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科尔沁地区碱化草甸草地翻耙补播沙打旺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翻耙补播改良后草地综合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容重、pH、含盐量和碱化度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N、P、K等养分含量增加;同时,土壤微生物C、N的含量以及土壤酶的活性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3.
4.
立足科左中旗严重碱化草地的改良与永续利用,针对碱化危害日趋严重的现实,设置试验样地,通过围栏、补播、浅翻耕耙等改良措施,探索严重碱化草地改良的途径,以促进碱化草地生产、生态功能的快速恢复,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草地资源,素有“高原肉库”之美称,但由于近年来草地利用不合理,家畜载为量过大,草地出现不程度退化,为改善草地植物生存条件,对退化草地进行了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改良措施可改善草地生境,增加土壤速效养分,施肥改良效果最佳,增加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牧划分别对对照区增加9.02%~10.17%,18.40%~27.76%和-6.57%~1.87%,可食39  相似文献   

6.
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改良碱化草地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措施(排水渠)和生物措施(补播牧草)结合改良碱化草地,可改善碱化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草群特征,提高产草量。  相似文献   

7.
低湿草场翻耙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 ̄1993年在三江平原低湿草场上,采用翻耙,重耙松土,翻不耙等措施对退化的草场进行了改良试验,其研究结果表明,以翻耙结合和5月上旬重耙松土改良效果最好,二者分别比对照增产干草40.3%和26.3%,为低湿草场的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实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立足科足中旗严重碱化草的改良与永续利用,针对碱经危害日趋严重的现实,设置试验样地,通过围栏、补播、浅翻耕耙等改良措施,探索严重碱化草地改良的途径,以促进碱化草地生产、生态功能的快速恢复,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10.
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施肥改良效果最佳。增加优良牧 草群中所占比例,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牧草分别比对照区增加9.02-10.17%,18.40-22.76%和-6.57-1.87%,可食牧草增产1倍;围栏封育草地效果次之,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分别比对照区增长26.81-39.85%和20.74-37.85%,莎草科牧草比例下降11.85%-19.23%,可食牧草增产1倍  相似文献   

11.
禁牧封育措施改良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的效果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2003-2005年,通过对青海省玉树县上拉秀乡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进行为期3年的禁牧封育改良试验,结果表明:禁牧封育措施对恢复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有明显的效果,禁牧封育后草地中植物的盖度、高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牧草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优良莎草科、禾本科牧草种类与产量增加,杂类草的种类、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禁牧封育对退化草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在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示范工程的青海省玉树县上拉秀乡进行了3年禁牧封育退化草地的观测,研究了禁牧封育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的改良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禁牧封育对恢复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有明显的效果。禁牧封育后草地中植物的盖度,高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牧草种类发生显著变化,莎草科、禾本科牧草的种类和产量增加,杂类草的种类和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统计分析,对锡林郭勒盟退化草地各植物功能群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螟幼虫种群密度与一年生杂类草的相对盖度(r=0.92,P0.05)和相对生物量(r=0.9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密度呈正相关(r=0.69,P0.05);草地螟成虫种群密度与一年生杂类草的相对盖度(r=0.60,P0.05)、相对密度(r=0.69,P0.05)、相对生物量(r=0.49,P0.05)分别呈现正相关。幼虫与成虫密度均与多年生禾本科草、多年生灌木与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的群落特征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云南草地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维群 《草业科学》2001,18(2):21-27
从云南的生态环境状况、草地资源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草地在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草地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实施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部草地资源大开发基本原则、途径与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增加投入。因地制宜与分类开发,掌握开发限度,是西部草地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其开发的主要途径是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后生物生产层的开发。要达到的目标则是高产品和好环境,草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区石山灌草丛草地演替及其培育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涵义与特征及分析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演替、石山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石山基况低劣和现有植被改良方式速度慢、易退化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并在石山建植灌草丛草地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石山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应遵循其植被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借助进展演替的动力,建造能体现石山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于石山贫瘠生境,能迅速生长、繁殖的豆科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据此,提出了在石山封育、补播和建植豆科饲用灌木、豆科饲用藤本植物和天然草本植物的新方式,选育出适合广西石山灌草丛草地培育利用的豆科饲用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饲用金合欢Acacia sinuata、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葛藤Pueraria lobata,并就发展岩溶地区草业科技和教育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草原旅游业在我国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示出其产业优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旅游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草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是切实提高草原旅游的文化品味,发挥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43类、1234只,优势类群是蚁科(Formicidae)和金龟子科(Scarabaeidae)幼虫,常见类群14类,稀有类群27类。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垂直分布类群数上均匀递减,个体数上表聚性明显。夏季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明显多于秋季。地温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最明显,其次是气温和降水。  相似文献   

19.
优良牧草混播改良黄河河滩地草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比较了4 种优良牧草以不同组合比例改良河滩地草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河滩地草场的产量,改善草层品质。其中以紫花苜蓿+ 白香草木樨+ 假苇拂子茅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