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核糖体1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ITS) 区序列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8S rDNA和ITS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 690 bp和654 bp.结合12种甲藻和1种硅藻作序列比较分析,分别在ITS1、ITS2序列寻找到适宜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区域,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各藻种间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米氏凯伦藻与短凯伦藻(Karena brevis)、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 )等分类学上较近的藻种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7%~99%,远大于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海洋原甲藻(P.micans)、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等在分类学上相距较远的藻种,各藻种间的ITS序列平均相似度明显低于18S rDNA序列.以18S rDNA与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一致,18S rDNA序列相对保守,适合进行属以上关系的系统进化分析,而ITS序列变异较大,适合种属间鉴别分析,且ITS1和ITS2是变异很大的区域,适合种间的分子特异性鉴定,这为快速鉴别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治理赤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从感石楠叶锈病病菌的球花石楠叶片上获得的3株重寄生菌SYC4、SYC23和SYC63,为确定其分类地位及在锈菌孢子诱导下菌丝体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序列分析将菌株鉴定到种,并对重寄生效果较好的菌株SYC63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经鉴定SYC4、SYC23为Cladosporium anthropophilum,SYC63为枝状枝孢菌(C.cladosporioides)。对菌株SYC63获得的转录组数据与不同数据库进行比对,在Nr数据库中有11 002个基因被注释到,除其他物种外,枝孢菌SYC63与南极枝孢菌(Rachicladosporium antarcticum)有2 130个基因相似,所占物种匹配最高;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8 088个基因,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生物学过程,其次是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在差异表达基因中发现,与重寄生相关的凝集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及抗性次级代谢物有关的基因经锈菌孢子诱导后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研究为重寄生枝孢菌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应用中提供了菌株来源,并为其重寄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与抗病材料利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1-1996年对1448份次玉米自交系及杂系组合进行了抗病鉴定,其中鉴定自交系915份,0.5-1级材料有157份,占17.1%,这些抗病材料多数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如沈137、丹黄19等,另外掖107、OH43Ht3、81515等也是抗病的。在鉴定的533份杂交中0.5-1级有84份,占19.8%,其中5003、7922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报道7个吉林省新记录种,其中尾孢菌属(Cercospora Fres.)3个种:番薯尾孢(C.ipomoeae)、委陵菜尾孢(C.potentillae)、轮纹尾孢(C.zonat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Speg.)3个种:藿香蓟假尾孢(P.ageratoides)、成都假尾孢(P.chengtuensis)、茄生假尾孢(P.solani-melongenicola)和钉孢属(Passalora Fr.)1个种:蓼钉孢(P.polygoni)。对这些种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附有线条图。研究的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HMJAU)及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柞蚕微孢子(Nosema antheraeae)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为柞蚕微孢子的分类和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用DNAStar软件,用Clustal W 的比对方法得到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结果】得到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转录间隔区(ITS),5S rRNA的全长,得到核糖体大亚基rRNA(LSU rRNA)的部分序列。【结论】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基因排列顺序为LSU-ITS1-SSU-ITS2-5S与Nosema bombycis 相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排列方式。将微孢子SSU rRNA基因和ITS结合起来分析微孢子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通过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分析,对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进行区分.结果表明,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用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7.
全国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小豆资源2040份进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叶斑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筛选出1个抗病品种,3个中抗品种及10个较耐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10株镰刀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镰刀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氯化苄法从分离的10株镰刀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法构建其与相关菌株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供试菌株分别位于系统发育树的3个分支上,7株与腐皮镰刀菌为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98.61%~100%。菌株F94与尖孢镰刀菌为另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100%。菌株F83和F97与Fusarium incarnatum为另一个分支。各分枝内序列相似性均较高,为97.61%~100%,而不同分枝间菌株序列相似性较低。[结论]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可为镰刀菌属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花生栽培种四粒红及其与野生种光叶花生的种间杂种为材料,对花生ITS1-5.8S-ITS2序列进行高保真PCR扩增,获得长度约800bp的单一条带,在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的基础上构建了花生属进化树。  相似文献   

10.
