就业地域以长三角地区为主。针对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确立系统思维,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家庭、社会、高校、个人五位一体、五联互动的新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86-187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根本消除,我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毕业生供求矛盾的累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短期内难以好转,对于面向农业行业和农村基础的农经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农经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高校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特困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章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特困毕业生数量、性别结构与学历结构情况,指出特困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特困毕业生个人、高校及政府部门3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特困毕业生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持续突出,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影响毕业生就业决策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通过调整毕业生就业心态、提升综合素质,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有效保障机制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农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思考——以长江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大学1998-2008年共11届农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科毕业生到农口就业比例低,到县及县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毕业生少,湖北农口吸纳毕业生能力弱。国家关于农业的相关政策和传统"农"的观念是影响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为疏通农科毕业生走向农村的渠道,应该加强政策导向,强化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就业。  相似文献   

19.
95后大学毕业生自2017年起逐渐成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课题组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95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以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类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娟  董谦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59-4260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调查对象,农业类院校在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为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并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具体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