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寄生在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上的葛尾孢CercosporaaustrinaeChupp&Viegas和决明尾孢CercosporacassiocarpaChupp及寄生在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植物上的老鹳草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geranii(W.B.Cooke&C.G.Shaw)U.Braun。文中为3个种提供了形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1.
用雷公藤角斑病致病菌——福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elaeodendri)的培养液处理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枝条,使得雷公藤体内保护酶增量表达,减弱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雷公藤的抗病性.结果表明40%福木假尾孢菌毒素为最佳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角斑病菌产毒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公藤角斑病菌福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elaeodendri)毒素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生的毒素对雷公藤叶片具有毒性。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选择离体叶片针刺法。对雷公藤角斑病菌产毒条件研究表明,该菌产毒的最佳培养液为查彼+培养液,最适pH值为7.0,适宜温度为29℃,并在全黑暗条件下充分震荡(120 r.min-1)培养25 d。  相似文献   

13.
鉴定河南省郑州市郊区发生的羊肚菌标本,并分析羊肚菌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郑州市郊区发生的羊肚菌为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羊肚菌属真菌整体上至少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高羊肚菌(M.elat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肋脉羊肚菌(M.costata)、尖顶羊肚菌(M.conica)和M.gigas等种类;第Ⅱ类群包括羊肚菌(M.esculenta)、粗柄羊肚菌和小海绵羊肚菌(M.spongiola)等;第Ⅲ类群仅包括红褐羊肚菌(M.rufobrunnea)1个种;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a)被归为第Ⅳ类群,与其他类群进化距离更远。ITS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羊肚菌属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4.
辣椒炭疽病3病原核糖体基因ITS区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炭疽病(pepper anthracnose)是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对辣椒炭疽病3病原进行扩增,分别获得其rDNA-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5.8S 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其中ITS1区的差异大于ITS2区的差异,说明ITS1区的变异较丰富,可考虑将该区域作为病原鉴定的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今后各病菌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可靠的靶标。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6.
基于rDNA ITS分析的假高粱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供试的假高粱和同属近似种拟高粱、明福1号的r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和RFLP分析,结果表明,明福1号、拟高粱和假高粱三者均有850 bp左右条带,而且假高粱在650 bp和200 bp附近均有两条谱带, 而明福1号、拟高粱在650 bp和200 bp附近只有一条清楚谱带,与测序比对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我国假尾孢属真菌9个省级新记录种,包括广西省新记录种构树假尾孢、粗梗假尾孢.黑龙江省新记录种胡枝子假尾孢、月见草假尾孢,辽宁省新记录种插天泡假尾孢、帝汶假尾孢,江苏省新记录种菊生假尾孢,河北省新记录种桑假尾孢,北京市新记录种狭萼绣球假尾孢,并时这些种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病斑症状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引起油茶落叶的叶枯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为防治该病菌奠定基础。从油茶叶枯病斑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该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菌,且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同时对细胞核编码的核糖体大亚基DNA(nrDNA-LSU)和内转录间隔区(ITS)两个片段序列进行测定,分析了贝盖侧耳的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显示: 贝盖侧耳与幕盖菇属亲缘关系较远,而与侧耳属成员关系密切,担子果侧生和具有菌幕并不能作为与幕盖菇属同源的依据. 在侧耳属中,贝盖侧耳与同样能产生菌幕的栎侧耳和Pleurotus levis亲缘关系并不密切,而与不产生菌幕的红侧耳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角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入途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角斑病病原福木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ra elaeodendri)的生物学特性及侵入方式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7-29℃,以胡萝卜培养基生长最好,pH值4.5-9.0适合生长.产孢最适温度31℃,最适pH值为6,燕麦培养基最适产孢.孢子萌发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